- 一本書看透信貸:信貸業務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華平
- 1814字
- 2019-01-04 17:56:58
1.1 信貸基本概念
貸款、借款、信貸、授信、融資,這些詞匯經常被混用。貸款是最傳統、最廣泛的銀行信貸業務,銀行提供資金、到期收回本息,銀行是貸款人,客戶是借款人。貸款,其要義在于“給予資金支持”,有些信貸業務銀行并不提供資金,只提供信用支持,如票據承兌、保函、信用證等,稱貸款就不合適。這些業務到期以后,一旦客戶違約,銀行就要承擔付款義務,其風險和貸款一樣,因不占用銀行資金、不進銀行資產負債表,故稱表外信貸(要注意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的區別,中間業務是幾乎無風險的業務,表外業務可能是高風險的,如票據承兌;也可能是低風險的,如委托貸款)。說到資產負債表,銀行的資產方主要就是貸款(還包括少量非信貸資產,如投資、固定資產),負債方主要是存款(還包括發行債券等),所以有時候不精確地講,信貸業務又稱資產業務,存款業務稱為負債業務。我們通常說的信貸業務是包括本外幣貸款、貼現、透支、押匯等表內信貸和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貸款承諾、信貸證明等表外信貸業務的總稱。如果只有貸款業務,那么很多稱呼就可以簡化,如日常所說的貸款調查、貸款評級、貸款審查、貸款審批、貸款合同、發放貸款、貸后管理等(后文也經常這樣表述),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叫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按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教材《公司信貸》中的廣義定義:“信貸是一切以實現承諾為條件的價值運動形式,包括存款、貸款、擔保、承諾、賒欠。”要深入理解該定義,就要了解信用風險。信用與信貸,這兩個詞的英文都是credit。“信用”一詞內涵極其豐富,道德層面如誠實守信、聲譽、名望,經濟意義上的信用是指交易對手未來的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信用體現為履約,即實現承諾,反之則是違約,俗稱“不講信用”。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經濟交易,交易對手未來無法履約,我們就承擔了信用風險。最常見的是我們先提供勞動后獲取報酬,老板會不會發工資?預付貨款進行采購,對方是否會發貨?賒銷商品,顧客是否會按期結清欠款?又比如我們把錢存在銀行,銀行能否滿足我們隨時的提款需求?我們持有貨幣,發行當局能否保證其購買力穩定?這些都是廣義的信用風險。準確定義,信用風險是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各種各樣的信貸形式,其共同點都是交易一方承受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銀行一邊借入存款人的錢,一邊貸放出去,前者存款人承擔銀行的信用風險,后者銀行承擔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存款和貸款沒有區別。
有信用風險,就需要識別風險、控制風險。風險識別,主要是通過盡職調查了解交易對手的信用狀況,如果交易對手信用不足,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增信,或者采取必要的風險緩釋措施(risk mitigants),如擔保(保證、抵押、質押)、信用保險等。一旦我們愿意承擔信用風險,我們就對交易對手給予了信任,也就是給予授信。對我們而言是授信,對交易對手則是受信。授信只是說我們愿意承擔信用風險,而通過各種交易(如貸款、擔保、承諾)實際承擔了信用風險,就是用信,啟用授信也就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銀行是授信人,客戶是用信人,貸款、擔保、承諾這些用信方式又統稱為債項(facility)。
在銀行內部,同一個信貸名詞(如流動資金貸款、貿易融資)也有不同的口徑,一方面是不同監管部門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銀行為了監管套利,故意混淆概念。通常貸款受到的監管是最嚴格的,于是很多銀行將傳統貸款包裝后騰挪到其他科目,如存放同業、拆放同業、投資、買入返售,甚至其他應收款。為了把這些“不叫貸款的貸款”納入監測、監管,監管部門的統計口徑也在不斷更新。例如在做金融統計的時候,有個“各項貸款”的概念,包括貸款、貿易融資、票據融資、融資租賃、從非金融機構買入返售資產、透支、各項墊款。2015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16年開始,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將各項貸款拓展成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納入其中,2016年10月又將表外理財資金運用項目納入廣義信貸。監管口徑變了,銀行又不得不繼續尋找新的縫隙做“不叫貸款的貸款”,可謂“名可名,非恒名。”對于初學者來說,要盡快去熟悉你所在機構的行話術語體系,“忘其形,得其意,才能成其真”,熟悉之后,你會發現,叫什么不重要,不變的是信用風險與風險收益的均衡。
理清了基本概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當前的信貸市場,有哪些主要的信貸機構,他們是如何管理信貸業務的,以及都有哪些信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