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 言(2)
- 怪誕行為學2
- (美)丹·艾瑞里
- 3578字
- 2013-08-03 03:40:12
想想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以及它對整個經濟造成的沖擊。面對人類易于犯錯的傾向,我們憑什么以為不需要設置外部措施防止或干預金融市場上出現的可怕的判斷失誤?為什么不制定一些安全措施幫助那些管理數十億美元資金的人們,對這些投資進行調控,防止出現代價無比沉重的錯誤?
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則上應該有助于解決人類的一些基本錯誤,不過實際上卻加重了這些問題,使人們更難以按照真正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動。我們以手機舉例。這個小玩意操作簡便,不但可以打電話,還可以給朋友編寫和發送短信。如果你一邊走路一邊編寫短信,眼睛只盯著手機屏幕而忽略了人行道上的情況,很有可能撞上電線桿或行人。這當然令人尷尬,但一般沒有生命危險。走路時注意力不集中倒無大礙,但是,如果你在開車時這樣做,那你就是在制造災難。
同樣的,再想一想農業和科技發展如何使我們陷入流行肥胖癥的旋渦。幾千年前,原始人類在平原上、樹林中打獵覓食需要消耗很多熱量,為了保持體力,他們必須儲存任何一盎司的能量。只要遇到含糖、含脂肪的食物,他們必須停下來盡力填滿肚子。此外,大自然賦予人類一種靈敏的機能:在攝入足夠熱量與感覺吃飽之間有約20分鐘的時間間隔。這就使得人類可以積蓄一小部分脂肪,他們即使不能及時俘獲一頭鹿,體內也有養分供他們消耗。
然而幾千年后,在工業化國家中,人們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盯著電腦屏幕,不再追著野獸奔跑。人們無須耕種和收割農作物,這一切康尼格拉公司都能替他們做。食品生產商把玉米制成含糖和脂肪的食品,我們再從快餐店和超級市場將它們買回家。在當今這個充斥鄧肯甜甜圈的世界里,我們酷愛甜食和含脂肪類食品,不知不覺就攝入了數千卡路里的熱量。一份芝士火腿蛋夾面包圈的早餐,我們狼吞虎咽吃下以后,攝入的熱量已經足夠,飽腹感還沒來得及出現,我們又喝下一杯加糖咖啡,吃了半打糖皮面包圈,又增加了一些熱量。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早期進化所形成的身體機能在遠古時代是有意義的。但面對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進化速度兩者的極端不匹配,在人類的身體機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原來對我們有??助的,現在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不良的決策行為幾個世紀前只不過帶來不便,現在卻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嚴重,甚至致命的影響。
現代的科學設計者沒有充分了解我們易于犯錯誤的本質,他們設計出新的和“改良的”股票市場、保險、教育、農業,以及醫療制度體系,卻沒有把我們的局限考慮在內【我把這一切稱為“科技與人類不兼容”,現在這種情況隨處可見】。結果是,我們不可避免地犯下各種錯誤,有時甚至造成巨大損失。
從表面上看,我們對人類本質這樣評價似乎有點兒令人沮喪,事實未必如此。行為經濟學家想通過理解人類的弱點找出更人性化、更現實、更有效的方法抵御誘惑,增強自制能力,最終得以實現各自的長遠目標。能夠理解我們找不到正確方法來克服自己錯誤的原因,這對于整個社會都將是非常有益的。當我們對行為背后的動因和誤入歧途的緣由有所理解--關于企業獎金與激勵機制的決策,以至于有關個人生活各個方面,諸如約會與幸福--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金錢、人際關系、各種資源、安全和健康,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如此。
行為經濟學的真正目標就是:努力了解我們到底如何運作,更充分地觀察我們的偏見,這些偏見如何影響我們,然后才有希望幫助人們更好地作決策。我似乎很清楚人們的決策永遠不會具有100%的理性,但我堅信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行為的各種非理性力量是改善決策的第一步。而且我們能做的不限于此。發明家、企業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可以進一步設計我們的生活環境,使之從本質上更具包容性,無論我們能做到的,還是做不到的都要考慮到。
歸根結底,這就是行為經濟學所要做的--找出存在于不同領域行為和決策背后的各種力量,針對影響我們個人、企業,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
接著往下讀,你可以看到,本書的每一章都基于我和一些才華橫溢的同事們多年來的實驗寫成。每一章里,我都試圖闡明各個領域里給我們的決策帶來困擾的偏見,不管是工作場所還是個人幸福。
你可能會問,我和我的同事們為什么會投入這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實驗?對社會科學家來說,實驗就好比是顯微鏡和鎂光燈,可以把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復雜多樣的各種力量放大、照亮。實驗可以把人類行為,分解成一個一個的鏡頭,把每種力量單獨提取出來,放大開來,作更加詳盡和細致的觀察,讓我們明確無誤地檢測我們行為的原動力,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身偏見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和細微差別。
