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國外篇(4)
- 風險博弈:金融危機中風云人物的財富之道
- 賈文
- 813字
- 2013-08-03 03:45:37
他深知中國雖然已經加入WTO好幾年了,但是中國的市場并沒有完全放開,重點行業還處于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因此中國受美國經濟疲軟的影響不會太大。美國雖然經濟出現了波動,但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這一地位沒有改變,美元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還是堅挺的。基于這樣的考慮,他在2007年賣掉中石油以后,于2008年以很低的價格大舉買入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美國康菲石油。
除了買入康菲石油,他還花費2.44億美元買入兩家愛爾蘭銀行股票;以47億美元收購“星牌”能源。不論是哪個國家,能源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能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美國“星牌”能源具有強大的實力,穩健的基礎,是美國能源經濟行業的中流砥柱,因此巴菲特才不惜巨資收購了它。
巴菲特在眾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地進行投資,他通過為并購提供融資、收購公司債券及優先股權的方式來投資美國企業,以獲得長遠的收益。他通過伯克希爾公司斥資50億,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購入高盛永久性優先股;以每股22.25美元的價格購入通用電氣普通股,總計達以80億美元來收購這兩家公司的優先股權。
他向高盛融資,用50億美元購買高盛的永久性優先股,同時得到了高盛價值50億美元的普通股的收購權,以當時的情況可見伯克希爾的投資是很收益的:一方面,通過這次優先股的投資,它每年將從高盛獲得10%的分紅,盡管高盛能在任何時間回購這部分股權,但是卻必須支付10%的額外費用;另一方面,它通過此次交易所獲得的普通股購買權,將使它能夠在未來五年內的任何時間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購買高盛的普通股,這一價格遠遠低于當時高盛每股125.05美元的收盤價格。
而且在金融海嘯侵襲的市場背景下,投資者對高盛和摩根的信心都已經動搖,高盛急需資金注入來維持經營。巴菲特給高盛注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盛的燃眉之急,挽回了高盛資本流動不足的危機,也相應地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投資者的信心,這可以說是筆讓兩家皆大歡喜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