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五門三朝
- 援明傳
- 不必嘗
- 3089字
- 2023-10-15 07:37:38
應天皇宮有五門三朝。
中間的三座殿宇,現在變成了辦事中樞。
分別是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是熱衷改名的明嘉靖皇帝改的名。
巨大的皇極殿中,盧傳廷端坐在龍椅之上,這讓他有一種很怪異的感覺,反復的伸頭確認是否有人過來找他要門票。
隨著老太監的高唱,閻應元第一個入殿,緊隨其后的是沈楚。
然后是陳世忠,陳明遇,陸康,顧炎武等人。
再后面進來的是溫良、方成漢、蕭風霆、王驅燕等人。
等盧傳廷的嫡系全部就位后。
各地的官吏和很多慕名而來的隱士大賢,也魚貫而入。
還有顧炎武、閻應元等人招來一些文人名士。
普及教育中的一些佼佼者,新文化的活躍分子等等。
新舊兩派精英聚頭,不一會兒就濟濟一堂。
黃良忠江北的戰事還沒結束,所以沒有趕來。
應天城的殘敵全部趕進了他的地盤,他得慢慢的收拾。
許久溟現在升任少將,鎮守池州,最近會分出一部渡江,然后分南北兩路收復安慶,所以也沒有趕來。
如今得了應天,盧傳廷進位總督,這么大的事情,他們不派人過來道賀顯然不合時宜。
于是,黃良忠派了楊興華,許久溟派了吳應箕。
聞聽吳應箕到來,盧傳廷喜不自勝。
此人真的是個民族英雄,忠肝義膽為人周正,而且很有才華,是這一代復社的領軍人物。
本來最多再過半個月他就要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如今,盧傳廷又救了一條命。
‘他既然已經來了應天,那就別想走了,到了該做貢獻的時候了。
可是,該怎么讓他留下來呢!’
盧傳廷正在胡思亂想,各班已經就位。
文官以閻應元為首,武將以沈楚為首,分列兩班。
漢家軍不能行跪拜禮,所以齊齊的拱手朝盧傳廷彎腰一禮。
“拜見總督大人。”
雖然差了點意思,但這樣才是最舒服的。
禮畢,由花二娘宣讀進位檄文。
如今進了大城市,提高女性地位迫在眉睫,這是盧傳廷特意要求的,建立一個新世界要從方方面面考慮。
隨著又臭又長的進位檄文宣讀完畢,緊接著又是一套恭賀的流程。
然后還有嘉獎、賞賜、祭祀等等。
盧傳廷不由皺了皺眉頭。
他進城之后,可能是少年人的獵奇心理作祟,所以先在皇宮里逛了幾圈。
之后因為不能錯過吉時,就匆忙的坐上了龍椅。
關于流程根本沒來得及商量,倒是沒想到這一套封建糟粕如此的繁瑣。
于是他果斷的叫停了流程,聲音郎朗動聽,響徹在皇極殿中。
“如今百廢待興,還有大片國土沒有光復,搞這些玩意作甚。”
隨后走下了龍椅,目光銳利的掃視眾人:“若是眾位想在我這里博一個公侯萬代,臨風就不留諸位了...
...打這個江山,是為了讓農民有地種,工人有事做,百姓不再挨餓,女人不再受欺負,幼有所養,老有所依。”
然后指了指后面的龍椅。
“我坐這個位置,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開展工作,而不是要當什么勞什子的皇帝。”
洋洋灑灑的一通牢騷,倒是讓眾人眼前一亮。
見大家沒什么反應,盧傳廷的語調變得陰陽怪氣:“我三令五申要建立一個新世界,你們就是這么理解的。”
目光有些陰沉,從未領教過小爺發威的一眾人等,皆都低頭不語。
閻應元當先出班:“主公恕罪,是我考慮不周。”
文官之首不好當,沒錯也要先頂上。
見到請罪的閻公,盧傳廷突然意識到不對。
閻應元其實是上過關于流程的報告的,只是因為太忙被他丟在了一旁,沒有仔細查看。
忽然覺得有些過分,
太過務實,不重虛禮,也不是什么好習慣。
如今地位卓然,更要每日三省吾身!
盧傳廷摸了摸鼻頭掩飾尷尬,悻悻然坐回了龍椅。
“閻公請起,事情實在太多,我有些昏頭了。”
一句如此直白的道歉,讓眾人更是一聲驚嘆。
此語,于統治者而言,已經和罪己詔相差無幾。
殿中有很多人從未見過盧傳廷,不由被他這與眾不同的做派弄得無所適從。
隨著閻應元歸班,盧傳廷說道:“閻公,議正事,你主持一下。”
不知是不是有意為之,盧傳廷又是一句白話。
“是!”閻應元又站了出來:“如今事務繁雜,下官認為,首要之事,就是先成立三司六部。”
盧傳廷搖了搖頭說道:“我準備不再沿用舊制,一切都要打破了重建。”
然后,他朝站在隊尾的陸清招了招手:“你過來記錄一下。”
因為她寫字快,盧傳廷講完她就能記完,所以由她擔任速記官一職。
陸清聞言,趕緊出班立于盧傳廷的龍臺之下。
又是一名女性,這讓殿中的眾人嗅到了一絲異樣!
