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日落滿城風沙暗(一)
- 穿越遼金元之蒙古郡主
- taobaibai
- 1733字
- 2009-10-12 15:15:49
(一)
耶律隆慶,字燕隱,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八歲封恒王。
圣宗統和十六年(公元998年)進封梁王,為南京留守,年二十七。
梁王自幼聰穎,甚得景宗喜愛,而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大遼舉國上下的公認。像“皇上的左右手,大遼不能或缺的王,契丹鐵騎最英勇的先鋒,遼國第一勇士……”等等之類的贊譽,太多了。
為大遼效力,為皇兄賣命,似乎是他與生俱來的義務與不可推卸的責任。
遙想當年,父皇去世時,身為太子的長兄隆緒只有十二歲,他十歲,小弟隆佑只有六歲,都是懵懂的少年與無知的孩童。
他還清楚的記得那天,父親的靈堂光線昏暗,大臣們排成兩排一個個跪在兩旁,有的沉默不語,有的低聲哭泣,有的面無表情……
母親安靜的站在靈柩旁,面色慘白,她全身幾乎都在發抖,可是看起來卻很堅強,她沒有哭。
皇兄嘴唇咬得很緊,也沒有哭。
印象中父皇是很疼愛自己的,他的笑容總是很溫暖,像冬天里的陽光一般,即使生病的時候,也還是關心著他們。現在的他躺在黑暗的靈柩中,再也沒有生息,再也沒有笑容。
他心里很難受,很想哭,可是母親沒哭,大哥也沒哭,他是男孩子,應該堅強一些,努力忍住不掉出眼淚。
這時候,韓德讓說:“請皇后節哀順變。”
母后看了那人一眼,點點頭。
“皇后,一切都有我們,您請放心。”耶律斜軫也這么說。
耶律斜軫是他從小到大最崇拜的人。那個驍勇善戰的昔日南院大王,他受父皇之命成為顧命大臣,輔佐皇兄。他是他心目中的勇士,他總記得小時候他把自己抱起來一圈一圈的轉,而他總是笑得暈頭轉向。
母親聽到他們的話,像是瞬間充滿了力量,什么也不能叫她低頭,她抬起眼眸,用沉痛而低緩的語氣莊嚴的說:“先皇的遺命大家都清楚,希望能夠不負先皇的囑托,與我一同好生輔佐皇上。”
靈堂了沉默了一下,很快有人應和。
“請皇后放心,太子即位,我等一定盡心輔佐,不負先皇隆恩!”韓德讓帶頭說。
然后朝堂上幾乎所有人都順應著這么說。
原本安靜悲哀的靈堂里變得熱鬧起來,十歲的他對當時的情況不能理解,只是對父皇的去世感到難過,想哭又不敢哭,怯弱的看著所有人表情不一的臉,心里祈禱著父皇能夠早日去佛經里的極樂世界。
“大哥,”他小聲的問太子隆緒:“你要當皇上了,怕么?”
耶律隆緒的眼里閃過一絲輕微的恐懼,但是很快鎮定下來,他堅決的說:“有母后在,什么也不要怕!”
是的,有母后在,他什么也不用擔心。
那時候宮廷里的明爭暗斗雖然激烈,那些對皇位覬覦已久的人,蠢蠢欲動,投來的陰狠眼神叫人不寒而栗。
可是母親與兄長在手握兵權的于越耶律休哥、樞密使耶律斜軫以及朝中重臣韓德讓等人的支持下依舊坐穩了江山。
泱泱大遼國,權傾天下。
對于他而言,母親是他所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女性。那些曾經對她們母子虎視眈眈的政敵都被她輕松鏟除,她為了國家盡心盡力,行事雷厲風行,不輸任何男兒家。
當母后將大權交還在兄長隆緒的手上時,他還非常年輕,但其治國的能力不低于之前的任何一位君主,甚至超越了他們——力承太后攝政期間的功績,在此基礎上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泯除番漢不平等待遇,勸農桑,薄賦徭,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綱紀確立,上下和睦,與宋講和,坐收歲幣之力,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
可是大哥在執政大權后,慢慢的變了,他不知道該怎么說,只是隱約覺得,那天在靈堂上偶爾露出慌張眼神的十二歲少年一去不返,那個曾經與他一起跌打滾爬,一起對著母后撒嬌,爭著比試誰的套索扎得好,誰的風箏放得高的大哥……在一個為君,一個為臣之后,距離越拉越遠,越來越來陌生。
耶律隆慶飲下口中的酒,露出一個復雜的笑容。
正在這時,有人通報,兩位密使已經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個人。
耶律隆慶接見二人,紫衣使者獻上楚王的手諭,他看了看,神色有些奇怪,但是沒有說什么,只是吩咐二人下去。
“對了,那個阿里海呢?”梁王問。
“啟稟梁王,那人被安排在麗豐舍。
“哦,帶他來見我。”
“是。”二使領命而下。
“慢著!”梁王突然又叫住他們,說:“還是我親自去見他好了。”
此時的耶律隆慶并不知道海真的身份,在他記憶中她還是那個清秀而勇敢的蒙古少年阿里海。
阿里海……
他的不覺嘴角笑意輕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