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開海之始
書名: 另一個明朝作者名: 胖嘟嘟的狼爪本章字數: 2440字更新時間: 2018-10-04 18:07:16
朔日大朝會,如同往日一般正常召開,只是唯一不同的是,張儉的座駕多了虎豹開路,大象相隨罷了。
一陣山呼萬歲,眾臣跪地山呼萬歲,平身站罷,便是一聲與往昔別無不同的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司殿太監魏申這邊剛剛唱和完畢,身穿綠色袍服的戶部給事中嚴寬便手持玉笏板大步走出班位,高聲奏道:“啟奏萬歲,臣,戶部給事中嚴寬有本奏。”
“嚴卿何事,旦奏無妨。”張儉說道。
“謝陛下,”嚴寬對張儉躬身一禮,然后繼續說道:“臣啟萬歲,近海之人不下千萬,海,即海民之田。
沿海諸府道,地窄民多,山林斥鹵之地,悉成村落,多無田可耕,小民生計艱難,全賴海洋貿易養贍資生,子母營利。
禁海原為倭寇橫行,然,自太祖陛下禁海以來,倭寇卻逾演愈烈,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再復荒年欠收,貧民被迫入海從盜,嘯聚亡命。
海禁之嚴,百姓無以得食,是其困也。既此略無效,則堵不如疏,百余年來,禁海所棄之金錢,已何止億兆。禁海即棄海,棄海即棄江山,棄江山則百姓于無以憑附!
海,亦我大明帝國之疆域,守陸路之土有責,守大海之土亦有責,故而,海權斷不可棄。臣請開海禁,勢辟四海,威及八荒,彌盜安民,使荒煙野草復為綠畦黃茂,圮墻垣復為華堂雕桷,復數千里之財賦,蘇上千萬之生靈……”
嚴寬這篇萬言書,林林總總,從經濟、政治、軍事諸多方面提出了開海解禁的好處,又對一旦開海,如何設置海關、市舶司、水師等事宜詳盡建議一番,有理有據。張儉聽罷不置可否,只循慣例,著文武官員大殿議評。
百余年來,大明不乏提議解除海禁的有識之士,其中亦有聲望地位極為崇高的人物,但所提諫議皆如石沉大海,再無音訊,所以根本不曾在朝野激起任何波瀾。嚴寬不過是一小小的戶部給事中,這封萬言奏章又有何人肯將其放在心上,文武官員聽完之后,大多不過付之一笑,寥寥幾句便不再議論。
然而,這條邸報不知怎地卻傳到了民間和士林。而且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注意。民間對此議論紛紛,上至士林學子、貴戚勛卿的交往圈子、下至青樓妓館、客棧酒肆總是有人不斷提起這件事情、描繪海禁的種種弊端,解禁通商的美好藍圖,民意和輿論開始悄然發生著變化。”
東廠,全名東輯事廠,大堂正廳貼墻邊供著岳武穆的塑像,取其‘精忠報國’之意。
此時的東廠廠公鄧超在正廳聽取各級檔頭、千戶的工作匯報之后,正得志意滿地予以訓話呢,忽有一個百戶打扮的番子,快步走到鄧超身邊附耳低語數句,鄧超立即揮手遣退眾人,一提袍裾急急奔向西廳,西廳中布置仍如以前一樣,沒有任何的變化,一盤火炕,幾張紅木的官帽椅。
張儉翹著二郎腿剛剛落座端茶而飲,就見鄧超急急而來,不覺有些意外,沖著鄧超笑道:“聽說鄧公公正在前廳聽取各級擋頭們的事務匯報,怎么這么快就到了?”
鄧超身著嶄新的赫紅斗牛袍,頭戴紗幘、足登粉靴,腰束錦帶,顯得十分精神。不過自從這幾年跟了張儉工作之后,他蒼白無須的臉容卻蒼老了許多。
鄧超搶前幾步翻身便拜,說道:“不知陛下駕臨,老奴有失遠迎,罪該萬死。”
張儉伸手將鄧超扶起道:“鄧公公快快請起,這里是你的辦公室,而朕既未著龍袍,又不在皇宮之內,你又何必行此大禮,快快請起。”
張儉雖然如此說話,但是鄧超卻不能如此辦事,到底還是認認真真磕了頭,這才畢恭畢敬地站起來,說道:“陛下請上坐。”
鄧超將張儉扶在上首座位,自在下首敬陪,欠身說道:“奴婢聽聞陛下來此,便匆匆趕來,只是不知萬歲駕臨東廠有何吩咐。”
“前幾日早朝,戶部給事中嚴寬上書開海,當時朕就對開此事甚為意動,而這幾日下朝之后,朕在這市井之中不斷的游走傾聽,這市井之間的百姓們不論是士農工商哪個圈子,皆對此事甚感興趣,上至士林學子,下至酒館茶肆,皆在不斷的對此事議論紛紛,而這些議論當中絕大部分的聲音皆是贊成開海的,由此可見,這開海通商之事,確實是上承天意,下順民心的好政策,所以朕覺得開海通商之事,已是勢在必行,故而,朕思慮再三,決定來這東廠之內與你說說朕心中的打算。”
鄧超躬了躬身對張儉說道:“旦請陛下吩咐。”
張儉喝了一口東廠奉上的大紅袍,稍作思慮,便開口說道:“朕思慮,開海之事一但施行,必會出現一種萬國來華,商貿恒通的景象,但是隨之而來的,必然還有各國的諜報人員,而我大明雖然要將這些諜報人員全部剿除,以絕后患,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向那些與我國商貿往來的國家派遣諜報人員,而你們東廠,在此事上,自然是首當其沖。
不論是與我國交好的朝鮮,還是大越,老撾,暹羅等東南亞諸國,就連不斷犯我邊境的日本,也必然會派遣大量的商船前來我國通商,更不用說那些早就垂涎我大明財富的西方人了,然而,以前的閉關鎖國,使得朕對這些國家全都知之甚少,不論是他們的兵士戰斗力,軍隊戰斗部署,還是他們的國家政體結構,國民經濟水平,作為天朝皇帝的我,全都是一無所知,往小了說,是朕這個皇帝不作為,往大了說,是朕這個皇帝將國家置于危墻之下。
滿刺加那邊已經打了一仗了,雖然勝利了,但是后續的發展朕是一無所知,而你鄧廠公可否成為朕對外防御以及擴張的眼睛和耳朵呢?”
皇帝屈尊降貴來找自己商量事,作為臣子的鄧超自然是無不答應,在鄧超指天畫地的各種保證之后,張儉帶著滿意的答復,在鄧超的恭送之下,大搖大擺的走了,只是張儉卻并沒有回宮,而是去了錦衣衛衙門,同樣的話又對錦衣衛指揮使李晨說了一遍,只不過吧對國外的偵緝方向變成了國內而已。
張儉通過“百曉生”改組之后成立的“曉”組織探聽到關于東廠和錦衣衛對開海之后的一些想法,比如東廠,他們的根基主要在國內,數量龐大的偵緝網較之錦衣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鄧超的想法則是繼續將自己的勢力放在國內,而李晨則恰恰相反,自從東廠成立以來,處處都在打壓錦衣衛,以致使錦衣衛的偵緝力量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雖然在張儉掌權之后,這種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對于一心想要做出些大成績的李晨來說,這些改觀著實有些杯水車薪,所以,當李晨在聽到朝廷即將開海的聲音之后,他便將大部分的力量都向著海外進行傾斜,然而張儉這一招棋,則是徹底打亂了鄧超和李晨二人的計劃,而至于此事是張儉有心還是無意的,那就只有張儉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