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黑色*憶殤(七)
- 蝶舞盛世
- 休夏子
- 1350字
- 2010-09-04 09:17:56
在瓔珞除去燕戎之后,先皇淺嘗到了并吞疆土的甜頭,隨即派兵四處討伐。不出兩年,瓔珞大軍的鐵騎踏遍九州,先后奸滅了數個大國。很快,周邊再沒有能與之相抗衡的國家。瓔珞的疆土沒了邊境地拓展:西至西域,南滅蠻夷,北接術國,勢力空前強盛。
東邊昔日的大國——燕戎,如今也成了瓔珞一隅,可偏偏兩國之間阻礙著當年與之同盟的東籬國,實為瓔珞接管燕戎帶來諸多不便。
先皇顧及著彼此互為盟國的身份,當年危難之際又受人借道之恩。今日如若發難于人,不免要背負背信棄義的罵名。但若任其長存,又制約了瓔珞。軟硬皆不能施,讓先皇好生懊惱。
此時的湄妃仗著先皇的寵愛和先前得來的功勛,又一次染指政事。
她揚言成大事者,應當不拘小節。極力勸誘先皇撇去無謂的顧慮,派大軍踏平東籬,以掃清瓔珞日后的障礙。
開始,先皇未曾聽從湄妃之言,終是不想失信于當初的誓言,久久猶豫而不能絕。
然而處心積慮的湄妃不曾達到目的,斷然不會輕易罷休。
在日后的時間里,一旦窺得適當的時機,便在先皇耳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恫嚇當前瓔珞與東籬的微妙關系和近年來各自的變化:
“當年之所以會聯合東籬繼而攻打燕戎,不單單是剛巧那時燕戎大軍來犯我國,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燕戎雖是大國,但在軍事實力上,未必勝得過這小小的東籬。
燕戎屢次與東籬借道,屢遭否決。為何燕戎不徹底將其殲滅,收納為屬國后再舉兵瓔珞,那豈不萬事大吉矣?可是東籬城池雖小,但據說其內盤踞了一支虎狼之師,從不輕易出兵,但只要涉及戰場,定是屢戰屢勝,所向披靡。曾讓無數他國軍隊聞風喪膽,不肯輕易與之交鋒。猶傳其中那位身披金甲戰衣的將軍更是了得的悍將,威猛神勇,從未識得“割須棄袍”的滋味。
以當時瓔珞的勢力實不該犯險,遂與之假意交好,以痹對方。而如今再看瓔珞,已異于當年。憑現今力量,那般傳聞又有何懼?皇上仁義,安守當年盟約。而那東籬國未必對此同等視之。暗自培植虎狼之師的國家定存虎狼之心啊皇上!皇上不能不防!”
洋洋灑灑的一番子虛烏有的威嚇之言卻讓先皇猶感醍醐灌頂。怎奈先皇一時糊涂,又一次聽信了湄妃的讒言。
既然對方確有如此悍將勇夫,定然不可小覷,那又該派誰統軍前往呢?這出師之名又該如何表述呢?
先皇蹙眉,百思不得。湄妃又欣然道出心中所想。當今瓔珞二皇子——月華乃是不二人選。
以往不說,就是這些年的天下無不是靠著公子率兵南征北討,身先士卒,血濺沙場得來的。更何況祖制有云,儲君最忌諱上戰場。這立功所舉,公子當仁不讓。至于要為討伐尋個說法,那更是簡單。只需昭告天下:東籬老皇久存噬友之心,暗自屯兵窺視我國。且將藍玉公主日夜軟禁冷宮,作為人質,想以此挾制瓔珞,令其就范……
想來這樣莫大的罪名足以給天下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足以讓百姓對東籬憤恨,士兵們也會士氣大增,輕易潰敗敵軍。
呵!好一個巧舌如簧,智謀遠慮,殺伐決斷的毒婦!擲一石而得數鳥。
明知東籬深不可測,暗藏未可探知的潛力,硬讓月華送上虎口,此去生還的幾率不到十之一二。便可再次借他人之手除卻心頭隱患。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其命大,僥幸脫險歸來。朝臣們絕非些平庸愚民,這樣不義的討伐又如何讓歸來的月華在其間立威呢?再者,那含冤亡國的仇恨有別燕戎,東籬遺民如何會放過月華,想是月華的余生都要在躲避暗殺和仇恨中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