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武林格局
- 毒王
- 會說謊的文藝青年
- 1897字
- 2012-10-05 16:20:56
自從和唐絕比武勝利后,毒王的生活曝光率持續上升,與至于愛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愛吃什么菜,愛去哪里住宿。毒王很苦惱,江湖人卻很高興,因為有個茶余飯后可以消遣的對象。對于這次比武,毒王心有余悸,所謂武功出神入化,江湖人信,毒王不信。因為他知道,唐絕之所以會輸,完全是犯了比武禁忌,輕敵。對站時冒然行動,生死時刻準備不足,買了根劣質繩索。
在這個亂的昏天黑地,一發不可收拾的年代里,起初有個武林盟主壓陣,可自從頒發毒王令牌給毒王后,蕭言便光榮退休,畢竟都快80高齡,真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成。群龍無首的江湖,各門各派,有實力的,沒實力的,你來我往,明爭暗斗,按照,紅葉先生的話說,江湖本就是一幫烏合之眾,草莽英雄組成的地方。出來混,是要還的。賭王知道,雖然目前沒有挑戰的危險,可要是再奔出一號人物,那時,怎么辦。打還是不打,用飛鏢嗎,可不是每次都能把握好,萬一力道掌握不好,先毒到自己怎么辦,毒王不毒,反失手。這傳出去,還怎么混啊。經過深思熟慮后,賭王決定,拜師,找個好點的師傅,有了靠山,輕松許多。并且學得一手武藝,有了真功夫,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江湖那么大,入哪個門派呢。這可是終身大事,所托非人的結局是招來非議,影響江湖格局。有實力的不低調,低調的又被其他門派滅掉,而如今江湖只有兩個門派最牛,武當和少林。不知何時,就有分歧。大概是因為各自的練武方式以及生活習慣不同,一個愛吃素菜,一個講究養身,一個喜歡化緣,一個喜歡煉丹。佛教尊崇行善積得,參禪打坐。道教卻不喜歡,道教喜歡沒事打打太極,練練身體,講講哲學。江湖公認的說法是少林強過武當,因為創派的始祖釋迦摩尼本身就是個謎,少林文化博大精深,死了稱圓寂,圓寂后還留有舍利子,造福于民。另一方面,佛教歷史悠久,跟丐幫一個層次,這點,道教很吃虧,化緣,討飯簡單,一個碗,一根棍便裝出行,容易上手,道教還得換層衣服,穿的整整齊齊。而武當的歷史明顯較短,前身是全真教,后期由張三豐創立,根據江湖小報稱,張三豐本人還是少林,在藏經閣啃過幾年書,《易經經》什么的早就倒背如流,由此可見,天下武功出少林并非傳言。少林爽了,武當就不干了,先是口角摩擦,江湖中人,文明第一。后來發現,講道理沒用,語言不通,思想不一致,道教無非就想練練丹藥,早日得到成仙罷了,在佛教人眼里卻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既然語言夠用存在障礙,那就讓武力突破這層障礙吧。江湖中人信的就是暴力即美學。不打架,算什么練武之人。
而在毒王比武的第三天,便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群毆,事件的原因是少林弟子誤以為武當弟子當中欺負丐幫弟子,懷著大愛無疆的佛道精神,狠狠的訓斥了一頓武當弟子,雖然武當這邊做出回應,根本就沒欺負,只不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給了幾文錢給丐幫弟子買包子,但在少林看來,分明就是狡辯。反正兩個門派,平日里就互看不爽,正好借此機會,練練拳腳。于是,兩大門派終于開始相互爭斗,起初,少林由于人數少,勢單力薄,被揍的不行,跑到寺院后,一頓哭啼,叫齊人手,上門。光天化日,長安城結集了數萬名少林弟子和武當弟子,雙方大戰數日,從早上打到晚上。這讓長安城太守驚慌不已,連忙上報朝廷,請求支援,自己府衙內的捕快身體素質有限,打板子還可以。不久后,軍隊終于將這次暴亂制服。
江湖聲稱,此事事件嚴重違反了江湖以人為本的道德情懷,武當和少林各級一過。
光江湖亂也就算了,本朝綱紀更為混亂。內部長期未能統一。時常鬧黨派爭斗,什么江浙黨,齊魯黨,淮南黨,山東黨。西南旱災,邊疆戰事頻繁,大臣們的意思是,兵來將擋,調能打的,打回去。能打的發話了,兵不夠,糧草不濟,軍費太少。好辦,皇帝下旨各地征兵,男子只要滿足18周歲,都可以入軍隊,為國效力,那些還在家中寒窗苦讀的學子們,不必再懸梁刺股了,只要當兵,還有國家補貼。軍費也好辦,多增加點稅收,各地官員也好從中撈一筆,皇帝他老人家是看不見百姓的生活如何水深火熱的,只能夠通過奏折,原來江浙地區的稅收如此好啊,看來又是一個好兆頭。當今皇上的治國方針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能夠隱瞞的絕對不會外漏。這些那些所謂的濟世良臣的思想不謀而合。應該說,圣上早些年天資聰穎,自覺能奴駕群臣,辦過不少好事。可惜由于后宮三千佳麗,每天性生活豐富,與之余后期,心胸狹窄,自負多疑。攤上這樣的皇帝,民不聊生很正常。
經過層層涮選,確定了目標,江湖,僅此三人。
一、天池怪客——袁世霄
二、毒手藥王——華子清
三、白衣劍客——秦用
第一位常年久居天山,毒王怕冷,不行。第二位很好,專業對口,可是這位,數年前就在江湖銷聲匿跡。沒辦法,只有第三位,可第三位可是江湖赫赫有名的劍客,豈能說見就見。毒王決定,為了尊重秦用,親自登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