隨著速記官的就位,閻應元率先問道。
“不知主公...要如何改制!”
一聽說要改制,殿中響起了議論之聲,眾文人開始交頭接耳。
盧傳廷當然不會慣著他們,更不會跟他們討論。
因為這些人不但不會有好的建議,甚至在威脅到他們自身利益的時候。
還會想方設法的拖后腿。
于是,盧傳廷對殿中的議論視而不見,站起身來侃侃而談。
“舊的制度,已經完全不適用現在的國情,不但不適用,還會束縛我們的發展,所以,改制已經迫在眉睫...
...我準備重建內閣,再由內閣牽頭,組建專職管理民生事務的政務系統。”
內閣是明廷本來就有的衙門,眾人并沒有多大的反應。
閻應元自然知道,盧傳廷不可能完全照搬明朝的制度,于是問道。
“主公,內閣具體負責什么事務。”
“內閣下轄二十五個衙門,閣員隨時增減,但是最多不能超過十人。”
“十人?”
眾人皆都倒吸了一口涼氣,須知,明朝的入閣人數最多限制在七人,而其實大部分時候只有三到五人。
而入閣,是文官的頂點。
盧傳廷不理睬眾人的反應,繼續說道:“閣員經過考察后,針對其善于的事務進行分管。根據各自的能力,每人最多可以領導五個衙門...
...閣部之下的二十五衙門分別是:軍隊、國防、財政、稅務、商務、治安、武裝、律法、民政、司法、教育、通訊、外交、工業、農業、科技、安全、交通、建設、水利、文化、銀行、政治、婦女保障、社會保障。”
盧傳廷一口氣說出了衙門名稱,眾人皆都聽的云里霧里,完全不知所云。
他把案前的文件夾拿在手中。
這是各個衙門主要負責的事務說明,到時候會發給各衙門的主官。
任何政策的實施,都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
并不是說看似完美的,就一定是好的。
于施政者而言,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一遍遍的試錯中,尋找一條最適合國情的政策實施下去。
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盧傳廷接著說道:“以后的朝會,就是以這種大會的模式討論進行,邀請一部分平民參與進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民生問題為首要問題,并且,此舉會寫進憲法受到保護。”
殿中一陣騷動,憲法是祖制的別稱,寫進了憲法,就不會再有改動的可能,即使不符合國情也會執行。
當然,這只是當下文人的認知,既然不稱祖制,而稱憲法,自有其先進之處!
終于有人按捺不住,出班問道。
“總督大人,懋中有一事不明,還請大人指教。”
被打斷的盧傳廷一愣,還真有膽子大的,斜眼打量著立在殿中的青年文士,細瞧之下,讓他突然想起一個人來,于是問道。
“懋中姓陳?”
“回大人,晚生確實姓陳。”
盧傳廷恍然,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陳子龍。
他是松江府人,看了眼他所站的位置,定是受顧炎武的邀請而來。
盧傳廷的語氣收斂了三分,但依舊滿臉的威嚴!
“懋中請上前來。”
陳子龍聞言緊走幾步,立于殿首。
“懋中有何疑問,盡管道來。”
陳子龍侃侃而談:“稟大人,歷朝歷代以來都講究強干弱枝,體恤民情自然是明主所為,可是,讓平民參與到重大的決策當中,會不會削弱朝廷的權力和威信。”
盧傳廷哈哈一笑,問道:“懋中...可會種地?”
陳子龍一愕,隨之搖了搖頭。
“那么懋中可知,棉麻如何成衣,稻谷怎樣變米,木材怎么成屋,道路又如何修建。”
陳子龍思索了一番,雖然他知道原理,但是具體怎么去做卻不敢托大,只能再次搖頭。
盧傳廷笑道:“如果我沒有記錯,懋中是崇禎十年進士?”
“回稟大人,是的!”
“有明一朝276年,共有進士兩萬余人。就這一點,懋中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人,可以稱為人杰。”
陳子龍:“晚生慚愧!”
盧傳廷攤了攤手,笑得有些邪異。
“如懋中這樣的人杰,對衣食住行之事尚且一竅不通,何況整日忙于處理政務的諸公乎,如果不讓平民參與進來,穩坐朝堂的袞袞諸公,又怎知民間疾苦?”
聞言陳子龍面現羞愧之色,深施一禮后,方才說道。
“晚生...唐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