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驚蟄
- 笑抽三國
- 紋枰
- 3176字
- 2019-02-09 15:26:38
二月初二,晴,天空一碧如洗。
太卜高跪明堂,掐指一算,朗聲謂之:角宿出雙星,東方青龍醒,禮拜祭祀、春耕祈雨,正當時!
雙星,便是龍角,正應帝王相。
民間有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來小倉流。每當天宮里的青龍蘇醒時,那便昭示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故而,除塵去舊,人又言: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巧的是,也是這一年二月初二,黃歷恰逢驚蟄。
百蟲入冬藏伏,不飲不食,是為“蟄”,而越冬之后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響,是為“驚”。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曰驚蟄。
故而所謂驚蟄,指的便是蟄蟲鼠蟻驚而出走。
驚蟄,乃新春伊始、吉兆來年之時,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還是二月初二,望氣者以為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帝厭之,乃大發四方兵講武。
此日,天子劉宏起大壇于西園校場,上建十二重明黃華蓋,高十丈,城外遙遙可見,壇東北為小壇,復建九重華蓋,亦高九丈。
一時間,西園里車馬甲胄如龍,再列八校之兵數萬,結營而陳,嚴陣以待,蔚為壯觀。又衣襟獵獵,八校尉個個身著鮮衣戎裝,乘高頭駿馬矚目而待。
乍暖還寒,風疾如刀。
出列豎立的曹孟德等人不為所動,皆昂首挺胸,目光,只隨著高臺之上天子的身影節節拔高。
那劉宏手持一劍,穗花血紅,他提擺而上,一階一停駐,良久方止。登至高臺時,劉宏望著下方軍陣,小聲喘息道:“昔永建元年,順帝劉保曾鑄一劍,長三尺四寸,銘曰安漢,以保我漢室平安,可惜,太久,銹蝕已多時!”
張讓落后數步,踮腳答道:“不想陛下還記得這般老事,如若老奴記得不差,那劍至今還高懸在太廟之中,以鎮世間邪魅。就不知陛下這劍?”
劉宏微微一笑,抬手一揚,光芒下耀出一片華彩,“此劍,名曰‘中興’!乃朕親鑄!上斬佞臣,下斬蛇蟲……劍身還好,就是這劍匣用金太多,又鑲嵌了無數珍寶玉石,拿在手里太重……”
言罷,劉宏稍作調息,又上前了兩步,“鏘”一聲拔出劍來,以袖撫之,靜靜觀望。
“中興?陛下不可!”
一陣狂風卷來,嚇得張讓蹲下身子,自己尚且如此,陛下已行至高臺邊沿,稍有不慎,落下去便是劍毀人亡。張讓瞇著眼睛,伸手欲拉,不想劉宏卻哈哈一笑,他仰面而視,劍指東方,一聲疾呼,氣沉丹田道:“風!”,
臺下眾軍士群情激昂,人人以拳撞胸,齊聲吶喊,“風!風!風!”
呼聲響徹皇城,經久不息……
張讓一懵,旋即不敢再出聲。陛下自打登基起,其一言一行可說都是自己教導的,但自己,可從未教導過陛下兵事!
劉宏猛然回頭,額前流蘇劇烈晃蕩,他對人笑言,“讓父且看!這些,便是朕的好兒郎!”
“的確!”
張讓探著腦袋張望,臺下,旌旗十萬,迎風招招……
西園新軍剛立,便能如此氣吞山河,為之側目的又豈止是張讓,兩側觀禮的文武百官,人人噤若寒蟬。
何進縮了縮脖子,一捅前方趙忠的胳膊,耳語道:“趙公你看,陛下今日,似有哪里不妥?”
趙忠先前只顧著張讓,今日講武,竟只他一人獨自陪著陛下登高……聞何進之言,趙忠這才重新打量起皇帝劉宏來。
從旁看去,陛下今日果然威儀有加,天子便是天子,大漢還是大漢,他不解問道:“哪里不妥?大將軍可是說陛下的這一身將軍鎧甲?這款式,還是灑家幫著陛下選裁的!如何?”
劉宏一身“威武大將軍”的衣甲,火紅無比,光是后背披肩便有一丈來長,是顯得冗長了些,可除此之外,趙忠并不覺得哪里不對。
“可能是吧!”何進不再多言,抬頭看去,皇帝已經開始焚香祭禮了。
起壇告天,三跪九叩,又是一番辛苦。
禮畢之時,劉宏的額頭已經微微滲汗,他突然欣喜說道:“讓父,朕想親領大軍巡視一番皇城可好?”
張讓笑答:“可!”
陛下打小玩兒心重,今日這才出了風頭,不讓他領著大軍再巡游幾圈,指不定會憋出病來!
于是,上軍校尉蹇碩一聲令下,豎大旗、起車架,皇帝劉宏端坐車鸞,擺駕巡游。
沿途屏蔽黎民閑雜,軍仗開道,數萬人馬從西園出,穿金市,過永和里,一路自西向東緩緩而行,皇帝劉宏高興得手舞足蹈,不時對人指指點點。百官左右相陪,每到宏偉之處,多獻吉言,謂之曰大漢昌盛……
又過三公府,出耗門,車鸞之上的劉宏憑欄遠眺,意興闌珊,對著百官說:“皇城終歸太小,今日索性無事,不如朕這便東巡,莫再另擇他日,可好?”
