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五:招親
- 千年戀之花月吟
- 郁藍
- 2027字
- 2011-01-13 19:49:09
“千玉還未回來?莫是出了事?”帶有磁性的聲音從千林的耳際劃過,一個卓爾不凡的男子坐在千林身前的椅子上,修長的手指優雅地翻閱著竹卷,神色有幾分慵懶,卻顯得這個男子更加妖魅。
尤其是一身大紅綢緞的外袍,分外妖嬈,與超然的氣質相得益彰,為昏黃的屋子增添了不少光華。
“爺放心,千玉的武功近來大有長進,只是孩子的脾性還未改改,許是在路上碰到什么好玩的事,耽誤了回程。”
紅衣男子隨意地翻著手里的竹卷,勾起嘴角無奈地笑了笑,漫不經心地問道:“千林,你們二人同母所生,卻為何性子差別如此之大?”
這個問題也是千林所不理解的。千林訕訕地笑了兩聲。
月芳庭正打算歇下,不等了,外面的侍衛輕聲通報道:“爺,千玉回來了。”
進門后,千玉福身給月芳庭行禮,然后從袖口里掏出一塊晶瑩透亮的玉佩,恭敬地遞上去。“爺交代的事奴婢辦妥了。”
“嗯,辦得不錯。那,路上是遇到什么阻礙了?” 月芳庭點點頭,細細地摩挲著手中的玉佩,悠悠的開口道。
“沒有啊!爺為何要這么問?”
站在月芳庭背后的千林拼命沖著千玉使了使眼色,千玉會意,急忙彎下腰,解釋道:“奴婢回來的路上遇到了救姐姐的恩公,恩公剛來齊州,人生地不熟,又身無分文,流浪街頭,于是奴婢幫恩公找了間歇腳的客棧,所以耽誤了回程,叫爺久等了,請爺責罰。”
千林順勢說道:“王爺可是千尊之軀,你一個小小的侍女敢叫王爺等你,活得不耐了?看我回頭怎么收拾你!”若是落在治下嚴謹的王爺手里,可就慘了。千林和千玉明白得很。
月芳庭自然也明白千林的用意,這不算什么大事,他今天沒多余的心情管別的,“不是說過在外面不要稱我為‘王爺’嗎?尤其是人多的地方,非要小爺罰你們一頓才長記性不可?”
千林小心地低頭道歉:“奴婢知錯。”
起身正要回臥室的月芳庭突然想起什么,又偏過頭問向兩人:“那個會梟水的女子流落街頭了?千林,千玉笨拙,學不會梟水,你可是會水之人,怎會如此不慎?”
那日千林正是仗著自己會水,所以跳進河里去救落水的小孩。待她好不容易將小孩送到岸邊,自己卻被七手八腳拉孩子的人群給遺忘了,小腿受涼水一浸,猛然抽了筋,差點上不來。
千林羞愧地低下頭,她還沒敢說救她的人是個十多歲大的小女孩呢!更沒敢說是用那種親密的方法救了她,她自己都覺得難為情,更不好意思說出來了。
好在月芳庭沒有繼續追究下去,“她為我此趟南巡立了大功,理應得到賞賜。千玉,你明日送些錢財過去。我得了名,她自然可以得利。各取所需,如此,我便不再欠她。”
月芳庭心里卻想:怎么最近流浪街頭的女子一個接一個?
想起那個瘦小的背影,月芳庭心里說不出來的堵。小乞丐,哪天你要是落在小爺手里,看小爺怎么治你!
第二日早晨,木黎的瘦小身影又出現在大街上,她今天要四處看看,先了解這個時空,再了解這里,再想想辦法找條路謀生。
今天街道上人群吵嚷、人頭攢動,多數人向一個地方涌去。木黎踮起腳尖朝那邊看看,依稀能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還隱約可見大紅色的花瓣灑向天空。木黎一喜,不會是遇上了古代的拋繡球吧?
想到這里,木黎帶著滿心的歡喜跟著一群人涌向那邊湊熱鬧去。
“……有意……夏氏……家財……”
對錢一直比較敏感的木黎好像聽見有什么彩頭的,可憐她個子小,只好堆起笑臉問問身邊的一個人,到底是什么好事。
那人剛說幾句,旁邊的一群人便七嘴八舌地打開了話匣子,這家人到底多么多么了不起,多么多么有錢。聽得木黎心里喜滋滋的。人家的大紅喜事她笑得跟自己的喜事一樣,誰都不知道木黎心里是怎么想的。
原來齊州第一大戶夏家的女兒,今日正是她守孝三年滿期,她的叔父準備將她嫁出去。傳聞夏氏女兒長得貌美如花,堪比東照國第一美女。又愛文才,所以今設斗詩大會,來為自己招得如意郎君。
第三名可得白銀一百兩,第二名則為一千兩,第一名可得夏家留給女兒的所有財產。
安慰獎都這么豐富誘人?那我到底要得第二還是第三呢!木黎為此感到很苦惱。
“小姑娘,你是和你哥哥一起來的吧?可不要走丟了。”那群人見木黎小女孩一個,好心地提醒木黎不要和家人走散了。
木黎感激地笑了笑,然后快速跑開了。
好在千玉給她的錢還有點,到了一間賣衣服的店里剛好夠換一身男裝的。“老板,我弟弟和我個子一樣高,你按照我的身板給我拿一套衣服吧!要快!”
“哈哈,你弟弟也想去選婿?太小了吧?夏氏為父母守孝等了三年,早過了豆蔻年華!”中年老板邊拿著衣服邊打趣木黎:“那群人可都是沖著夏家的財產去的。夏氏長得什么樣還沒聽說過呢!估摸著也不怎么樣,不然早被人瞄上了,哪還用到大街上選婿呀!”
木黎撇撇嘴,接過老板手中的衣服翻翻眼就走了。她的內心已經很糾結了,她現在只想蒙頭向前走,拿到錢解決溫飽問題再考慮別的事。
人越來越多,黑壓壓的人頭,木黎翹首盼望,一眼看不到盡頭,好在她身子板小,輕而易舉就擠進人群的最前面去了。
一位中年大叔梳著板正的男士發髻坐在最顯眼的地方,手里的那盞茶幽幽地冒著幾縷熱氣。雕欄玉砌的小樓上掛著大紅繡球,前面鋪著的擂臺上已站了兩位文人雅士,嘴里時而念出幾句令人贊嘆的佳句來,中年大叔抬頭看看樓上,樓上的紅色紗簾后紋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