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家有兩千金
- 云出終南岫
- 雨新桐
- 5217字
- 2018-07-25 22:37:47
當王靜和王清這一雙女兒都回到家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是設法解決徐雅婷的工作問題了。由于世華和雅婷長期夫妻兩地分居,無法好好地照顧孩子。平時王世華的課程又非常重,而且經常是早上一二節就有課,晚上有的時候還要輔導學生,甚至上課。多數情況下,王世華只好把女兒王靜獨自鎖在家里,然后不太放心地去上課。
兩個孩子都很小需要人照顧,為了將妻子雅婷調回西農,解決長期兩地分居的問題,王世華不知道和學校多少領導鬧過矛盾,甚至吵過架,翻過臉。為了和雅婷在一起,王世華多次要求調動工作,如果不能解決就不愿意在學校里面再繼續呆下去了,可是每次吵完之后,有關領導總是以各種借口進行挽留,推脫,然后還是說再研究研究。因為當時想調入西農的職工家屬實在是太多了,學校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全部解決。
夫妻分居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他們就這樣在艱難中又過了若干年。
到了70年代的末期,雅婷才從游風公社調到楊凌藥材公司工作,對他們來說已經感到十分知足了。盡管他們不在一個學校工作,但是也很不錯了。
第一,雅婷的工作總算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了,不再四處漂泊;第二不用再吃派飯,可以自己在家做飯了;第三孩子也有一個著落了,可以就近上學,至少雅婷和世華兩人都在楊凌。
就這樣,王世華和妻子兩個人,一人帶一個孩子過日子。王世華帶著王靜在西農,雅婷帶著王清在楊凌藥店,這樣又慢慢地過了很多年。
1981年初,雅婷剛在楊凌藥店工作不久,王世華又得到一個消息,西北五省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一個西北地區高校英語師資進修班,各個學校教師進行考試,如果考取了就可以到西安交大進修,機會十分難得。
王世華他們學校一共去了六位老師前去參加考試,結果只有王世華和另外一位老師他們倆人考中了。
那天晚上王世華在西農操場看電影,教務處的一位老師特意前來通知王世華說:“你被錄取了,準備一下,9月份就到西安交大進行進修學習。”
王世華得知消息當然非常高興,他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到西安交大報到。
來到學校以后,其他同學已經先后到達了學校,來自西北五個省市的學生以及XA市有關高校的老師一共大約50多人,他們被分成兩個班,學校安排了四位外教為他們任教。
給世華班上代課的一位外教是來自加拿大的格林老師,另一位是來自美國的外教,名字叫做斯考特。他們兩個人年齡都比較大,而且都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
王世華他們班里的20多位學員,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教學水平也不盡相同,但是由于兩位外教的教學方法非常靈活,態度也很和藹可親,所以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進步都非常大。
進修的老師們每天上午要上四節課,下午一般是做練習,或者完成布置的閱讀材料,有的時候還進行分組討論。由四位外教輪流給大家做講座,參加講座的人除了全體學員以外,還有西安交大的一些研究生和他們外語系的部分教師。大家平時的學習十分緊張,但是收獲也很多。
為了支持王世華的學習,王世華又將王靜的學校轉到了楊凌小學。這時兩個孩子都放在了雅萍的單位,也就是楊凌藥店。徐雅婷自己要工作,她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孩子的學習,還要照管她們的生活起居,肩上的擔子非常重。但是作為妻子,她一直默默地支持和關心著王世華。
雅婷常說,窮家富路。世華每個月只有65塊錢的工資,雅婷全部讓丈夫帶走,而她們母女三個就只靠雅萍一個月39塊5的工資生活,生活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兩個孩子正在長身體,每個月雅婷發了工資,就會帶女兒們出去吃羊肉泡饃改善伙食。但是家里沒有多少錢,雅婷每次只買一碗羊肉泡饃,給兩個女兒分了,自己只喝一點湯。王靜問母親:“媽,你咋不吃啊?光喝湯”雅婷總是說:“你們吃吧!媽不餓。”
