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兩漢篇 (1)
- 中學生必背古詩詞(新課標必讀叢書)
- 新課標研究組
- 3837字
- 2013-08-02 23:39:57
兩漢選篇
垓下歌
項羽[1]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2]不逝[3]。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4]兮虞兮奈若何[5]!
【注釋】
[1]項羽:即項籍,秦時下相(今屬江蘇省宿遷)人。秦末時起兵反抗暴秦的統治,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后在楚漢之爭中被漢高祖劉邦擊敗,在烏江(今安徽省和縣)自刎而死。這首《垓下歌》就是項羽在被劉邦重重包圍后時作。《垓下歌》可見于《史記》和《漢書》。
[2]騅:青白雜毛的馬,這里指項籍的坐騎。
[3]不逝:這里的意思是被重重包圍而不能突圍。
[4]虞:即虞姬,是項羽的寵姬。
[5]奈若何:怎樣安排你呢?若:你。
【賞析】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項羽及其敗軍被劉邦的大軍重重包圍在垓下。當時,項羽只有少量的傷病殘兵,更重要的是已經沒有糧食了。在漢軍的數重包圍下,突圍已是不可能,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就在這天夜里,四面的漢軍大營里響起了楚地的民歌,項羽聽到這些歌聲,以為漢軍已經占領了全部的楚地,更加焦急和沮喪。將士們聽到楚歌,紛紛思念家鄉,更無戰心。項羽唯一依賴的軍心也丟了。項羽心神不寧,便一個人坐在軍帳內喝酒。項羽望著侍立在身旁的虞姬,又望了望遠處的坐騎,不禁悲從中來,即興作了這首被后人稱為“垓下歌”的詩。這短短四句詩,既體現出了項羽以往的所向無敵和英雄氣概,又表達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讀來十分感人。
大風歌
劉邦[1]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2]海內[3]兮歸故鄉[4]。
安得[5]猛士兮守四方!
【注釋】
[1]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秦末時,劉邦從沛(今江蘇省沛縣)起兵,反抗暴秦的統治,并率先攻入秦都咸陽,滅了秦朝。后來又在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中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公元前17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漢朝,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在返回長安途中,劉邦經過家鄉豐邑,與家鄉父老開懷暢飲,酒酣時作了《大風歌》。《大風歌》可見于《史記》和《漢書》。
[2]加:凌駕。
[3]海內:四海之內,這里代指天下。
[4]故鄉:指劉邦的故鄉豐邑。
[5]安得:怎樣得到。
【賞析】
這是為數不多的幾首劉邦的詩里最著名的一首,后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宋代的朱熹認為,幾千年來,在皇帝所作的詩里,《大風歌》是最壯麗奇偉的一首。另外還有許多人在讀了《大風歌》之后,都評論劉邦是真英主、真帝王和真英雄。
《大風歌》主要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在第一句中,劉邦以“風”比喻他自己,以“云”比喻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將,表現了劉邦崛起時所向披靡的氣勢。在第二句中,“威加四海”這四個字表現出劉邦認為,他取得天下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比于前兩句,在第三句中,劉邦才透露了一絲憂愁之氣:我雖然取得了天下,可是怎么才能得到替我守衛天下的猛將呢?的確如此,當時,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彭越等大將已被誅殺,黥布也剛剛被他剿滅,手下已經是沒有既放心又能干的大將了。劉邦自己也老了,太子又懦弱無能,而朝中意欲謀反的人還有不少,這怎么能不使他擔憂和感嘆呢?
上邪
上邪[1]!
我欲與君相知[2],長命[3]無絕衰。
山無陵[4],江水為竭[5]。冬雷震震[6],
夏雨[7]雪,天地合[8]。乃敢[9]與君絕!
