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建文舊案得揭秘
- 第一廢后
- 雛鳳清音
- 5051字
- 2013-10-03 14:11:22
胡曉樂只覺得從來沒有這么緊張過,便是當年高考之時都不至于如此。建文帝生死之謎是歷代歷史學家努力破解的課題,可惜是眾說紛紜,卻沒有一個結果能得到絕大多數大眾接受,歸根結底,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不過是自己的推測,所能列舉的證據都沒有一個是絕對真實又極度直接的力證。當年建文帝不知生死,連當今皇上都不能查到真相,何況過了幾百年之后的人!
胡曉樂深知皇上心性,不管建文帝是生是死,他一定要落得個準確的消息,不然他一生都不得安心。這位胡大人風塵仆仆,幾十年的辛苦,只為這一件事,可見朱棣對建文帝有多大的戒心!這也是他謀朝奪權的惡果,雖然是勝利的一方,光彩無限,權傾天下,卻也難得個最平常不過的高枕安眠!而失敗的一方或者是早已命喪大火,冤魂不散,或者是一生漂泊,朝不保夕。這便是皇權爭奪的悲哀!
如今胡大人終于歸來,看他的神色必定是帶回了肯定的答案,而這便是可以讓朱棣安心的結果!不論建文帝是生是死,已經過了這么多年,相信一切都可以下個結論了!
果然,胡大人開口便道,“皇上,微臣驚擾皇上,有罪有罪!然而想及幾十年來皇上日夜擔憂之事,臣冒死深夜到訪,請皇上恕罪!”
“愛卿二十余年為朕分憂,何罪之有?快起來!”朱棣并沒有因為被驚了覺而惱火,反而是十分欣喜的樣子。
這位胡大人挺悲哀的,自二十幾年前就被任命尋訪建文帝,第一次就走了十年,回京任職不過三年,又一次被委派再下江浙,目的還是尋訪建文帝。他從一名青年直到老年,都為這一件事而奔波,連母親去世都不能回家。如今有了結果,他也必定是大松了一口氣!
胡大人起身后清楚的答道,“臣不辱使命,幾十年不遺余力,天涯尋訪,終于尋得了建文帝的行蹤!”
朱棣急切的問道,“他果然活著?”
“活著!”胡大人肯定的答道。
朱棣的臉色猛的一變,胡曉樂急忙上前用力的掐了一下朱棣的虎口。猛然的劇痛讓朱棣急速扭頭,“你做什么?”
胡曉樂手下松力,卻沒有放開手,認真的對朱棣道,“皇上,這件事您已經等待了幾十年,如今終于有個結果了,我能想到您有多么的激動。可是您也知道,您的身體不能承受太大的刺激!如果您不能平心靜氣的聽胡大人報告情況,我甘愿犯上大罪,也要讓胡大人停止報告!”
朱棣望著胡曉樂,她眼神堅毅而堅持,半晌朱棣緩緩的點了點頭,“好,朕什么風浪都見過了,這點事總不至于讓朕受不住!”他輕輕的將胡曉樂的手推開,平靜了一下對胡大人道,“胡卿,你繼續說吧,朕聽著!”
胡大人對胡曉樂剛剛的動作十分感激,他離開皇上多年,原本看著皇上神態如舊,可是這幾十年的光陰確實是讓他們都老了,皇上的身體不如當年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他思考了一下說,“皇上,臣可以先稟報給您的,是建文帝早已不在紅塵之中,而成為了一位方外人士,在離宮之日他便絕了再回皇宮的念頭,于我朝皇權絕無威脅!”
這一句是徹底安慰朱棣的心之語,雖然詳細的還沒有說明,但是建文帝的身份,他從離宮到現在的打算都說清了。這樣一來,朱棣對結果已經有了個非常明確的了解,不管胡大人再匯報多么詳細的事情,朱棣的心情也不會有太大的起伏了!
胡大人果然是聰明的!
胡曉樂暗暗稱贊道。能被朱棣委派專門去查證建文帝生死之謎的大臣,自然是極為聰明的,而這種聰明不止是在查案方面,侍上的本事當然也不會差。難得的是,胡大人多年在民間,一回到皇上身邊,這種本事依然可以如此的熟練!
