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以償,我來到了北方。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娃娃,我所去過的能算作“北方”的地方有三:BJ、陜西和甘肅。
去BJ是我小時候第一次遠行。那時正處在我念小學一年級的暑假,母親帶著年幼的我乘坐綠皮火車前往BJ,同行的還有我的表姐、表哥。這次去BJ,半是旅游,半是看望定居在那的舅舅一家和外公外婆他們。在此之前,我對舅舅一家是毫無印象的——畢竟上一次見到他們,我還只是個被抱在懷里的嬰兒。
那時BJ給我的感受是炎熱的,比起出門去那些擠滿游客的歷史文化景點,我更愿意待在舅舅家里,吹著涼快的空調,和舅舅家的表姐玩過家家游戲,在那小小的閣樓上,撐開所有的雨傘,搭出一方小天地。
具體“過家家”過的什么,我記不清了。但根據我為數不多的幾段帶小女孩的經驗,七八歲女孩過家家,大抵就是重復著某一段內容來“過”。小時候能重復許多次,“過”很久,年齡大了便會覺得重復多了沒什么意思,頂多“過”個幾回,等耐心全部消耗完了,就徹底失了興趣,把一地的“家家”扔了不管或是收拾起來。
于是在那幾天,我能想起來的去過的景點就只有故宮、天安門廣場、圓明園、天壇這些了,那“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萬里長城更是連個影子都沒見到,更別說上去走了。為什么沒有爬長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舅舅說爬長城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況且酷暑炎炎加上人山人海,中暑了可就不好了,于是我們便沒去。而能讓我對那幾個去過的景點留有印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母親當時硬拉著我拍照留念的照片保留到了現在。結果可想而知,照片上的我不是吐舌頭便是擺出個奇怪的姿勢,渾身散發著“我不情愿,我不配合”的意思。那時候的我肯定也想不到,未來有一天我會故地重游,在小時候拍照的地方再次打卡。
我有一張在天壇祈年殿前拍的照片。照片上我與母親背靠背席地而坐,母親挽著我的雙手,我不好意思地笑著,沒有看向鏡頭。今年再去到天壇公園游覽,是暑假的一個清晨,六點鐘的樣子,當時天壇里游客并不多。不過想想也是,誰會大早上來天壇呢?由于事前沒有做好攻略的失誤,當我來到祈年殿區域門前,發現大門緊閉,我才意識到不妙。用手機一查,發現祈年殿得早上八點才開放——得,我來早了。
不記得小時候來的那次有沒有吃上北京烤鴨,只記得吃了兩次街上由老大爺推著自行車販賣的“老北京冰棍”。那冰棍沒啥味道,只是帶些淡淡的甜味,解解暑氣用,口感也硬邦邦,滿數的冰渣子,遠不如如今各式各樣口感綿密的冰棍。它只是混在我零碎雜亂的記憶里,占據著“吃”這一角。今年我再特別留意街,沒有老北京冰棍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熱門景點處售賣的雕刻成景點模樣的“文創雪糕”亦或是“網紅冰淇淋”,價格實在是讓人看了直接打消嘗試的念頭。
我對于BJ的初次印象大概就這些。
下一個去的地方是陜西,那是一段母親帶著我跟團旅游的經歷。
去陜西的時候,年齡也增長了幾歲,知道西安在古代喚作長安,曾作為歷史上好幾個王朝的都城,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便埋葬在那,陪葬的還有教科書上出現過的兵馬俑;也知道涼皮和肉夾饃是陜西特色小吃;還知道在那里我能親眼目睹到那條自西向東奔流入海的母親河……
總共是去了好幾個博物館的吧,只是那些博物館的名字我一個沒記住。留有記憶的是我與一行的其他幾個小孩緊緊跟著滔滔不絕的解說員不斷穿過一個又一個展廳。團里有一個年紀相仿的男孩,似乎是對歷史很感興趣,向解說員詢問一個又一個問題,我在嘗試記住對話里生疏的詞語無果后便放棄了,轉而專注看那些展品。
