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師 一
- 漢人崛起
- 可也心向天空
- 2091字
- 2017-03-23 13:40:25
看著面前一碗熱乎乎的餛鈍,顧炎武不知道說什么好,竟要個小孩來接濟,自己真是…
雖然對方一直推辭,但林青心中有著想法,自然不會就此“放過”他,盛情難卻之下,顧炎武也就吃了,他實在餓壞了。
等其用完了,林青把碗一還,又問:“先生渴不渴?”顯得極殷勤。
顧炎武搖搖頭,心中卻在思量:“我與他非親非故,他為何?難道…”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顧炎武起了警覺之心,但看對方年紀,再對上一雙仰頭望著自己的清澈雙眼,更想到如今已身無余財,只嘆是自己想多了。
這可是清初學派的開山始祖,而且對方就在自己面前,林青也不打算去學堂了,至于蕓氏知道的后果,被他選擇性的忽略了。
學著其坐到青墻沿下,“那不知先生接下來欲往何處?”
這也正是顧炎武在思量的,只見他聞言回道:“今日得小兄弟接濟,心中感激,只是如今身上并無甚可報答,待到日后回到鄉里…”顧炎武在老家有著家族,雖經過兵禍落魄了,但也還是有著人脈。
說來說去,就一個意思,這一飯之恩,日后再報。
林青不想再賣官子,想了想后,起身對顧炎武施了一禮:“小子林青,早就聽聞先生博古通今,小子別無所求,只望能拜在先生門下。”
林青年紀雖小,不過這禮施得肅穆,一絲不茍,他是真心想拜其為師。
不想顧炎武聞言笑了起來:“你這個年紀,應當還在開蒙吧?”
林青聞言一怔,顧炎武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正是因而到此,受你一飯之恩,本該報答,但讓我教你發蒙識字,我卻是不能從命。”
見林青疑惑不解,只得解釋道:“我從未收過學生,我之所學,不是現在的你能理解,你若真有心,等長大些再來尋我吧。”
林青有些不服氣:“先生真是小看了人,我三歲便識文斷字,六歲時諸子百家的文章已粗通,今年九歲,唐詩宋詞更是不知讀了多少,家里請得先生已無甚可教,故才想拜先生為師,學真正的大學問。”
顧炎武聽了這番話,先是有些不可置信,隨即又哈哈大笑起來:“諸子百家的文章你已粗通?”
見林青點點頭后又說:“既是這樣,你已不需拜師了。”語氣間透露著一幅我不信你的樣子。
事實上林青也確實在吹牛,六歲時他估計還在玩泥巴呢,不過若是加上前世所學,雖還差了一些,但也不多了。
見對方不信,林青只得又說:“先生若不信,可以考考我,看我所說是否是真。”
顧炎武眼神玩昧的看著他:“好,你便說一篇唐詩來聽聽。”
林青深吸了一口氣,在街邊便吟起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林青一幅嚴肅表情,雖是身形瘦小,卻也沒有多少滑稽。
顧炎武聽完點了點頭,但就如他所說,他并不擅長教授學生,林青這個年紀能說唐詩,已經算是極聰慧了,可顧炎武是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在他看來,能背一篇李白的《將進酒》,實在算不得什么。
顧炎武道:“背得不錯,一字不差,但我還是不能收你。”說完望著街上行人。
林青有些氣餒,怎樣才能讓他相信自己是神童而收下自己呢?
看著眼前與黃宗羲,王夫之齊名的清初三大家,林青腦海里飛快搜尋著前世對顧炎武的所知。
據林青了解,顧炎武可以說是公開的“地下黨”,其一生可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明萬歷年間被過繼給了去世的堂伯,雖是嗣子,但其十六歲便守寡的繼母王氏卻待之如親子,從少時起便一直以岳飛、文天祥為榜樣教授他。
清軍攻破帝都后,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還掌握在當時的弘光朝廷手中,那時一度無意仕途的顧炎武,經人推薦成為南明朝廷兵部司務。他滿懷激情地寫下系列政論作品《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希望給當政者以借鑒,勵精圖治,恢復故國。
弘光朝廷中的當權者,如錢謙益等,飽讀詩書的學士不少,哪個不明白他的理論?但哪個又會重視他的理論?大家爭權奪利窩里斗,忙得正酣,誰有時間搭理他呢?因此,還沒等顧炎武趕到南京真正進入朝廷核心時,于路途中清軍就已攻破南京,弘光皇帝被俘、南明軍崩潰。
這時候,江南一帶民眾紛紛組織起義軍抗擊清廷鐵騎,一時間起義隊伍風起云涌,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吳其沆也加入了其中一支。
雖是眾志成城,但卻無力回天。因為大明此時唯一的精銳關寧軍,已在吳三桂帶領下降了清廷,僅憑臨時拼湊起來,平日毫無訓練的隊伍,哪里是八旗鐵騎的對手呢?
很快,義軍敗退松江、嘉定等地相繼陷落。雖然敗了,但他們真的是已盡了力,其反抗清軍時是有多激烈呢?只需看清軍因為攻城時遭到的反抗太頑強,在城破后進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可知曉當時是有多么慘烈。
接著,顧炎武潛回老家昆山守城拒敵,失守后,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顧炎武逃往語濂徑。
顧炎武游歷前的最后一戰,是常熟的攻堅戰,不過天意似乎注定了義軍要敗北,好像也沒有勝過,這一戰,嗣母王氏絕食而亡,臨終囑咐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
這所有的國仇家恨,讓顧炎武更加堅定了反清的決心,此后的多年不斷聯系各地政權,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間。
林青此時遇到顧炎武,是因其看到反清復明無望,漸漸停止做無用功,專心于學問之上,就像他方才說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