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元宵》
2017年2月10號,四川德陽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悵惘徘徊,委婉纏綿的句子中,歐陽修在元宵佳節的黃昏后約的是誰呢?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語言含蓄婉轉,余味無窮,辛棄疾在“燈火闌珊處”尋找到的他是誰呢?
說起元宵節,就不得不簡單的啰嗦幾句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
而在我現在的元宵節中,好像只剩下吃湯圓了。如果非要再加一些有趣的事情,那些只能回憶的往事,我又該和從憶起?
將時間定格在十五年前,那時的我早已不是三歲小孩,已經有了親自點燃煙花炮竹的膽量。每每元宵將至時,父母總會上街給我買上些許煙花。而我總是將它們藏起來,開始期待著正月十五的到來。因為我認為只有這一天,才可以放煙花。別的時間是不可以放的。
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早早和村里的小伙伴們相聚在村口的那個電線桿旁,那里沒有柴火,沒有那些易燃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沒有大人的“陪伴”。我們各個左手拿煙花,右手拿火柴。烏黑的天空在我們不經意的裝飾下,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對著天空肆意大笑著,吶喊著。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后,有趣的事情才剛剛開始。我們開始走街串巷,尋找那些被大人們遺棄的煙花筒,我們開始在煙花筒上插上一根蠟燭,嘴里喊著不知道從那里聽來的那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而那些沒有撿到煙火筒的伙伴們,我們要么給他折一半我們的,要么就看到誰家門口有堆好的玉米桿,隨便抽一桿出來給他,讓他跟在后面“耀武揚威”著。因為只有點蠟燭的煙花筒,才能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正月十六那天,村子里的人早早起來,前往街道觀看那一年一度的社火。人們扮演著各種角色,操著濃濃的鄉音。我們跟隨著大人一路興奮而去,未盡而歸。
回村后,村里的婦女們又開始組織隊伍,開始挨家挨戶的敲鑼打鼓送祝福。每到一家,這家的主人都會拿出糖果和飲料出來給我們吃,伴隨著鞭炮聲的落幕,鑼鼓隊又開始前往下一家去。
夜幕降臨后,又到了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今天晚上干什么呢?當然是端蠟燭了。何為端蠟燭?端蠟燭就是每個人手里拿著一根蠟燭,用另一只手輕輕的護在旁邊,生怕蠟燭滅掉,小心翼翼的在村子里走著。因為小時候窮,挑不起燈籠。就只能換個法子來。直到蠟燭燃盡后,我們又開始分成兩隊。找一片大麥地,開始摔跤起來。綠油油的小麥被我們無情的踩到。而時間卻讓我們無情的長大著……
拉回思緒,我已是個二十出頭的少年,每天為了生活而忙碌著,再次回想起年少的元宵,仍有一絲憧憬和向往。
而那千年以前的文人又有那個不是滿腹錦綸。后因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歐陽修,再加上被世人戴上“克妻”之相的皇冠后,整天心情煩悶,神情沮喪。那年元宵節,集市張燈結彩鬧元宵,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孤單的歐陽修孑然一身,寂寞難耐。不禁想起去年的元宵之夜,與愛妻相依相伴,愛意綿綿,思妻之情,悠然而發。于是揮毫寫下那首傳唱至今的名篇《生查子·元宵》
而那辛棄疾何不如此?空懷滿腔愛國之志,一身的文韜武略卻沒地方施展。心中無比惆悵的辛棄疾在炫耀的燈光中千百次地尋找明主,尋找著志同道合的壯士。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那個人就立在那燈火零落處。而那個人就是他自己啊。在這年的元宵,他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青玉案·元夕》
現如今的元宵,早已沒了最初的純真,反而成了商家用來營銷的一種市場。只有那車來車往的柏油馬路供你觀看,而其余的地方,終究逃不過門票的束縛。
我在想,千年以前的古人假使來到當代,明日正值元宵,各大文人墨客相約景區,準備舉行一個詩詞大會。李白手持杜康一馬當先走在最前,卻被那一張張門票拒之門外。看不到那實景,靈感從何而來?詩又從何而來?
“罷,罷,罷。今晚夜市必定張燈結彩,到時我們何不來猜猜當代人的燈謎呢”?柳永手持玉扇,風流倜儻不減當年。可誰知到夜市后,全是小販的叫賣聲。各種小吃味撲面而來。卻找不到一處猜燈謎的地。
傷心欲絕的李白抬頭看了看天,又看了看地。不經意間瞥見離自己不遠處的一棵樹,隨后開口吟道:
客從長安來,還歸長安去。
狂風吹我心,直掛旌陽樹。
李白試圖再看看別處找找靈感,可是除了風馳而過的四個轱轆,再也沒有什么了。
眾人無奈,只能掃興而歸,去到那個遍地是美景,遍地是靈感的古都去……
再次迎來元宵盛節,再次遠離故鄉。拒絕了一切要出門的借口,也放棄了要吃的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