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在村里有個伙伴叫張卓
- 生活與追尋
- 吳少銀
- 2404字
- 2016-09-24 14:56:56
我至今在腦中還盤旋著少年時伙伴的影子,因為,他不僅僅是我的伙伴,還是我少年時最偉大的導師,比我所有的老師都要偉大的導師。
我們經常在一起談論村里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大多數,都是他在引導我,因為我的看法在他面前總是顯得淺薄,不能夠支撐我們兩個人在一起的世界觀。
當然,與他在一起,我還形成了另外一個愛好,那就是看書,我最初看的一本書是他指給我看的,那是他母親夾鞋樣的一本書,叫做《紅巖》,那時候,我們剛剛進入二年級,雖然也找到一些小人書翻閱,但那東西在偏僻的農村并不多,所以,只能閱讀大人手中保留的厚書。
當我用了一周時間在他的指點下,放學后躲在我們家后院的草垛看完了那本名叫《紅巖》的書時,再對那本書根本沒多大印象,所以,當我們談起那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沒自己看法,因此,他又讓我看了兩遍,之后,我才跟上了他的思路。
自從這本書讀完三遍后,我也形成了看書的好習慣,開始從奶奶或者母親的箱子底下搜集一些壓箱底或者夾鞋樣的書來看,當我們到了三年級的時候,村子里已經找不到我們要看的課外書了,校園里也沒有我們看的書了。
在這大約一年的時間里,我們已經看了《岳飛傳》、《說唐》、《呼家將》、《楊家將》等一系列通俗演義類的課外書,三年極上半學期后,我們利用周日開始結伴到鎮上去看書。
鎮上有個書攤,經常擺在一個街拐角租售,里面大多數是武俠小說,也有一些其他類別的書,例如演義類的、文藝類的、還有小人書。
當時我們為了看書,開始偷家里的雞蛋賣,一般一周偷一兩個。因為當時農村家家戶戶都養雞,每家都有十幾只。所以,一周能很方便的在雞窩里偷出一兩只雞蛋來賣,供我們看書。
這樣,我們就在讀書和互相交流中度過了一年,到了四年級的時候,伙伴的父親因為一次意外的事故去世。
那時侯是春天,西北農村小院院墻地基,在春天潮水上來的時候都很松軟,他的父親在黃昏時從地里歸來,在經過村人院墻邊時,因為院墻地基松動,倒了,把他父親壓在了下面,就這樣,他的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
在父親去世的那一年里,我的伙伴剛剛11歲,因為他的哥哥好吃懶做,經常不回家,在外面閑晃蕩;他就一邊上學一邊在家中幫助母親種地。所以,我們在一起看書的時間少了。
但是,我們兩個人利用閑暇時間還會到村西邊的荒野里支下鐵架子或者小網子捕鴿子,有許多鴿子成了我們的獵物,然后他和我偷偷的養起來,等周日到我們鎮上大集的時候,賣給那些市場上的小販,再買幾本舊書回來細細品味。
暑假來臨,我的伙伴開始下地割麥,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成為母親的好幫手,到了秋天的時候,家中又發生了一次不幸——她的姐姐失蹤了。
據村里人說伙伴的姐姐跟人私奔了,當時她已經十七歲了,是個花季少女。村里人說女孩子十七歲時情竇初開,所以,跟人私奔了。但消息從不可靠。
我和伙伴都更愿意相信他的姐姐被人拐跑了。多少年以后,伙伴已經遠走他鄉,他的姐姐帶著個比他母親小不了多少歲的男人和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回到了村里。
此時,村子里的小道消息說他的姐姐被人販子拐賣到了遠方后與這個男人成了婚,并有了孩子,因為這個孩子,她的姐姐一直就和這個男人屈辱的生活了下去了,伙伴的母親也無力改變,只能把眼淚咽在心里,任憑她的姐姐在命運的安排下與哪個男人生活下去了。
因為姐姐失蹤的事情,伙伴一家在村里抬不起頭,他的哥哥比他姐姐還大兩歲,早已經離開校門,打著打工賺錢的幌子到外面閑逛,因此,到秋莊稼完全收完后,我的伙伴只能自己開始著趕著二牛杠犁下地犁田,他的妹妹也進入九歲了,可以下地幫他牽牛了。我偶爾也會幫他牽牛耕地。伙伴的母親之所以不能牽是因為她病倒在土炕上。是土炕上,不是床。
其實,我一直看不起伙伴的哥哥,不務正業,也沒骨氣,老子去世了,連自己的家都沒有抗起來,后來,三十多了,找了個帶著個孩子的寡婦,沒費勁的便當上了爹。
可惜他的弟弟,我的伙伴,我的同學,那么優秀的人;那么小,就抗起了生活的壓力,最終不愿面對屈辱,十四歲便遠走他鄉,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福地,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是,希望一定會是現實嗎?很難說。
在幫伙伴牽牛犁地的時候,我才知道我的伙伴前面還有兩個姐姐,可惜剛剛生下來不到一歲,因為拉痢疾不治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所以,他的父母親也一直悶悶不樂,使家中常有一種壓抑感,當他出生后,家人估計也活不長,也就不把他的存在太當會事了,因此導致了他內心的痛苦和孤獨。
也就是從姐姐失蹤后,我的伙伴變的更加沉默寡言了,有時侯我們出去玩,他都不多說話,盡聽我在給他講一些事情;當然,有些時候為了安慰我,他也會在我講完后,輕輕的拍拍我的肩膀,表示一下鼓勵。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我的伙伴因為不合群開始受到村里其他孩子的排擠和欺負,有許多時候,那些孩子都借伙伴姐姐失蹤的事侮辱他,挖苦他,大多數情況他都不說話,盡量忍耐著,但我卻忍不住,總會撲上去與那些與我們年齡一般大的孩子撕打起來,看我打不過了,他才會撲上來,三頭兩下的把那幾個圍著打我的孩子打到在地。
因為怕對方的家人出來幫他們,有時候我們也會把他們誘到一個偏僻的角落里打一頓。因為對方有家人支持,我們兩個的背后沒有強大的力量支持,所常常會被對方帶著家人找到后繼續圍著我們一起打,這種情況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導致我們在小學的最后兩年并肩戰斗在一起,也惹起了我的父母對我和他的討厭。便不怎么管我了,任憑我和他在一起被人毆打。
在敵方家人的支持下,我們常常是個失敗者,但我們決不低頭,我們反抗了,遭受的拳腳更多,但我們的心安了,因為從小與他在一起養成的經驗和習慣,使我變的像他一樣倔強和不畏暴力,所以,在他遠走他鄉后,我在自己獨自成長的歲月中,面對暴力的入侵,會義無反顧的去反抗。
“可以不要生命,但絕對不能不要尊嚴”。這是伙伴送給我的格言,我一直都銘記在心上。所以,在后來的許多個日月里,我也相信遠方的他也一定在不斷反抗著對自己不公平的命運,因為他十四歲遠走他鄉后一去不回便證明了自己反抗殘酷現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