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因為地方方言,人們總是有分歧,比如內蒙話、山西話、甘肅話,四川話等等,有說這兒如泉水叮咚悅耳好聽的,有說哪兒拐彎曲折拉扯難聽的。其實眾家口語分門別類,各有所愛,只是人人最鐘情的還是他的家鄉話。幾乎很少有人嫌棄自己鄉音不好聽的,尤其到了一定年齡后,更是。
記得我在年少時有一天幫大伯家鋤地,順便聊起家鄉語言這個話題,我便跟大伯說我們的家鄉話不太好聽,因為那是NMG西北地區大河套平原的方言。誰知身為地地道道農民的大伯,地域情感是那么的強烈,當即反駁我說:“誰說的?我覺得咱們的話是全中國最好聽的話了,哪兒也不如咱們的話好聽!”一句話說的我默然無語,無奈何又不需要辯論什么……
到后來慢慢的聽人評論的多了,才感覺原來我們的家鄉話的確很好聽。
可當我離開家鄉后,不知道是因為從小地方出來的自卑還是虛偽,竟然覺得說家鄉話張不開口,就說起了時而標準時而有“倫敦郊區口音之嫌”的普通話。
然而多年后,隨著歲月的輪回與滌蕩,當沉淀下一切后,便又開始說起了家鄉話,不再在乎什么場合,面對什么人,最想說的話和用的詞就是家鄉語言,愿意用鄉音來詮釋所有,來體現個性,也覺得只有用鄉音才能說出有味的人情話。更甚者,當生上氣想痛快的罵人時,只有用鄉音才能痛痛快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否則雖然有氣有話也不能盡情的抒發好。
還有一件事兒,也是最能詮釋這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了,那就是名字。你看許多人為了迎合順心如意的生活不斷努力拼搏著,可常常不如意十之八九,一路上的絆腳石總是會出現。這個時候有人就會給指出,問題的原因之一找到了:認為是名字沒有起好導致的。
且不評論有關外界給改名字的精準度如何,單表個人對這件事也相信的成份。一開始,花上錢,找人家改了名字,但在熟人面前卻不敢提及此事,只在陌生的環境里介紹自己的新名字,以便讓他們往出叫。然而幾年過去后,會感受到還是爹媽打小就給起的舊名字有感情,不舍得拋棄,于是不顧及自己改名字的初衷,漸漸的又把舊名字叫了回來。
其實人生說來說去,不外乎這幾種情況,總有讓我們想放手又不能放手的事情,包括我們的鄉音鄉情。說到底還是那兩句話:水流千里歸大海,葉落飄零總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