徐雅婷有時候需要出差,而王世華又不在,她只好把女兒放在藥店的食堂吃飯。藥店食堂的大師傅姓付,雅婷找到付師傅說:“王靜大一點,就不說了,當大人。王清還小,她每次吃飯只能算半兩。”雅婷說了好幾次,付師傅后來也答應了,每次大家吃完飯,付師傅就在食堂的黑板上記一下數量。徐雅婷為什么要這么錙銖必較呢?因為那時候吃飯都要糧票的,沒有糧票,就啥也買不成。王清吃飯雖然每次只能省出半兩,日積月累,也就相對省下不少了。生活把雅婷逼到了墻角,只能這樣斤斤計較了。
為了多賺點錢,雅婷在藥店接下一些回家加工中藥的活兒,晚上帶著兩個女兒在家處理山茱萸。這項工作不難,就是把紅紅的茱萸里面的核兒擠出來,山茱萸肉放在一個盆子里。第二天再交上去,一斤藥店給一毛錢的加工費。王靜帶著妹妹王清摘槐米,挖蒲公英,揀知了殼,知了殼又叫蟬蛻,這些都是中藥,藥店可以回收,換錢。在生活中,孩子們認識了不少中草藥。藥店土墻皮里有蝎子,也可以回收,蝎子要比蟬蛻貴的多。可是女孩們膽子小,雅婷堅決不讓她們去捉蝎子,說是太危險了,要是被蝎子蟄了可不得了。
家中生活艱辛,營養狀況顯著下降,過了不久,雅婷就生了病。為了不影響王世華在外的學習,世華每次寫信問她的時候,妻子總是說一切都好。直到后來王世華才知道,雅婷每天都要打吊針,在醫院打完針,還要回家給兩個孩子做飯,照顧他們睡覺。
那年冬天,因為房間太小,天冷,所以窗戶沒有開,家里生著蜂窩煤爐子。有一次當兩個孩子放學回家之后,一個一個都覺得自己頭暈眼花,不久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原來她們三個都先后煤氣中毒,幸虧同事發現及時,把她們抬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才沒有發生重大意外。這件事雅婷一直瞞著世華,怕他為家里擔心,就沒有告訴他。王世華回來之后聽說了,心疼和自責的要命。
王清平時喜歡跳繩,常常不小心扭傷腳踝。晚上,藥店里的員工都聚在會議室看唯一的一臺電視,趁著四處黑暗,徐雅婷偷偷拿出松節油,把王清的腳抱在懷里,抹上松節油,使勁揉搓,揉得熱乎乎的。這時候屋子里就有人喊道:“這是誰啊?什么味兒!”徐雅婷默不作聲,只是受傷用力地給女兒揉著。
小女兒王清學習出色,但是也很淘氣,沒有少給徐雅婷闖禍。有一次放學后,一位學生的媽媽領著兒子來找到徐雅婷,說王清把她兒子的鼻子打出了血。
看著那孩子衣服前襟上的斑斑血跡,徐雅婷連忙給人家道歉,可是女兒死活不認錯。原來,是那個男孩先踢人的,王清氣急了,一拳過去打在了對方的鼻子上,鮮血直流,男孩見狀嚇哭了,就趕緊回家找媽媽告狀去了。
徐雅婷聽了,苦笑著搖搖頭,這孩子夠皮的。她叮囑王清說:“打人不打臉,記住,下次還手不要打臉!”王清聽了,點點頭。
在西安交大學習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快放暑假的時候,王世華終于回到西農,又開始從事英語教學工作。
外出進修的這一年,王世華的收獲很大,特別是英語的口語和聽力都有了非常明顯的突破,這也是當時SX省特意辦這個英語學習班的主要目標,提高這些高校教師的聽說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看來這個目標基本上達到了。
王世華他們參加的是第一期培訓,后來交大又辦了兩期這樣的進修班。王世華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教學技能,認真教學,非常認真負責,受到了學生們的好評和愛戴。
時間到了1984年7月1號,王世華在西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12月份的時候,雅萍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倆人都是黨員,工作上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
到了1985年的前后,王世華已經成為業務骨干,他再次要求調動工作,因為那時有好幾個單位都要王世華,而且把調令都寄到了西農。學校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好最后下決心同意將雅婷調回了西農。
1986年之后,王世華他們一家四口才結束了一連十幾年的兩地分居,終于聚在了一起,著實不易。
盡管當時的情況很艱苦,他們全家擠在很小的一間房里,但是世華也已經很滿足了。他覺得,一家人能在一起,能有個互相照料,而且孩子也有地方管,雖然工作上勞累一些,但是家里的整體情況要好得多了。
西農南邊的張家崗定期有“會”,徐雅婷有時會帶著兩個女兒趕集,給她們買點好吃的。有一次,在“會”上買到了乾縣的小吃茶酥,兩個女兒分了一個,覺得特別好吃,徐雅婷就又買了一個,讓人包了,給世華帶回去。被西農的胡老師看見了,笑著說:“看看你媽,就是吃個跳蚤也要給你爸留個腿兒呢!”