朱棣的語氣平靜了許多,“朕明白了。你可以將這些年你所尋訪的情況詳細述說一遍。”
“微臣遵旨!”胡大人回道。
于是胡大人講述了這些年他尋訪建文帝的過程。
建文帝當年在宮破之日焚宮遁逃,為的就是從此隱姓埋名,再也不涉及紅塵之事。
這件事還要提及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是個識人極準的眼光,對于自己的皇長孫雖然極為疼愛中意,卻也看到他的性格軟弱仁慈。若是國家處于安寧之期,建文帝會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上,可惜大明初建,四方叛逆不絕,朝中各派紛爭,尤其是自己的四兒子朱棣,文才武略,較之早亡的太子更為優秀,是個難得的治國之能!朱棣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多年,在軍中威望極高,在百姓心中也頗有美譽,反之太子因為體弱多病,多是守城之職,不管在軍中還是民間,都只是其名不知其人,影響力要遠遠的低于燕王。
朱元璋為避免骨肉相殘將燕王派到其封地,還幾次暗示建文帝要加強皇權統治。即使在他臨死之前,還給建文帝留下幾個治國良策,第一條便是要清除藩王隱患,收回兵權。如果建文帝有朱棣的果斷,這一條根本不用皇爺爺提醒,自己也會早早著手實行。可惜建文帝顧及骨肉至親,推行時極是緩慢,給了燕王反擊的機會。同時燕王又裝瘋賣傻,麻痹了建文帝的警惕,反而還激起了建文帝的親情,讓燕王奪權的準備更加有時間。
等燕王的大軍逼近皇宮之時,建文帝才明白自己的仁愛反而成了助長叛軍攻擊的條件,悔不當初!在那一刻,他從未如此清晰的看清了皇家血肉至親的冷漠,皇權面前,便是一脈相承的親人也可以刀槍相向,生死相拼。這種無情殘酷,是建文帝最不想看到的!可惜的是,這一刻還是發生了!自己成了失敗的一方,下場必定是悲慘之極!
焚宮自盡確實是建文帝的選擇,可惜他身邊的人并沒有他看得這么透徹,更不愿他英年早逝,都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定要逃出宮去。在宮人的幫助之下,建文帝化妝出逃。而出逃的路線也是朱元璋早早為他備下的,自他的宮中直通宮外的一道暗道。這條暗道除了皇上本人之外,沒有任何人知道。在宮人的逼迫哀求之下,建文帝想起皇爺爺的囑咐,打開了暗道。本來他可以帶著皇后等人一起走的,可是貞烈的皇后卻堅持留下,為的就是讓朱棣攻陷皇宮之后相信被燒死的就是皇上和皇后!那么被燒死的另一個扮為皇上的,其實是建文帝身邊的太監。
建文帝逃出皇宮之后,由于宮外仍然在交戰,雖然有兩名太監相隨,卻在逃亡的路上為了建文帝先后離世,最后建文帝只留了孑然一身!自小生于宮中長于宮中的建文帝,從此開始了他獨自一人逃亡的生活!
沒有人知道建文帝到底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罪,他又如何輾轉的出家為僧。只知道當胡大人找到建文帝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蒼老而有修為的僧人。至于胡大人是如何認出建文帝的,用胡大人的話說,是通過建文帝無法掩飾的皇族貴氣!而且,胡大人當年是與建文帝熟悉的,即使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作為專職尋找建文帝的官員,判斷是不是建文帝還是有他獨到之處的!在胡大人的百般求證之后,確定那老僧便是建文帝!
“他承認了?”朱棣馬上追問道。
胡大人答道,“不曾。他一直不承認自己是什么皇帝,只說是離世之塵。不過,臣卻向他討教了關于建文帝如果在世會有什么結果的話題。通過他的回答,臣能確定是他!”
“他怎么答的?”朱棣再次追問。
胡大人道,“他答道,世間之事,世間之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人之在意。于皇帝而言皇權至珍,恰如病者健康至珍,失愛者真愛至珍,遭遇危險者平安至珍,如此一般無二。只有在意,才顯得珍貴,而只有失去才更能體會。如果建文帝仍在人世,他曾經為了皇權幾乎失去了生命,失去了自由,那么平靜的生活便是他最珍貴最渴望的。反之皇權,要面臨無盡的爭斗,面對無數次血腥拼殺,不管是他人被殺還是自己面對死亡,這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跳出紅塵,只存于山水之間,實是他最佳的選擇,是他最正確的存在方式!”
“跳出紅塵,只存在于山水之間?”朱棣皺起眉頭,“他真這么想得開?”
“皇上,臣見到他之時,與他一起生活了十日。他與其他廟中的僧人絕無差別,一樣的粗茶淡飯,一樣的勤勞操作,洗衣打掃,砍柴挑水,無一不做。如果不是臣認得他的相貌,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相信這個最樸實的老僧便是當年的建文帝。是臣苦苦糾纏,他在百般無奈之下,單獨與臣相見,說出了上面的話。即使他不曾明確承認自己便是建文帝,但他的心意已經表明。他無意于皇權之爭,不可能再有任何的異動,他只希望平靜而平淡的過完余生!他不希望有任何人再因為他的存在而受到威脅,受到傷害!”
朱棣凝眉沉思不語,胡大人本是信心十足的將結果說完,可是現在一看皇上的神色,不免又惴惴起來。皇上多疑,能不能相信自己的話,會不會到廟里趕盡殺絕,甚至自己這唯一的知情人是不是也要受到牽連?