群臣聞言一陣語塞,可見陛下眼巴巴看著,一時又各懷鬼胎不好出聲反駁。
東巡,乃是大事,準備數月都尚顯潦草,何況倉促之間,又怎能滿朝文武傾巢而出,那王芬的冀州萬一真出了兵禍,還不死得一個不剩?
張讓咳嗽一聲,收起拂塵,又替劉宏正正衣甲,道:“陛下!大軍東巡,糧草日用無數,還差了些時日才能準備妥當,如此行事倉促,恐多有不妥!不如……不如咱們出城五里,走上一遭便回返?”
“張公所言甚是!”何進立即附議。
百官聞言,眼珠子咕嚕嚕一轉,盡皆趕緊出聲諫言,面紅耳赤,各自爭執的,不過是出城五里還是十里的問題。
劉宏收起笑意,面無表情站在車架之上,他摩挲著手中的那柄中興劍,望著東方不轉眼,不茍言笑,似乎正生著悶氣。
張讓示意百官稍安勿躁,躬著身子勸慰,“陛下!那冀州臨海,景致雖美,卻也風高浪急,傾覆起來,可不是咱們前面的這條洛水可比,再說,刺史王芬恭候圣駕,也還需張羅半月,光是陛下的行宮修建,就要籌措好些時日……”
劉宏還是不置可否,揉了揉眼睛看著來路,喜出望外道:“讓父!你看,那是不是王愛卿派來接朕的信馬?莫不是行宮搭建好了?”
王芬過完年離京赴任不過才十來天,哪能如此之快!張讓不信,愁眉苦臉道:“老奴這眼睛!看遠一點就模糊,哪里?陛下!”張讓出走兩步,擠開旁人,“我怎么沒看見?”
“真有人來!”百官之中有人眼尖,又道:“似有三五幾騎!”
眾人聞聲望去,原野上,枯草才抽出新葉,遠了看去,滿目里都是一片黃綠,東邊的羊腸小道,一路煙塵,真有人快馬加鞭,疾馳而來!
馬蹄嘀嗒,又近了不少,卻仍舊來勢不減。
蹇碩護在皇帝左右,看清來人時心中一驚,別人尚且不知,只道來的是宮中禁衛,可為首那人,便是侯景,自己只見過一次,殺伐果決便過目難忘。
蹇碩悄悄觀望,自從升任校尉以來,越是離得陛下近,越是覺得心中惶恐。陛下身邊總有些神出鬼沒之人讓人心生畏懼,那房頂上寸步不離的王越是一個,這來去如風的殿前侍衛侯景也是一個……
“報!”
“快傳!此人乃是朕的殿前禁衛!”劉宏示意無妨。
那為首之人一身是血,跳下馬便急奔而來,身后的坐騎脫了韁繩,竟不去食草,反而累倒在地上一動不動。
“陛下!冀州急報,刺史王芬謀逆廢帝,欲與人共立合肥侯……”
“啊!”人群驚呼。
“護駕護駕!”劉宏一屁股摔在車架上,發冠歪斜,手里還拽著劍不放。驚聞“護駕”,周圍刀光劍影,群臣慌亂成一團。
侯景跪在地上斜眼一看,又道:“陛下莫慌!那亂臣賊子王芬,聽聞圣上西園新軍已成,不日便會進討,倉促之際有感天命難抗,已然自盡!這!便是賊子項上人頭!”
眾人眼見侯景一身是血,能信王芬是羞愧自盡才怪!
侯景徐徐揭開身前的木盒,驀然露出個灑了白灰的腦袋來,百官仔細一看,好不可悲,這面色慘白的,豈不就是年歲里處處推杯換盞的冀州太守王芬。
又是一陣掩鼻唾罵!
“快快挪開!莫要驚恐了圣上!”張讓以手捂眼,暗罵這王芬果然成不了大器,他自責道:“老奴有罪!死賊王芬,年前還央我擴編冀州軍備以御賊寇,沒想到,竟然大逆不道,欲借陛下東巡謀反!老奴有眼無珠,還不勸阻陛下東巡,差點晚節不保鑄成大錯!老奴……老奴……”
張讓趴在地上,說著說著便已老淚縱橫,文武百官見狀,醒悟過來,再顧不上地上泥濘,紛紛請罪求饒。
劉宏稍一愣神,趕緊扶起張讓,語態凄然道:“讓父快快起來吧,眾愛卿都起來吧,朕素來待人不薄,狼子野心,誰人料想得到,何況王芬已死,當務之急,咱們還是快快回宮,莫要再生枝節的好,朕再也不想東巡了!讓父你說,連朕的社稷之臣,都想著謀反,朕……該如何是好!”
張讓起身,拍去塵土環視一眼,又與劉宏相擁痛哭一陣,而后,他強作鎮靜,目光一冷,咬牙指著王芬骯臟無比的首級,道:“當務之急……陛下當用重典,誅王芬等賊九族!”
“對對對!誅九族!起駕,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