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王元楚橫掃吐蕃北疆
- 西涼天下
- 飛雪云陽
- 3488字
- 2022-09-27 00:04:48
涼宣王高陽拓初登王位,為穩定局勢,擺脫當下局面,采納王元楚的諫言,命王元楚率五萬宣涼大軍進攻祁連山吐谷渾殘余各部勢力。
公元824年,長慶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夜,穆宗因服用方士金丹,病發而卒,駕崩于大明宮上陽殿,終年三十歲。太子湛立,年十六,是為敬宗。穆宗原名宥,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生。元和元年806年,封遂王。七年,冊封為皇太子,改名恒。十五年正月繼位,次年正月改元長慶。穆宗即位時,唐王朝由于憲宗大刀闊斧削藩伐叛,國內初步統一,但藩鎮之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尚未根除,穆宗采納宰相崔植等“銷兵”之議,遂導致河朔三鎮再度叛亂。穆宗發兵討伐,歷年無功,以罷兵言和告終。從此,唐再失河朔,迄其亡而未能收復。穆宗時期,牛、李兩黨已正式形成,相互傾軋前后歷四十年之久。穆宗本人好雜戲游樂,政事荒廢,信方士,欲長生不老。自長慶始,唐朝進入晚期。
唐敬宗李湛登基后,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樂無度較之其父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敬宗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一天到中和殿擊球,一天又轉到飛龍院擊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擺宴筵,盡歡而罷。敬宗一味追求享樂,就連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敬宗這一系列行為導致諸多藩鎮割據勢力更加肆意妄為,涼宣王高陽拓也就大膽任由王元楚攻伐吐蕃多地。西涼王高陽瑾也是一個貪欲享樂的君王。這一年吐蕃也發生內亂,又與南詔國發生沖突。這一年也使得西涼宣王高陽拓大刀闊斧,整改內政,外御吐蕃,一度讓自己的領土疆域闊大了數倍。
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正月十六,王元楚率大軍浩浩蕩蕩向祁連山出發,大軍沿祁連山山脈行軍三日,大軍遭遇吐谷渾殘部塔格部族埋伏,塔格部族首領“赫邪”率全族七千青壯年,埋伏在宣涼軍必經之路的山道兩側,塔格部族是以放牧為生,每當一到冬季祁連山的這些游牧民族,只好靠搶周邊城鎮,塔格部族善騎射,不善伏擊,族人也不懂兵法,平時騷擾宣涼邊境,都是靠蠻干,多次惹怒涼宣王高陽拓,整個西涼也是處于戈壁周圍,本就不富裕的西涼,又多次遭受突厥和吐谷渾殘部侵害,涼宣王也只好下令先解決祁連山之患,塔格部族埋伏進攻王元楚的宣涼軍,不料實力太弱,不堪一擊,很輕易的就被王元楚率領的宣涼大軍攻破了防線,塔格部族損失慘重,整個部族陷于宣涼軍手里。好在王元楚治軍嚴明,攻下塔格部族,也優待塔格部族民,塔格部族首領赫邪也只好帶著殘余人馬逃到祁連山吐谷渾殘部貴族“達延馱”領地北川城求援(今青海省祁連山祁連縣),尋求庇護。吐谷渾殘余部族,在吐蕃,大唐之間搖擺,降而復判,叛而又降,反反復復擾亂各地。達延馱得知赫邪兵敗,宣涼大軍進入祁連山長驅直入,達延馱傾巢而出,急率兩萬鐵騎迎戰王元楚。
王元楚率大軍離北川城兩百里處,與達延馱大軍在一洼地相遇,兩軍站于高地,兩方在洼地展開激戰,達延馱率領鐵騎沖殺,處于優勢,多次沖亂宣涼大軍陣形,王元楚憑借多年的帶兵,積累的經驗,命步軍緩緩進攻,讓達延馱的鐵騎先沖殺到洼地處,再命騎兵向洼地兩側展開圍攻。
達延馱大敗,撤回北川城,王元楚率大軍乘勝追擊,將達延馱包圍在北川城內。
王元楚不想強攻北川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只好將北川城圍而不攻。王元楚將大軍交由沃達統領,自己則是率領一萬騎兵,以奔襲戰術轉攻祁連山大小十余個部族,在短短的三個多月間,收復整個祁連山。
王元楚率軍討伐祁連山數月,就剩下一個北川城沒有攻下了,率軍回北川城外。沃達領軍數月也沒有強攻北川城,北川城幾個月被圍,物資耗盡,城中僅存的糧食牲畜啃食殆盡時,恰巧王元楚回到軍中,率軍進攻北川城,攻北川城數日,達延馱及麾下將領無心在戰,遂舉全城百姓舉族而降。
王元楚率大軍在北川城外,只見達延馱率赫邪、伏凌等十余個部族首領,出城手捧戰刀來降。
達延馱率各部族首領手舉戰刀跪于北川城外,宣涼大軍陣前,大聲喊道:“達延馱求見王大元帥!”
圍攻北川城的宣涼大軍,都怕有詐,都嚴陣以待,做好準備迎戰。陣前士兵前去向王元楚稟報,王元楚得知,達延馱來降,率麾所以下將領來到北川城門前,見達延馱與十余個部族首領跪于城下。
達延馱見王元楚來到身前,無奈的說道:“敗軍之將達延馱率部眾出城來降,望王元帥接納我等,我等多次率軍騷擾西涼各地,也是無奈之舉,每到寒冬臘月,我族糧食短缺,無奈出此下策。”
王元楚接納了達延馱投降,上奏西涼王高陽拓,“臣!王元楚,斗膽,代替大王封達延馱為北川城城主,任祁連山督軍。臣已讓達延馱親自前往王都受封。”
涼宣王高陽拓收到王元楚的奏折,打開奏折一看,高興得哈哈大笑,“哈哈哈……哈!王愛卿真乃寡人的在世武安君也。”西涼宣王高陽拓多喜讀戰國志與呂氏春秋,常常拿身邊大臣與戰國名將作比較。
西涼宣王高陽拓大笑,文武百官不知其因,問高陽拓,高陽拓道:“好消息…!大元帥!王元楚率軍,已經攻下整個祁連山,最強悍的北川城達延馱也投降了,你們說是不是好消息呀!”
