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幽冥地府
- 瀚月皇朝
- hushunxi
- 3337字
- 2008-11-05 22:17:23
風行一路疾行,終于看到了遠處的宮殿,此處正是凌霄寶殿。玉帝老兒與眾仙家議事的地方。遠遠觀之,就見此殿金光閃耀,氣宇非凡。風行展開挪移之法,頃刻已至殿前,早有仙將攔住去路。風行淡淡一笑道:“煩勞仙君稟明玉帝,在下風行求見。”那仙將大量了一下風行,沒有多說什么,轉(zhuǎn)身進入大殿。要知仙界分工極為明確,只要能夠通過界神進入南天門,便沒有人再去理會你是不是仙人,就算你不是仙人,對他們來說好像也沒什么關(guān)系。仙將進去不長時間就已疾步走出,沖著風行不冷不熱道:“玉帝有旨,著令你進殿。”風行淡淡一笑進入大殿。之間大殿之上眾仙家分列兩班,當然,并不是任何時候凌霄寶殿都齊聚仙人的,只是風行來得湊巧而已,眾仙家自然不知著風行是何方神圣,只是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他的修為,這個,他們自然是看不出的,因為風行本來就是凡人,雖然也有修行,卻是早已超出眾仙人所能看出的境界。若非玉帝知曉風行的底細,此時必然也是驚愕之中。風行行至階下,正欲叩首,玉帝卻先開口道:“風行將軍可是為求衍生丹而來。”這不是明知故問嘛,紫翎真人突襲風行之事,他早就知曉,只是心知這將是風行修為精進的一個契機,自然沒有干涉。至于玫萊的死,也是意料之中,同樣是另一個契機,所以,玉帝早就準備好了衍生丹和下令修改生死薄的圣旨,只是在等風行前來而已。風行對此卻是并不知曉,只得老老實實地答道:“在下確是為衍生丹而來,此外,懇請玉帝降旨令那地府閻羅修改生死薄。”玉帝手捋長須,袍袖一拂,一個金燦燦的錦盒和一紙圣旨已落在風行面前,風行急忙伸手接住,又要俯首叩拜,玉帝又開口道:“風行將軍無需多禮,你便速速趕去地府,救人要緊。”風行拱手一揖道:“多謝玉帝。”言罷轉(zhuǎn)身便走。玉帝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急道:“風行將軍留步。”風行聞言收回腳步,轉(zhuǎn)身看了看玉帝道:“不知玉帝還有何吩咐。”玉帝微微一笑道:“這里有一把劍,想必與將軍是極為熟稔的。”言罷,令身側(cè)仙姬將一把長劍轉(zhuǎn)交給風行。風行接過長劍一瞧,這不是自己的仙劍嗎,不是已被那五個修道之人打散靈氣,化為虛無了嗎?怎得又出現(xiàn)在這里?玉帝淡淡的道:“此劍名為混沌劍,正是將軍之前所用的那把,只是,此劍歷劫之后已正式飛升成為仙劍,其實,這劍本身就是你的,如今只是物歸原主罷了。”風行只聽得一頭霧水,既然是自己的劍,那就收下好了,混沌劍,嗯,這名字有點怪異。只是不知這劍是否還能像之前那般神威。風行雙手接過混沌劍,沖著玉帝道:“玉帝還有何吩咐。”玉帝微微一怔,說實話,風行對他畢恭畢敬的樣子,還真的讓他極不習慣。風行的前世靈寶天尊是何等身份,怎會對玉帝畢恭畢敬,只怕是玉帝得乖乖地聽靈寶天尊的吩咐才是。嘿嘿,這轉(zhuǎn)世歷劫到是有趣,莫如什么時候自己也歷劫轉(zhuǎn)世一下,嗯,只是自己一走,這三界之事改由誰來管呢?唉,這玉帝也不是那么好當?shù)摹AT了,罷了。玉帝對風行笑道:”風行將軍快去辦自己的事吧,”風行拱手一揖展開挪移出了大殿。這玉帝怎得如此怪異,我要拜他,他到是不讓我拜,好像我對他恭敬,他還極不習慣,這是怎么回事?唉,不想了,救人要緊,趕快去地府吧。地府是掌管萬物生靈生命的地方。凡天地萬物,死后其靈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陰界,其在陽間的一切善惡都要在此了結(jié)。正所謂是活人在陽間,死人在陰間,陽間一個世界,陰間一個世界。世人都說陰間陰森恐怖,到處是孤魂野鬼。其實,又有誰親眼見過呢,稱為一個世界,就有美有丑,陽間是這樣,陰間也是如此。傳說中文字地府的神職人員分布是這樣的: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齊仁圣大帝,掌管大地萬物生靈。然后是北陰酆都大帝,之后有五方鬼帝:東方鬼帝蔡郁壘、神荼,治"桃止山"鬼門關(guān),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張衡、楊云,治羅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羅浮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犢山"再下面是羅酆六天(以下為宮名,六天為守宮神)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而傳說中陰曹地府是由十殿閻羅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閻羅王分別是叫: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zhuǎn)輪王。秦廣王--專管人間的長壽與夭折、出生與死亡的冊籍;統(tǒng)一管理陰間受刑及來生吉、兇。