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有一座特別高的山峰。人們總是能看到山峰上的積雪。山峰下的人們都稱之為神山,那里是神仙的居所。山上常年有水流下來,慢慢匯成河流,穿過半山的叢林,流下山腳,流入平原,又匯入其他幾條支流,河水漸灃。
河兩岸有小丘,更多的是大片的平地。這里氣候干燥炎熱,幸好有河穿過。人們在河兩岸引水灌溉,漸漸的有了沃土,有了村莊。人們種植小麥,脫粒,磨成上好的面粉,又烘焙出香氣四溢的面包。
人口越來越多,與遠方貿易獲得了金屬,與高山上的部落貿易獲得了牲畜,城市一個個建立起來,于是有了王。
王帶領士兵向海邊擴張,于是有了港口。跨海而來的旅人帶來更多稀奇的東西,而這里能拿出去交換的東西,最多的就是小麥。于是跨海而來的旅人稱這里為小麥之國。
為了讓河水能澆灌到更遠的地方,智慧的王開始組織人力修水渠。水渠越修越遠,需要開挖水渠的勞力也越多。小麥之國沒有那么的人力,于是跨海而來的旅人帶來了人口,被王買下來,成為了挖水渠的奴隸。
小麥之國買來的奴隸,數量有幾千人之多。王把奴隸分成一隊一隊的,每一隊不過百人,由王指定的人管理。說是管理,就是拿鞭子抽。無論什么事,吩咐之前,先抽一鞭子。奴隸做完事,向管理者匯報時,又得先挨一鞭子。奴隸身上經常有被鞭子抽的印記,即使傷口好了,也會留下難看的傷疤。
李云現在就是這樣,身上的傷疤不少。臉上也有幾道傷疤,看起來面目猙獰。身上穿的是最差的麻布衣服,類似口袋掏了幾個大小不一的洞。幸好這里總是炎熱,倒是沒有受凍的時候。臉上早已經曬得烏黑。如果現在樣子回到親親樂園、回到紅涯港,怕是誰也認不出李云了。
李云與其他八十幾個人都被用鐵鏈串著,行動都在一起,只有死后才會被從鐵鏈上放下來。但有時會耽擱幾天,主要取決于管理他們的人是否能清醒的發現有人死了。
奴隸們有很多事情要干,除了挖水渠,還要運輸木頭、石頭,修建房子,鋪平道路。奴隸都被用鐵鏈串在一起,干起活來很不方便。但管理他們的人覺得這樣最省事,寧可效率低點,也不把奴隸們分開。
奴隸們吃飯、睡覺、解手、洗漱都串在一起,很是奇特。比如:奴隸們實際上都是露天睡覺,沒有那么大的房子。解手一律被安排在固定的休息時間,其他時間如果想解手只有忍著。洗漱就是直接來到一條小河,所有人一起下到河里。由于長期不給換衣服,所有人都又臟又臭。特別是如果有人死了,也會被掛在鐵鏈上隨著其他奴隸一起行動,直到管理的人把他從鐵環移除。
這種用來串鐵鏈是特制的,根據每個奴隸的身體做調整,鐵鏈很粗,最細的地方也有拇指那么粗。而且這種鐵鏈串好后,沒有鑰匙可以打開,如果要從鐵鏈上脫開,需要直接把鐵鏈的一部分弄斷。當然用來串奴隸的主鏈是不會被弄斷的。奴隸們是通過支鏈掛在主鏈上。當一個奴隸死后,管理的人是把支鏈弄斷,把尸體拖走。
每次剪斷支鏈都很麻煩,管理的人有時就會讓尸體一直掛在主鏈上,直到他自己也難以忍受。
李云被串到主鏈上很久了,他知道了這里沒有四季,只有天熱一點和更熱一點的兩個時間段。由于天氣熱,倒是不會被凍到。為了奴隸后,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天能吃到面包,雖然是最差的面包,但數量管夠。
剛來的時候,李云還不會這里人的語言,因為反應慢,沒少挨鞭子。幸好其他的奴隸會教他,慢慢的李云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用語。
奴隸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被旅人賣到這里。大家之間沒法直接溝通,小麥之國的語言反倒成了奴隸們之間交流的語言。
這里王宣布,如果奴隸們能熬過二十個最熱的時候而活著,就可以被釋放,成為自由人。很多奴隸暗暗記著數字。李云聽懂了之后,覺得恐怕沒有奴隸能堅持到被釋放。而且這些管理的人對奴隸非常惡劣,導致奴隸經常被打傷。受傷的奴隸不會得到任何醫治,還要繼續干活,往往因為傷事惡化而死。
李云一直在尋找機會逃走。
李云身邊的人,前面一個叫烏易,大概是這個音。烏易自己說,他來自烏拉達斯。李云不知道是哪里,只是知道那里的人都和烏易一樣,長得挺黑。長得黑,在小麥之國是好事,比較不怕曬。李云現在的膚色是來這里嗮黑的,而烏易說他一直就這么黑。
烏易覺得每天有香香的面包吃還是可以忍受的。面包比他家鄉的食物要好吃,他一直數著日子,想等著自己自由了,把面包制作方法傳回自己的家鄉。
李云身后的人,是個老者,頭發都花白了,叫斯密。據他自己說,是來自神山上。本來是一名祭司,因為被人陷害,變成了奴隸。老者雖然年紀大了,但體力和精力都很足,從來沒有累倒的時候,李云覺得這是個神奇的人。斯密會說很多語言,烏拉達斯當地的語言也會一些,但不會李云的語言。斯密教了李云很多,包括小麥之國的語言。
李云有時覺得,這個斯密不是一個苦修者吧。
斯密的身后是個大塊頭,斯密叫大塊,李云也跟著叫大塊,大塊聽了從沒惱過,似乎他就叫大塊。
休息的時候,有時斯密會講故事給大家聽,關于神的故事。斯密聲音不大,娓娓道來。有太陽神的故事,水神的故事,愛神的故事。李云很喜歡聽。只不過這種時候不多,大家經常太累了,都倒在地上睡著了。
李云有時會做夢,夢見自己又成了小叫花子,在臨茂街上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