其實我到現在看展品也是湊熱鬧式的,能看出來是個什么、干什么用的就心滿意足了,至于那些文物知識,能記住最好,記不住也沒關系,因為對于大多數看到的展品,我過目即忘,事后只會留下一個大概的、模糊的印象。而能記得清晰些的,當屬我看到的兵馬俑。兵馬俑坑在下方,我們在上方,從上往下看,坑里站著數不清的真人大小的士兵傭,每一個的眉眼表情都栩栩如生。雖然是靜止不動的俑。但光看著這排場也著實很令人震撼。解說員介紹,每一個士兵的表情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是工匠對著秦朝士兵真實還原的一般,而且我們所看到的兵馬俑坑只是冰山一角,兵馬俑真正的規模極其龐大。她還講了一則考古趣事,說考古人員在挖掘出一把青銅劍時,劍身呈彎曲狀,而正在考古人員苦惱如何將其復原時,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那把青銅劍居然自己變直了;且兵馬俑出土時個個都色彩豐富,現在看到的它們呈現千篇一律的泥土色是因為那些顏料接觸空氣氧化掉色了。①
秦始皇陵是在大巴車上遠遠看的。那是一個微微隆起的青綠色小山丘,表面沒有很顯著的特征,像是一個安安靜靜的包。聽說上世紀時候,郭沫若極力主張挖掘秦始皇陵,但是這個申請被周總理拒絕了。導游說,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的水銀,由于技術原因,考古人員沒法安全打開秦陵,所以秦陵至今仍然沒有被開發,游客也就遠遠看上一眼。秦始皇陵中究竟長什么樣,有哪些稀世珍奇的陪葬品,還是寄希望于考古技術快速提升,好讓我們一睹究竟。
另外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登華山。我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之所以知道華山,全靠看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著名橋段“華山論劍”。所以登華山于我多少有些“追俠”的意思,幻想自己也是某個武林高手,在華山之巔與神秘高人一劍較雌雄。登山具體耗費了多久的時間不記得了,只知道一階階的石階旁牽有由鐵而制成的鐵鏈,充當登山者上山下山的抓手。抓的時間一久,手掌里就沾染上濃濃的鐵的味道,幾個著力點處的皮膚也發紅變硬,一碰就疼。
于是,母親買了個登山杖給我,那登山杖是木質的,上面用漆寫著“華山”二小字。在旅游結束后,它作為幾個紀念品之一跟我回到了家中,一直到我搬家之前都還看見它掛在冰箱壁上。
還有些印象的是華清宮、華清池。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四四方方的池子,講解員說那是皇帝的池子,溫泉最先是由皇帝享用的,然后再通過小溝流到楊貴妃的華清池里。華清池整體是一個圓圓的池子,邊緣像是花瓣的形狀,不大,有分層。大抵是因為年代久遠,看不出當時的華美奢侈,只有一個沾滿泥土和灰塵的池子。
涼皮是晚上在街邊吃的,但是那份我僅吃了一口便推給母親,不想繼續吃了??梢哉f一點都沒有達到我對本地涼皮的預期,甚至不如我家鄉街邊開的涼皮店賣的好吃。后來我想了想,也可能是剛好買到不好吃的了,但在當時由于這份給我的感覺實在不好,還是只買了那唯一一份涼皮。②
去甘肅旅游的經歷是記憶最清晰的——因為距離年份最近,又一時不知道從何講起,這里便作罷,后面有機會才嘗試說說。
南方娃娃心心念念北方,當然是為了看雪了,不過幾次旅游都是夏季,自然是欣賞不到那紛紛揚揚的雪景。好在去年我如愿以償到了北方求學,見識到了分明的四季變化,終于實現了那伸手便能觸碰到的天上落下的雪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