【注釋】
[1]上邪:天哪。
[2]相知:相愛。
[3]命:使。
[4]陵:山峰。
[5]竭:干涸。
[6]震震:打雷的聲音。
[7]雨:降。
[8]天地合:指天地合二為一。
[9]乃敢:才敢。
【賞析】
這首詩以呼喊老天爺開始,通篇全是女子對愛人說的話,表達了女子對愛人堅貞不渝的愛情。從具體內容上看,女子先是從正面表明了心思,然后又從反面說明自己不可能“與君絕”的原因,讀來令人動容、動情。“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也成了現代男女之間表達心意的常用語。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1]田田[2]。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注釋】
[1]何:何等、多么。
[2]田田:這里指蓮葉片片碧綠。
【賞析】
《江南》這首詩描寫了江南的勞動人民采蓮時的歡樂心情。奇妙的是,作者并沒有直接描述這種心情,而是通過描繪水上生機盎然的蓮葉和水下自由嬉游的魚兒,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歡樂的。從結構上看,這首詩雖然很短,但也分為“唱”、“和”兩部分,其中,前三句是采蓮人的“唱詞”,后四句是眾人的“和詞”。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1]:“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2]累累[3]。”
兔從狗竇[4]入,雉[5]從梁[6]上飛,
中庭[7]生旅谷[8],井上生旅葵[9]。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10]。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11]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注釋】
[1]鄉里人:家鄉的人。
[2]冢:墳墓。
[3]累累:一個接一個的樣子。
[4]狗竇:供狗進出的洞。
[5]雉:野雞。
[6]梁:屋脊。
[7]中庭:院子。
[8]旅谷:即野生的谷。
[9]葵:一名“冬葵菜”,葉子可以食用。
[10]羹:湯。
[11]貽:贈送。
【賞析】
本書選錄的《十五從軍征》和《行行重行行》兩首詩都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名篇。《古詩十九首》是梁朝人蕭統《文選》里收錄的最早的五言古詩,總題為《古詩十九首》。這十九首詩是建安詩的前驅,大約作于東漢末年,作者、題目都已經不可查了,只好以每首詩的第一句作為標題。
從內容上看,這首詩雖然不是很短,但都是一個人遭遇的自述。通過這一番極其凄涼和慘痛的自述,反映了當時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百姓沉重的負擔。開頭兩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極具震撼力,不僅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而且一語道破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之處。
行行重行行
行行[1]重行行,與君生別離[2]。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3];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4]依北風,越鳥[5]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6],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1]行行:相當于“走吧!走吧”。
[2]生別離:活生生地分離。
[3]一涯:一方。
[4]胡馬:北方的馬。
[5]越鳥:南方的鳥。
[6]日已遠:一天比一天遠。
【賞析】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描寫離亂的詩,表達了作者對別離的痛恨之情。全詩以清新純真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比喻,描寫了妻子對離家遠行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后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它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一字千金。由此可見這首詩的精妙。
三國選篇
短歌行
曹操[1]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2],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4]至今。
喲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5]。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6]?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7],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8],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9],天下歸心。
【注釋】
[1]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人,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
[2]朝露:代指人的壽命。這種說法只在漢朝流行。
[3]杜康:人名,據說是我國釀酒的祖師。這里用來代指美酒。
[4]沉吟:懷念而回味的樣子。
[5]鼓瑟吹笙:指演奏音樂。瑟和笙都是樂器名。
[6]掇:同“輟”,停止、斷絕。
[7]越陌度阡:這里指賢士前來投奔。
[8]匝:圈、周。
[9]周公吐哺:周公吐出嘴里的食物。這里指停止吃飯。據說,周公正在吃飯,忽然聽說有賢士來訪,立即吐出嘴里的飯,去迎接賢士。后人常用周公吐哺來比喻禮賢下士。
【賞析】
《短歌行》是詩人按舊題寫的新辭,主旨是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和愿意任用人才,以便實現統一天下的抱負。
自《詩經》以來,有很多人學習四言雅頌之體,但大都形式呆板、氣韻不足,而詩人卻深得《詩經》和漢樂府民歌的精髓,創作出了這樣一首四言體的杰作,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這首詩融抒情、寫景、敘事和說理于一體,在純正質樸的語言之中貫穿悲涼的心情,用鏗鏘有力的音韻和宕蕩起伏的音調抒發慷慨的心情,意境深遠優美,風格豐富多姿,感情真摯深刻。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1],以觀滄海[2]。
水何澹澹[3],山島竦峙[4]。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1]碣石:山名。具體位置說法不一,但都在河北省境內。
[2]滄海:即大海。
[3]澹澹:水波浩蕩的樣子。
[4]竦峙:指山勢挺拔聳立。
【賞析】
根據史料記載,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奇襲鳥桓,取得勝利。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登上今天河北省境內的碣石山,遠觀滄海,不禁感慨萬千,即興寫了這首詩。這首詩描寫了碣石山的秋景和大海的壯觀,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和博大胸懷。
《觀滄海》共四章,每章都能獨立成篇。整首詩想象豐富,氣勢雄偉。詩人抓住大海景觀的外在特征,極力塑造了大海的英雄性格。而詩人之所以著重塑造和刻畫大海的英雄性格,是為了表現詩人自己的性格。詩人刻畫大海的洪波巨浪,是為了表達自己性格里雄渾無極的一面;描繪日月的縱貫長空,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描述燦爛奪目的星河,是為了表現自己浩瀚博大的胸懷。后世的很多人都很推崇這首詩,就是因為欣賞這首詩所體現出來的豪邁氣勢和高遠境界。
燕歌行
曹丕[1]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2]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3],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4]限河梁?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