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黃泉黑路上。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獄。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東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繩大地獄。五官王--掌管地獄在大海之底,正東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獄。閻羅王--司掌大海之底,東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喚大地獄。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喚大地獄。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熱惱大地獄。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熱惱大地獄。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獄。轉(zhuǎn)輪王,殿居陰間沃焦石外,正東方,直對五濁世界的地方。十殿閻王摩下還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鐘魁、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神等。整個陰曹地府就在他們的控制之下!在這些冥神的上面,還有一位地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意欲超渡所有陰間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惡,不再墮入陰間地獄受苦。于是恩準所有的鬼魂,在世雖曾犯過錯,如果真誠懺悔、改過,則所做罪業(yè),可以從寬抵罪,免于受諸苦刑。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觀察眾機。于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愿金剛或稱與愿金剛。《蓮華三昧經(jīng)》云:‘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作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恒沙清凈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于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于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此地藏菩薩,當年曾經(jīng)在佛前許下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主如來見他一片至誠,就命他鎮(zhèn)守陰曹地府!對枉死之鬼魂與以超度。這地府到是沒仙界諸多規(guī)矩,更何況風行手中有玉帝的圣旨,誰敢阻攔?風行拿著圣旨在小鬼的引領(lǐng)下來到鬼判殿,就見一紫袍官員端坐在案前,手中拿著朱筆兀自寫寫畫畫。小鬼上前說明了風行的來意,秦廣王看了看風行,隨即翻開生死薄細細一瞧,可是瞧了半天卻根本就沒有玫萊的相關(guān)記錄。秦廣王極為不爽,這生死薄沒有此人,你拿著圣旨跑來找我作甚,沒事尋我開心?但是玉帝圣旨在此,他也不便發(fā)作。秦廣王沖著風行道:“我地府的生死薄沒有此人的記錄,”風行聞言驚道:“沒有記錄?那哪里有?”秦廣王道:“本官怎知?或者這玫萊并非六道中人。”風行急道:“難道除了六道還有其他地方不成?”需知這六道是分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世間萬物都依六道而生,隨六道輪回。秦廣王搖搖頭道:“這個本官不知,你可以去問問三清圣人其中一人,他們是與天地同生,或可知曉。”風行道:“不知這三清圣人又在何處?”秦廣王頗為不耐煩地道:“三清圣人又非常人,怎是我等能知曉的,莫如你再去天庭尋訪一下吧。”風行還能說什么呢,只得道聲謝離開地府,心里不禁暗自納悶起來,玫萊竟非六道中人,那么她又是什么地方來的呢?難道六道之外尚有其他空間?三清圣人,到哪里去找呢?三清圣人是何方神圣?莫非比之玉帝還要高出許多?這玉帝也忒不厚道了吧,居然稀里糊涂地就給自己一道圣旨,到頭來還不是白費力氣。玫萊既然不是六道中人,自然不會受六道的約束,那么就是說她的魂魄根本不會消散。同樣也不會被地府收去。卻不知自己所料是否準確,到哪里找三清圣人呢?看來,還是得再上天庭,或者那玉帝知道三清圣人的行蹤。其實,風行到是冤枉了玉帝,玉帝也不知道玫萊竟會是六道之外的生命,況且,就是整個仙界,知道除六道之外尚有其他空間存在生命的仙人也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