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武松聽書LC市,家鄉故人“竇建德”(二)
- 少年武松傳
- 馬維生
- 1641字
- 2011-01-29 15:55:07
竇建德造反起義、起兵抗隨,隋朝官軍楊廣的部隊途徑清河,在清河郡竇家村殺害了竇建德的一家人。后來竇建德聽說他的老母親那天探親未歸、幸免遇難,喜出望外,便迫不及待、不加思索的只帶領幾千人馬,日夜行程趕路、回家探母。此消息被間諜得知,通報了敵方軍隊,竇建德在河北衡水地區以南、武城地界,遭遇提前埋伏在那里的幾萬敵軍團團包圍,奮戰幾天幾夜,全軍覆沒,只剩下竇建德孤身一人,身受數箭,傷痕累累,拼死突出了重圍。
他身負重傷、渾身血跡,饑餓難忍、筋疲力盡、探母心切,催馬星夜狂奔,好不容易才來到了家鄉清河縣、大運河岸邊的牛口驛(現在叫渡口驛)。竇建德看見“牛口驛鎮‘村牌大字,竇建德猛然一想,路經此地、這不壞了嗎?牛吃豆(竇)子,豆子進了牛的口中還有好嗎!便對天長嘆道:“哎呀呀,今天我竇建德的命休矣!”話音剛落,有一隊敵軍人馬快速沖將過來,又團團圍困住了竇建德,竇建德已經筋疲力盡、沒力抵抗、無心戀戰,調轉馬頭,想殺開一條血路,沖出重圍逃命,這時敵軍陣營中沖出了一員悍將,揮舞大刀、一刀劈下,砍掉了竇建德的人頭。
竇建德多日來十分掛念老母親的安危、陰魂不散,無頭的尸體,雙手緊緊抱住馬頭、沖出了重圍。竇建德的戰馬很通人性,馱著竇建德的無頭尸體,一直往家鄉竇家村跑來。等跑到了竇家村南的一片田地里,遇見了一群本村在田地里干農活的村民,大家見到很是驚奇,大聲地喊叫:“大家都來看,這個騎馬的將軍沒有頭?!”話音剛落,竇建德的尸身聽見熟悉的鄉土之音、墜落下馬、戰馬也停在了那里。
有許多村民圍觀上來,有人認識竇建德的戰馬和盔甲,斷定此尸身就是本村的竇建德大將軍,鄉親們悲痛欲絕、快速通知了鄉鄰。竇氏家族的族長老人見到本族的英才男兒、戰死歸家,成千上萬、本村和十里八鄉的老百姓痛哭流涕、嚎成一片!大家集資湊錢準備厚葬竇建德。這時有一個云游來的得道高僧,路徑此地,見到此景此情,想到自己的所在寺廟、也曾受到過竇建德將軍的保護、恩賜,便自愿停留幾天,為竇建德將軍出殯、超度。他和竇氏族長老人商量,必須迅速尋找回竇建德將軍的人頭!族長馬上派出去十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士青年,騎快馬前往尋找,衡水至清河足有一百八九十里路,派出去的人陸續回轉,都是空手而歸,其實竇建德的人頭、早就被賊兵帶回、邀功請賞去了。
氏族長輩和佛教高僧商量,是否用其他動物頭顱代替,高僧說:“牛頭、豬頭、羊頭、狗頭均不可以,還真是找不出合適的。”這時有一個從山崗樹林走來的獵人,肩背上扛著只獵取的大鳳雞,那位高僧看到、喜出望外,對大家道:“竇建德將軍是人中之鳳,用此鳳頭甚好!”于是,得道的高僧念動咒語,取下了鳳頭、妝扮了竇建德的尸體,成殮在了已經備好的大棺材之中。大運河兩岸和清河縣成千上萬的人民,為竇建德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大家一起厚葬了竇建德,建了個大磚墳、立了塊大石碑、名曰“將軍墓”。竇建德的戰馬是匹通人性的神馬,竇建德出殯下葬那天,也來到了墳前,紋絲不動的站在了墳墓一旁,變成了一匹石馬,永遠的陪伴主人。人們還在埋葬鳳雞無頭尸身的土層上邊,安置了一塊很大很大的大石頭平面桌子,這個大石桌子叫“斗雞臺”,是清河縣的千年古跡。就是每逢七月十五、十月一鬼節、清明節、祭奠鬼神的日子,十里八鄉的村民拿著好斗的大公雞,放在斗雞臺上斗雞、賭注的砝碼金錢很重。一方的雞必須把對方的雞,獰斗的雞頭鮮血淋漓、到死為止才算贏。然后把斗死的雞砍下頭來、祭奠竇建德將軍。
竇建德無頭尸身騎馬突圍、回到了家鄉清河縣,在家鄉清河縣界地面、撒下了一路的豆子(竇子),在這一條道路上、建立了好幾個村莊,直到今日這些村莊的名字還叫:張豆塢、楊豆塢、李豆塢、尹豆塢。有些地方還修建了“竇王廟”,形成了一個歷史久遠的民間傳說。
老藝人說完了這段故事,全場觀眾齊聲喝彩、起立鼓掌。武松也覺得格外新鮮,說的是家鄉的真人真事、倍覺親切,心情激動,不禁也叫起好、鼓起掌來。那老漢喝了一口水、休息片刻又敲起了小鼓、打響了銅板、開始說第二段:“清河英雄好漢武二郎”他說的大概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