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和兒子都回了老家,和弟弟妹妹兩家人一起陪老媽過團圓節。
我們家多少年的習慣,一般都是中午燉羊肉米飯,再加上五六盤涼菜,一頓挺豐盛的午餐就準備好了。
我一般還會在飯后再吃點西瓜,葡萄,紅棗這幾個水果,其它的不愛吃。如果還有人坐在餐桌旁聊天,就會再喝點茶水,嗑幾顆瓜子。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我們也很滿足,節日的氣氛杠杠的!
一直延續到晚上又會有其它吃的上桌。最醒目的就是母親自己烙的醇香的黃黃的月餅,一大盤的端上來。也只有月餅才是那天最具代表性性的食物,吃多吃少,月餅必須上桌,而且到了晚上還得配上其它水果供月亮賞光。
基本上我們家晚上沒有煮餃子吃的習慣。多半天一直在吃已經就不餓了,就那母親也非得再弄幾個涼菜上桌。
我們家一直不太喝酒。那幾年只有父親愛喝,可自從他去世后,桌子上擺酒也只是給妹夫喝。我兒子大了,偶爾陪他姨夫喝一兩盅。弟弟雖然長得一米七八的大塊頭,可卻滴酒不沾,只因他和我一樣都跟我媽了,喝點就頭暈臉紅,因此上也就不喝了。妹妹倒是能喝個兩三杯,而且跟我父親了頭也不暈臉也不紅。但她也是講究,認為女人家的喝多了不好看,所以也不喝。因此晚上等弟弟把大西瓜雕琢好花紋和月餅一起呈現在窗臺前時,我們又圍在餐桌前有吃的,有偶爾小酌的,有嗑瓜子的,順便就聊起了現如今農民們的秋收狀況。
妹妹家在農村,剛剛用自己家做的打葵花機把地里的二十多畝葵花兩個小時打完。農民們都已經進入了現代化生產工具的時代,早已不再是我們小時候全村老少圍坐在自家院子里,一手拿著小木棍,一手拿著葵花片一直打到很晚的勞作方式了。
農村里的人們,都愛扳一坨子葵花拿在手里吃,真香。今年雨水大,葵花籽粒的飽滿程度也受了影響。我回老家之前就安頓妹妹讓她找好點的葵花坨給我拿上幾個,我要拿回家里來自己扣著吃。所以八月十五那天她就順便給我拿上了。
一家人嗑著瓜子想起了小時候我們在院子里打葵花片片的事兒。常記得那時正是農歷八九月份的時候,地里收割回來的葵花片子都拉到了院子里,甚至怕厚了捂壞,還在院墻外也攤開一片。有道是天涼好個秋,尤其到了夜晚,有時真冷!我們一家五口人就院里的葵花垛平均分開五堆,我們姊妹三個小可能比父母少點。遇上星期天基本上從白天打到晚上,啪啪啪啪尤其夜靜的時候,聲音特響亮,而且前后左鄰右舍們只要有打的,都能聽見啪啪啪啪的敲打聲。幾乎一個村里都是這種此起彼落的聲音。
拿在手里的小木棍,稍有乏困或不注意就會打在手上。有時趁著誰不注意,還得往他那里扔幾個葵花,還有時會把同學領回來,夜里的時候也出去敲打一會兒,但又是外人,打不了多久就讓回家里暖和的去了。
多少年一眨眼就過去了。遙想那時多么淳樸的民風,家家戶戶都一樣。無論是干的活兒,還是吃的飯,幾乎就都是一個樣。
最有趣的是在我們哪里,每年的秋天都有幾天的大集市,這里俗稱趕交流。一個鄉一個鄉的輪流轉。映像中媽媽常常獎賞我們的是,打完你身邊的那一堆堆葵花,就能趕交流去了。交流會一般都是七到十天,我有時怕回來打葵花,就從學校放學后直接走了。記得她一般都是給我五角錢,我騎上自行車??,最遠去過姥爺他們鄉里趕交流,路程大概有二十多里地。又感覺遠又沒啥感覺,不慮咋地也一會兒過去了。到了那里我記在心里第一的就是吃,全兜里揣著五毛錢到處找美食。那時候東西也便宜,味道也醇香美口。兩毛錢一根麻花,胡麻油是農民們自產自銷的東西,面是自己種自己磨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味可口。說實話那時生活雖然窮,可是感覺很美好,回味無窮。
不像現在的東西吃啥都沒味。那時候吃過的和見過的美食雖然少之又少,可總感覺香醇美口吃不夠。
到如今早已遠離了農村,不干了農活兒,然而卻依然覺得農民和農活兒是那么的可親可愛,農民們的自由市場是那么的有濃烈生活氣味。由不住要多看上幾眼,多聽上幾句。
多想再拿起小木棍敲打那葵花,帶著濃濃的秋意轉轉交流會,再回到那純樸的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