胡曉樂輕聲對朱棣道,“皇爺爺,請允許兒臣替您請脈。”
朱棣微微點頭。胡曉樂按在他的脈門上認真檢查,還好,雖然有些急促,沒有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胡曉樂輕聲道,“皇爺爺,兒臣本不是朝中人,這件事也不應該多口的,可是為了您的健康,請您允許兒臣以一名百姓的角度說說看法。”
“嗯,你說!”朱棣對胡曉樂的觀點比較欣賞,她常有語出驚人之舉。這件事雖然事關國家,可也保不齊她會有什么更新鮮更獨到的見解。
胡曉樂說道,“胡大人剛剛所說的,我非常相信。對于皇爺爺您來講,這幾十年的皇帝坐得辛苦,卻也是壯志所在,苦有其得。建文帝也坐過幾年皇上的,其時間雖短,其辛苦恐怕卻更甚皇爺爺的這幾十年!皇爺爺文治武功,四疆漸漸安定,國內叛軍也蕩滌一清,這并不是建文帝能做到的。他雖然人在民間,相信他對這些也非常清楚。即使你們不曾再進行正面的交鋒,他心中也早有勝負之分。建文帝兒臣并不熟悉,不過聽過些只言片語,恕兒臣大膽,建文帝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卻不失為一個仁愛百姓的皇帝。對于他來講,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邊疆安寧,恐怕遠遠勝過他自己是不是當朝的皇上!他在民間必定承受過不少的苦楚,比任何人都更深的體會到百姓的不易。如今百姓生活安定了,是他樂見的!如果他為了自己的私欲,再舉兵造反,豈不是與他的初衷相背?”
“你就這么肯定他絕不會反?”朱棣厲聲問道,“這些年來,打著他的旗號造反的有多少?你如何確定他就不會動心?他逃出宮之時是被宮人勸阻放棄自盡之意,今日會不會再被他所謂的忠臣再勸動,起兵謀逆?”
胡曉樂深嘆一口氣,“皇上,兒臣斗膽再說一句。這些年打著他的旗號起兵的確實不在少數,然而沒有一個真正的將他勸出來。在他剛剛離宮之時或者是那些忠臣不易尋得他,但是如果他有此意,必定會主動去找那些忠臣啊!他當時不曾找,這么多年以后怎么會再改變主意?”
“那他為什么不去死?”朱棣陰狠的又問一句!
胡曉樂和胡大人的心中都不由的一緊,朱棣對建文帝的忌諱果然深到無限,建文帝便是出家為僧了,只要他活著便不能讓皇上安心!
胡曉樂咬咬牙,不由的提高聲音說,“皇上,歷史是個無情的東西,不管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更多的人是被歷史潮流所淹沒。不用百年千年之后,哪怕是一個轉身,或許就有人被遺忘了!即使是自己的親人能記得,在他們百年之后,又有多少人能記得?建文帝是皇上您心中的結,但對于百姓而言,或許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成為過去。他已經是一個消失的人物,即使還有一個老僧活著,那也只是一個不問世事的方外之人。他就和任何一個平民百姓一樣,您看不到他,也注意不到他,不管他是生是死,他健康還是病弱,都只是他自己的事。皇上,您在幾十年前就將建文帝從歷史的書頁上畫上終止,幾十年后,只有您自己放開這個糾結,就徹底的結束了!”
朱棣望著胡曉樂,似有所動。
朱棣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在他的心中,建文帝還是當年身著龍袍的樣子,他無法想像一個垂垂老矣的僧人在山水之間蹣跚而行的樣子。而通過胡曉樂的這番話,突然之間他眼前就出現了老朽的建文帝,龍袍不在,只有粗布的僧衣,尊貴不存,只有平淡與寧靜。那些曾讓朱棣糾結了幾十年的威脅和壓力,便在這一瞬間煙消云散了!
就如胡曉樂所說,現在的建文帝已經是歷史上的一個終止的符號,存在的那個人,不過是個老僧。他和大明朝的任何一個普通百姓一樣,他的生活只是屬于他自己的,皇上與他的距離何止千萬里?皇上如何能將關注放到每一個百姓的身上?不僅是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這宏大的官府機構,層層設置,便是為了各司其職,分解皇上的責任。皇上的眼中只有江山社稷,一個個的百姓不過是這廣闊天地間的微塵!
就這樣一下子,朱棣感覺那個曾無數次讓他夢中驚醒的建文帝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個微塵的樣子。由于太渺小,由于太遙遠,他甚至看不清建文帝的樣子。微塵在風中飄搖,越來越遠,終于塵埃落地,與大地混為一體,再也分辨不出來!
這便是歷史的無情嗎?曾經的一代皇帝,最后不過是一粒微塵。那么朱棣自己呢?
朱棣扭頭問胡曉樂,“孫媳,你剛說歷史之后,所有人都將化為微塵。那么,在你看來,朕在百年之后會被后人如何評說?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
他話一出口,胡曉樂和胡大人都嚇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胡曉樂急忙道,“皇爺爺,胡曉樂絕無此意,皇爺爺恕罪!”
朱棣擺擺手,“朕又沒有說你,何罪之有!起來,都起來!”
胡曉樂和胡大人戰戰兢兢的站起來,朱棣不罷休的再問,“孫媳,你只管大膽的講,朕想聽聽你的觀點,到底朕的百年之后,歷史會如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