百官道:“好呀!王元帥不愧為我西涼戰神!”
王元楚攻下北川城后,在北川城修整十數日,考慮在三,為保西涼永絕后患,沒有直接班師回王都敦煌城,而是命沃達率兩萬大軍下祁連山長驅直入吐蕃境內烏瀾城(今青海省烏蘭縣東南),王元楚自己則是率三萬大軍直攻吐谷渾故都伏俟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加村),王元楚與沃達分兵兩地,二人率大軍一路向西,直接打到奴干城(今青海省哈拉湖南部德令哈市)奴干城背靠哈拉湖易守難攻,吐蕃駐扎在奴干城的領軍將領是吐谷渾王族后裔(吐谷渾可汗慕容夸呂第十六世孫)伏輦仇,伏輦仇深得奴干城百姓愛戴,因而奴干城聚集百姓重多,因此駐駐扎在奴干城的兵馬也有近兩萬多人馬。
沃達領大軍率先趕到奴干城,奴干城見大批人馬來到奴干城外,又見軍中豎立的旗幟上是個涼字,伏輦仇只好下令緊閉城門。沃達見奴干城不開城投降,便率軍連攻兩日不下,無奈駐軍城外。
沃達冒然攻城,得罪了伏輦仇。沃達輕敵,駐軍城外,伏輦仇趁機偷襲沃達率領的西涼軍,好在沃達久經沙場,緊急迎戰伏輦仇。
只見伏輦仇手持一柄金瓜錘,向沃達軍營殺來,沖殺在前面,伏輦仇沖到沃達面前,(自古以來手持鐵錘的將領不是武功高強就是力大無窮)向沃達一錘砸去,沃達提刀來擋,被伏輦仇一錘砸下,連人帶馬后退數步,連沃達的手都震傷了,沃達穩住坐騎甩來甩手,便提刀向伏輦仇橫劈而去,伏輦仇提錘一擋,也倒退了幾步,二人一錘一刀,你砍我砸的,打得是天昏地暗,二人都累得氣喘吁吁的,突然一士兵手持長槍向沃達刺來,刺傷沃達手臂,沃達氣急之下,一把抓住長槍,向那士兵一刀砍去,只見那士兵腦袋搬家。本就不占優勢的伏輦仇,武功又不高,只是仗著自己力大,又是手持笨重的金瓜鐵錘,只好下令大軍撤回城中,與西涼軍對峙數日,相持不下。
這時王元楚率大軍趕到奴干城外與沃達軍匯合,王元楚與沃達合兵一處,兵力是奴干城的三倍,伏輦仇見西涼大軍圍攻,不知道該怎么辦時。達延馱從北川城趕來,來到王元楚軍中毛遂自薦,愿意前往勸降伏輦仇。
達延馱來到奴干城下,大聲喊道:“唔!乃北川城主達延馱,與你們將軍伏輦仇乃是族親。”
伏輦仇聽說是自己的族親,便親自前往迎接達延馱,伏輦仇將達延馱迎進自己的府邸,酒肉招待,二人見面客套寒暄好大一會兒,伏輦仇問達延馱祖上何人,達延馱對伏輦仇說,“將軍吾乃勤忠可汗慕容宣超長女慕容曦媃與大將軍也拔舒的后裔。”
“本將軍是吐谷渾可汗慕容夸呂第十六世孫。”
伏輦仇不知如何稱呼達延馱,便喚來自己的妻子,“安格!去取祖譜來!”(“安格”是當時吐谷渾對妻子的一種叫法,就跟現代人叫老婆是一個意思。)
伏輦仇的妻子拿來祖譜翻閱了一遍,站起身來,緩緩走到達延馱身前,客氣的行禮對達延馱說,“額……哈哈!我看了祖譜,論輩分,我得叫達延馱城主一聲外叔。”
“外叔在上!伏輦仇這廂有禮了!”
令得達延馱,慌忙起身,抬手道,“將軍不必如此多禮,我萬萬受不起!”
達延馱與伏輦仇酒過三巡,便直奔主題,勸降伏輦仇,伏輦仇咋一聽還有些不高興,臉上笑容瞬間變得凝重,嚇得大堂左右都手持刀柄,似要拔刀火拼的樣子。
達延馱哈哈說道,“將軍!不必如此緊張,你聽我細細道來。”
“將軍!我們吐谷渾至先可汗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諾曷缽,歸屬吐蕃,亡國后,我吐谷渾人淪為下民,茍延殘喘,我此次前來勸降將軍,是希望將軍帶領吐谷渾走出另一片天地。不在卑微。”
伏輦仇聽得真切,想著現在吐谷渾部屬于吐蕃,吐谷渾雖然已經歸屬吐蕃,但是吐蕃多次踐踏吐谷渾百姓,現在吐谷渾北靠西涼,西靠西涼宣王政權,東接大唐,南壤吐蕃,賴于生存之地,不在被踐踏,就只有跟上不穩定的西涼宣政權,穩定吐谷渾當下局勢。
想了一整天的伏輦仇,同意投降王元楚了。伏輦仇便親自寫下降表,讓達延馱轉呈西涼元帥王元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