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郡有十個縣組成,在這多山的的南方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縣了。之前太守張良經營幾十年,百姓生活水平可比南郡荒野之地強的不是一點半點,這里還靠近政治中心中州,雖說隔了一個黃河,那也不是南郡能比的。
本來代郡生活尚可,可自從中原大亂,流民增多。多有渡黃河流落過來的,剛開始還能接納,后來越來越多,就承受不住了。雖說有一些世家和鄉紳會適當資助一些。可誰的錢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最后都聲稱糧食不足,無能為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張良就是再好也不能憑空變出糧食來。多次又找各家鄉紳后,又拼著薄面弄來一些糧食。有個別鄉紳出于為自己揚名也私自開粥棚施粥。
災民多了,爭執也就多了,有人不愿過著每天忍饑挨餓的日子,上山為匪,常常找那些土豪鄉紳洗劫一番。來往客商都不能幸免。有的渡船為寇,在河中間攔截過往人員,輕則搶劫財物,重則還要害人性命。
隨著中原越來越亂,逃四散逃難得流民也就增多了。匪寇也跟著壯大了。各個鄉紳慌了,為了自己的財產,一邊訓練家丁,一邊催促張太守趕緊剿匪。
這邊張太守,剿匪吧!都是災民無奈誤入企圖,又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領兵人物,錢糧都是問題,不繳嗎,看著他們禍害一方,不斷做大也是個威脅。
好在各縣民風淳樸,自發組織了民兵團體保護自己家園。
但這作用也不大,匪寇隨著流民增多而增多。一時間人心惶惶。各家鄉紳土豪和世家看匪寇眾多自己商路不通。商量一番后,決定出錢出力讓張太守征兵剿匪。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一天,一張張公告出現在了代郡各縣之中。
募兵令
致:
各位父老鄉親。
本郡各縣原本家有余糧,按道理應當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中原大亂,災民四起。盜匪應運而生,打家劫舍,奸淫婦女。令本郡百姓人心惶惶,為保證每家每戶都能安穩太平。特號召大家踴躍參軍,保衛自己的家園。
周元194年3月下旬
代郡太守張良
代郡太守官印
等到周天賜看到后,公告已經發由半月了,周天賜心想既然代郡太守如此得民心,又善管理,不如幫上一把,以后看有沒有機會為自己做事。起碼也算結交了一個善緣。
周天賜趕到代郡府衙后,遞上自己拜貼。
代郡太守張大人親啟
致張太守:
本人秦方,年方十九。南郡人士因游學而致此,因敬佩劉太守為官清正為民,得知大人募兵后,特意來投,希望能助一臂之力。
周元194年4月
學生秦方
府衙中太守看完拜貼,不住贊嘆“好字,好字,好字呀!”。
周天賜的字俊秀不失挺拔,破有蒼勁有力昂揚向上的意境。怪不得張良夸贊。
周天賜之所以改名,是擔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等仆人喚周天賜進來的時候,太守亦在正廳等候了,看到周天賜一表人才又有如此俠義之心,更是夸贊不已。
后問及軍陣之事,周天賜對答如流。
張太守大喜,正為領兵之人而煩心中,突然天降奇才。只是有點擔心周天賜能不能鎮住這招募的一萬大軍。
周天賜得到任命后,在安排好的客房中休息了一夜后,就去軍營中報道了。
翌日,到了軍營,公開了相關文書后依然有野心著表示不服。他覺得如果沒有周天賜,這個剿匪統率的職位就很有可能是他的了。并且好似還有很多人支持他。軍人以武揚威。不給大家漏一手,看來這兵不好帶呀!
在校場上,在眾目睽睽之下。三十合就打敗了這個不服的刺頭,大喊一聲“還有誰”。隨即又收拾了三四個血氣上涌但能力不足的愣頭青,最后他們五個一起上也不是周天賜的對手,全軍啞然無聲。
打服了眾人之后,當晚就請了那五個有血性的漢子一起吃了一頓大餐,聯絡下感情。打一棒給個甜棗吃,好似到哪里都通用。
那個能接周天賜三十合的,叫周山,是中原的流民,聽說張太守募兵就來混口飯吃,本想混個領頭的,卻被周天賜截了胡。邊吃邊說,差點飯都噴出來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酒足飯飽睡好后,又開始了新的一天,看著大家懶懶散散才集合到校場,周天賜臉都黑大了,這烏合之眾不是剿匪,是去送人頭呀!
“我們為什么在這里相遇,我們是為了剿匪,為了保護更多的人過上安穩的生活,為了我們以后的家人也能安穩的生活。你們這樣懶懶散散的只會去送命,從今天開時大家要統一訓練。”在大家集合完后,周天賜對著一群散兵游勇大聲的給大家說道。
從此拉開了一陣熱火朝天的訓練。
還不到一月,又傳來匪寇出沒的消息,并擄走了一世家為了逼亂從中州搬回來的家小和財產。
不能再等了,這王家家大業大,在代郡也是相當有頭有臉的人物。各個鄉紳都是沾親帶故的,在重重施壓之下,張太守妥協了,命令周天賜帶兵剿匪。
沒辦法,只有硬著頭皮出戰了,反正土匪也是散兵游勇,邊打邊練兵了。
帶著五千兵馬,以周山為副將浩浩蕩蕩的朝附近的王屋山走去。這次的目標山賊,號稱黑熊,姓名不知。
王屋山山高,林多,易躲藏,離靈芝縣有五十里之遙,周天賜帶著兵馬不到日中前便趕到了,這個黑熊平時不怎么劫掠的,一出手的目標不是土豪就是鄉紳,應該算是個義匪了。在百姓中名聲還是不錯的。
周天賜在山下安營扎寨,大家先飽餐一頓,在按太守給的地圖去消滅土匪。
正當大家做飯之時,山上有人傳出話來:“如果不想人質出事,最好不要輕舉妄動,讓他家人來答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