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混戰(1)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但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也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兒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疏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二字,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兒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兒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兒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紀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能打破。

事辦到這份兒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兒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大人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拉鋸戰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中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1577)張居正奪情,大家上疏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兒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1578),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1585),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楚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再沒敢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兒玄,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兒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的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兒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回頭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賬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疏,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十九年(1591)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萬歷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哪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兒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疏,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托克托县| 太保市| 长垣县| 韶山市| 临桂县| 辽中县| 防城港市| 曲水县| 小金县| 洱源县| 万州区| 陆川县| 蓬莱市| 尤溪县| 龙井市| 柯坪县| 中江县| 宁河县| 惠州市| 峨眉山市| 澄城县| 武邑县| 和平县| 平潭县| 乌审旗| 莱州市| 务川| 荆州市| 禹城市| 舟曲县| 淮阳县| 元江| 乌海市| 原阳县| 嘉定区| 富宁县| 郧西县| 泽普县| 田阳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