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謝正請得許維寫下公文,張榜招軍。
民眾蜂擁圍看,將本就不寬的街道,堵的水泄不通。
林青在人群外遠遠看著,雖未穿官服,但有持刀的親兵拱衛,民眾見了,紛紛繞開,不敢多看。
謝正說招足三百,只需一日,林青原本是不信的,因為據他前世所研習歷史,自明太祖朱元璋鼎定天下后,昔日隨他征戰的龐大軍隊在他兒子朱棣奪位后的第二十五年,已達到了一百二十余萬,這樣多的軍隊,自然無疑成為了明朝廷財政上的沉重負擔。
為了解決這一負擔,明朝廷反思了宋朝募兵制會給朝廷帶來的困難,再結合上唐朝府兵制,決定采用世兵制,稱衛所軍。
軍屯領之衛所。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復租賦,遣官勸輸,誅侵暴之吏。初畝稅一斗。三十五年定科則:軍田一分,正糧十二石,貯屯倉,聽本軍自支,馀糧為本衛所官軍俸糧。
這樣看,衛所兵已達到了自給自足,世代為兵,則兵源不愁。
可明朝又延續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以文治國,使軍人的社會地位處在最低下的環境里,到明初以后,承平日久,幾乎人恥為軍——
現今亦不過衛所兵叫綠營兵,這便是林青不信的原因,從來只見軍逃為民,不見民戶求充軍戶。
看著民眾都是踴躍參軍的一幕,林青不由想:“也許他們只是以為當兵可以不用餓肚子罷了。”
雖然從未領過兵,也沒有治理一方的經驗,但林青喜研歷史,加之他曾處在前世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就讓他有了遠高于此時代人的眼光。
當前局面,可說一無所有,但正是這樣,制度及政策才好推行。
太先進的,如瓜分地主士紳家財,分田于民,這樣做,或可得民心,但林青的下場卻很有可能是身死族滅一途。
存在即是道理,太急了,想改變,如漢朝王莽,明朝崇禎,最后都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循序漸進的道理林青明白,但他只有四年時間,顯然等不了,且一切先進于這時代的制度,都不適宜推行。
至于沿用當前?這樣的話,卻是仍舊停步不前了。
那么,不能前進,便只有后退一途。
兒時秦皇托夢,林青曾苦苦思索,前世秦皇墓遲遲不掘,秦皇是否還活著?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百般推演,也不解秦皇讓他看橫掃六合是何意。
他甚至不切實際的想過,是不是要讓兵馬俑復活,直接掃平八旗?
直到看到藤越土州的局面,林青才醒悟過來。
要締造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有一個激勵機制,要么身為軍事貴族的責任、榮譽感的激勵,要么是金錢、權力、地位的刺激,而不管實行哪一種兵役制,都必須有與之配套的社會制度。
這點上,明朝的世襲軍戶制便是反面教材,它原本的想法是好的,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
可明朝的社會制度,卻使軍人社會地位低下,如陜西有軍戶全家逃竄,湖廣武陵,有軍戶男丁到了三四十歲還不能婚配。
民戶都怕和軍戶通婚,重累自己男女,拒絕婚媾。
明朝軍戶本非賤民,而實際上卻和賤民的地位等同了,這便是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社會制度。
林青明白,自己要推翻滿清,讓漢人崛起,他的敵人并不止滿清一個,三藩,臺灣,都是阻礙。
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爭奪地盤,而爭奪地盤最行之有效的制度,便是秦朝的“耕戰”。
秦朝之所以能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皆是因為秦皇定國策“耕戰”——
秦國人非農即兵,不是當兵,就是當農民。
當兵的只管戰,其他一概不管,當農民的,只管耕,其他同樣一概不管,這使得秦朝的軍事實力和農業生產一日千丈,遠超其他六國。
秦國時當兵,與后來明朝“人恥為軍”的情況大不相同,其中有上位者的驅使,但更多的,是自愿從軍。
因為秦二十級軍功制的獎勵高的嚇人,秦兵只要斬獲敵軍將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則是敵人的人頭,這便使得秦軍人人好戰,因為只有去戰斗,去獲取人頭才有出路。
林青前世秦兵馬俑挖掘出來后,人們發現大部分軍士都未穿甲胄,對此考古學家們都是不解,有的猜測是物資不夠,不足以讓他們穿甲。
而林青在秦皇一夢中看到,秦軍之所以不穿甲,不是因為物資不夠,而是穿上甲胄后的負重,影響了他們去獲取人頭的速度,有的在交戰時,甚至只拿兵器,赤身裸體,大吼著往前沖,生怕被別人搶了先。
因此,秦軍在當時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即便是讓后來的漢朝忌憚了幾百年的草原游牧民族匈奴,在秦軍面前亦不過是土雞瓦狗。
用“殺你如屠狗”來形容,其實毫不夸張。
有這樣一支強大軍隊,還二世而亡是因為秦皇統一天下之后仍然進行更嚴厲的高壓統治,不懂與民生息,大動土木,百姓生活困苦無比,其律法是有多重呢?如劉邦便是因為遲到要殺頭,才反的。
當今天下,已是康熙年,時代進步至此,若要發展經濟,士農工商缺一不可,林青欲效仿秦制“耕戰”,某種意義上講,這其實倒退了兩千年,棄文明不用,而行野蠻。
但若不如此,如何去與八旗爭鋒?創些坦克大炮,先進科技?不巧的是,林青并不是理科生,就算是,在沒有基礎工業的情況下,一顆螺絲也是造不出來的。
神州蒙難,大廈已頃一半,繼續讓滿清統治,鉗制人民思想,將來要發展成“量中華之物力,結友邦之歡心。”這是每個漢人心中永遠的痛。
時間緊迫,只有四年,耕戰之策有多少弊端,如今已然顧不得了。
林青深吸一口氣,握緊了拳頭:“我行野蠻,最多行十年,讓滿清行野蠻,要行三百年。不瘋魔,不成活!便讓你們看看,我們漢人野起來是什么樣!”
“至于行野蠻戰斗之策的弊端,成事后應當彌補…西方有文藝復興,我們也不能比他們弱,可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過于成熟而走向糜爛保守,簡直就像一潭死水,使我華夏每有盛世,便盛極必衰,必遭一次外來文明的沖擊。”
“若有一日,登得大寶,我當重開百家爭鳴之局面!”
我華夏盛世當永遠燦爛,再也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