他們夫妻倆的工作都很忙,尤其是王世華的課程比較重,但是他們全家在一塊兒生活的非常高興。兩個女兒也逐漸長大,都很聽話,從來沒有惹過爸媽生氣,王世華也從來沒有舍得對她們倆發過火,甚至從來沒有打罵過她們。王清小時候和父親的唯一一次爭執,就是因為她晚上不睡覺,躺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小說。
為了改善生活,他們在院子里養過雞,種過菜。夏天的晚上,王靜和王清就出去在路燈下抓蛐蛐,蛐蛐的種類很多,油葫蘆,警察頭,因為蛐蛐有向光性,路燈底下最多,姐妹倆捉了蛐蛐用毛毛草穿起來,帶回家喂雞。雞吃了蟲子,下蛋就多。王清每天眼巴巴地看著母雞,盼著雞下蛋。雅婷說:“你別老盯著母雞,盯著她不好意思,她就不下蛋了!”王清說:“那我偷偷看,不讓她發現。”拿著雞窩里溫熱的雞蛋跑向媽媽,是兩個小姑娘最幸福的事情了。
他們家隔壁住著一戶工人,叫做張爺爺,張奶奶。有一年,張爺爺家養的雞得了雞瘟,連續死亡。張爺爺把死雞扔垃圾堆了,可是張奶奶舍不得,又悄悄地撿了回來,用高壓鍋燒了,自己吃。說河南話的張奶奶一邊吃雞,一邊哭:“我的雞啊!你咋說死就死了呢!”那時候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張奶奶辛辛苦苦養的下蛋雞死了,她是心疼啊!而張爺爺連沒有孵出小雞的雞蛋都煮了吃,說是叫“汪雞蛋”,可以治病。為了生存,為了活著,人們是想盡了辦法。
王世華還帶著孩子們種菜,改善家里的伙食。他們種過西紅柿,茄子,豆角,青菜,絲瓜,甚至種過向日葵,紅薯。有一年,紅薯大豐收,一小塊地里,怎么挖都挖不完,最后只挑了大的,小的就不要了。向日葵快成熟的時候,總有老鼠爬上去偷吃。王世華想了一個辦法,在向日葵稈的中間綁了一塊紙板,就把老鼠隔開,爬不上去了。王清想,我的爸爸真聰明啊!
王世華覺得自己的兩個孩子是最懂事的女兒,她們學習都非常自覺,而且在班上也表現出色,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秀,整個的小學階段和中學的都給世華和雅婷帶來了不少的光彩。
家里的生活比較貧苦,有一次王清上學的時候,家中連兩塊錢的報名費都拿不出來,需要東借西借。最后,王世華在鄰居一位工人師傅的家里借了兩塊錢。那時候,知識分子的待遇著實不行,收入還不如工人老大哥呢!
有一次王世華在楊凌車站的街道上看到一把木頭的小椅子,想買下來,椅子只要四塊錢,可是王世華身上帶的錢不夠,最后還是到藥店去問雅婷找人借,又湊了兩塊錢,一共加起來四塊,才把這把小椅子買下來,一直用到現在。
那時候榆林毛毯特別難買,還需要走后門托關系。有一年,雅婷的閨蜜在藥店隔壁的百貨商店工作,搞到了兩條毛毯,徐雅婷買了一條綠色的毛毯,上面有大朵的牡丹花。王世華下班回家之后,徐雅婷喜滋滋地給他看毛毯。
當王世華得知,這條毛毯要39元的時候,他有些生氣,批評徐雅婷說:“你也太不會過日子了,一條毛毯頂你一個月的工資,你真買得下去!”
雅婷聽了,委屈極了,她省吃儉用,怎么就不會過日子呢!后來,她拿著毛毯,一路哭著去退,被王世華抱住攔了回來。徐雅婷撲在丈夫的懷里,淚如雨下。
王世華拍著雅婷的肩膀說:“好了,好了,委屈你了。咱不說了,毛毯咱就留下吧!”
有一年過春節的時候,王世華家里的兩個孩子為爸爸媽媽表演節目,一個人表演,一個人報幕,雖然聽起來簡單幼稚,但是王世華覺得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倒也十分愉快,一家人其樂融融,孩子們也過得十分開心。
夏天的晚上,每當西農操場放電影,世華和雅婷就會帶兩個女兒搬著小板凳去看。去看電影時會經過一片楊樹林,電影開演之前,王靜拿著手電筒,帶著妹妹去捉那些傍晚從地面的小洞里爬出來的帶殼的知了。看完電影帶回家,把捉來的知了猴放在紗窗上,等待知了蛻皮慢慢長出翅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很多男孩子喜歡烤知了吃,甚至油炸知了猴吃,王靜姐妹倆覺得太可怕,不吃這些東西。
生活一直很拮據,王世華他們家沒有給兩個女兒買過任何玩具。有一次,世華特意用鐵皮給孩子們刻了一只小兔子,在底下裝了一個小輪,孩子在地上一推,小兔子就可以連蹦帶跳地向前跑。
兩個女兒非常喜歡父親制作的這個小玩具,整天推著小兔子到處跑來跑去,既鍛煉了身體,又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那時家里沒有任何電器,住在王世華家前排的鄰居買了一臺電視機,兩個女兒特別想看電視,就每天晚上就悄悄地趴在人家的窗戶外面偷看。經常這樣鄰居就不樂意了,因為電費是人家花的呀!他們竟然把后窗戶的窗簾都拉上了不讓孩子看,女兒十分難過。
王世華心想,不行,自己家也要買一臺電視。后來王世華攢夠了錢,托堂姐王世珍,也就是孩子的姑姑為他們在西安買了一臺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就是這臺小小的電視機,給王世華他們全家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孩子們不知道,爸爸為了他們長身體,去和同事們釣魚,釣鱉,買人家打的野兔,買別人不買的小毛魚。因為那時的野兔都是農民用砂石等散彈打的,要吃兔子肉收拾起來特別麻煩,不小心就會被肉里的砂子硌到牙,所以便宜。而小毛魚同樣是因為收拾起來太費時間了,買的人也少,更便宜。可是王世華和徐雅婷不嫌這些,他們要買來給孩子們改善伙食,自己費點勁就費點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