我還想強調另一點。如果實驗結果受到具體環境的局限,其價值也有局限性。不過,我請你這樣來看待這些實驗,即它們對我們的思想和決定進行了深入洞察--不僅是在某一特定的實驗環境下,而是通過推斷,洞察到生活中其他多種環境。我希望你一旦了解了人性所展現的方式,就可以決定你在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中該怎樣處理它。
在每一章里,我還試圖把實驗結果向日常生活、商業活動,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作出可能的推演--集中關注我們怎樣才能克服那些非理性盲點。當然,我對推演的概述還是極其有限的。要從本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獲得真正價值,重要的是你應該花一點兒時間進行思考,如何把人類行為的一般原則應用到你的實際生活中。既然你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就應該考慮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真正要探索的也就在這里。
熟悉《怪誕行為學》的讀者可能想知道本書與它有什么不同。在《怪誕行為學》中,我們詳細分析了那些引導我們--特別是作為消費者--作出不明智決策的形形色色的偏見。《怪誕行為學》與本書有3個方面的不同。
第一,也是最明顯的--書名不同。本書和《怪誕行為學》一樣,也是基于檢驗我們如何決策的實驗寫成的,但是對待非理性的角度有所不同。多數情況下,“非理性”一詞帶有貶義,輕則指錯誤,重則為愚蠢,甚至有瘋狂的含義。假如我們負責設計人類,我們可能會盡一切努力把非理性從設計方案中刪除;在《怪誕行為學》中,我探討了人類偏見的負面表現。但是非理性還有另一面,實際上是相當正面的。有些時候我們倒很幸運,因為非理性能力可以讓我們適應新的環境,信任別人,樂于不斷努力,熱愛自己的孩子。這些力量是我們美妙、奇異、天賦的--盡管是非理性的--人性的基本組成部分【的確,如果人們缺乏適應、信任或者熱愛工作的能力,就不會幸福】。這些非理性的力量幫助我們實現偉大的目標,在社會結構中能夠很好地生活。本書就是試圖抓住非理性有益的一面--假如我們設計人性想要保留的那部分。我相信重要的是要了解我們有益的和不利的各種怪癖,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第二,本書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在第一部分里,我們近距離地觀察人們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我們有相當多的時間花在工作上。我們會探討各種關系--不僅與他人的關系,還有與環境以及與我們自身的關系。我們與工資、老板、產品、理想,是什么樣的關系?我們受到委屈時,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樣的關系?真正激勵我們提高業績的是什么?什么能使我們覺得有意義?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偏見在工作場所總是有立足之地?為什么我們受到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會有激烈反應?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將越過工作環境,深入檢驗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行為。我們與周圍環境和與自己的身體是什么關系?我們與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處?對我們的親友,對遠在天邊遭遇不幸的人怎樣對待?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我們將研究如何適應新情況、新環境、新戀人,在線約會如何行得通【哪些地方有問題】,迫使我們作出反應而引發悲劇的力量,特定時間對情緒的反應會對未來長時期的行為模式產生影響。
第三,本書與《怪誕行為學》不同,還因為它與我的個人經歷的關系更密切。我和同事們在實驗的進行和分析過程中盡力保持客觀,本書相當大的程度上【特別是第二部分】來自于我本人作為一個燒傷病人的痛苦經歷。我的燒傷--和其他嚴重傷害一樣--對我來說是巨大損失,但它也很快地改變了我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觀察角度。我的人生歷程給我提供了對于人類行為的獨特視角。它給我提出了一些問題,通常情況下我根本不會考慮,我的特殊遭遇卻成了我生活的重心和研究的焦點。比這更深遠,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一經歷引導我深入研究自己的偏見。對自己的經歷和偏見進行描述,我希望闡明引發我的特別興趣和觀點的思維過程,并且描述我們共同人性的一些基本成分--這些成分你有,我也有。
下面,書歸正傳。
讀過《怪誕經濟學》一書的讀者,如果記性好的話,應該 能多少記得。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問問你的另一半或者好朋友,是否愿意犧牲長遠利益換取眼前的 享受。毫無疑問他們會給你舉出幾個例子來。
有時實驗得出的結果與人們的直覺相反,這很令人驚訝;有時又證實了我們多數人的 直覺是正確的。但是,人的直覺不等于證據;只有進行認真仔細的實驗才能發現我們對于人類 某一弱點的直覺正確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