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是放大看令肌膚
- 使命
- 高梧淵
- 1310字
- 2014-02-20 16:20:24
班超一行人進入這片茂盛的胡楊林停下休息。班超遠望著金色的沙海,抬頭看著美麗的胡楊樹觸景生情。班超激情地對大伙說:“胡楊樹是沙漠的脊梁。它和一般的楊樹不同,它能忍受荒漠中的干旱和多變的惡劣氣候,對鹽堿有極強的忍耐力。不但能在鹽堿地和干旱的沙漠中頑強地生長,而且枝繁葉茂。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大伙們連連稱奇。班超和大伙們抬頭仰望著高聳的胡楊樹,用手撫摸著樹干。大家議論著,贊口不絕:大自然的造就,太神奇了。
大伙在胡楊林下恢復了體力,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這片胡楊林,繼續西行。最終走出了沙漠腹地。
遠遠可見巍峨壯觀的昆侖山脈。接著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綠洲地帶。眼前又出現成群的羚羊、野馬和野駱駝。
班超計劃的第一站--于闐城到了。
秦漢以前,有操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和塞人、羌人、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這里生存。
張騫通西域后,于闐第一次被記入漢文典籍。
公元前六十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當時位于塔里木盆地周邊的西域三十六國中有皮山、渠勒、精絕、戍盧諸國也都在西域的南部,離于闐較近。
于闐國是古代西域王國之一。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等國。于闐國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是西域諸國中最早獲得中原養蠶技術的國家,故手工紡織發達。特產以玉石最有名。即現在XJ的和田地區。于闐國盛行佛教,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南有昆侖山,北接塔克剌麻罕沙漠,是西域南道中最大的綠洲。位當天山南路、西域南道之要道。盛產寶玉,自古即以出產美玉而馳名中外。
寶玉石礦有六種:于闐玉、昆侖玉、金剛石、瑪瑙、石榴石和綠柱石。于闐(和田)玉細分又可以分為山料,山流水,和籽料,質地以于闐籽料最為上乘,山流水次之,最后屬山料!于闐玉又名烏白玉,古名昆侖玉,原產西域莎車國、于闐國,是有名的軟玉石品種。此玉含極少的雜質礦物,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其著名產地是號稱“萬山之祖”的昆侖山中。于闐玉產于整個昆侖山北坡長約1300公里,以于闐為中心的狹長地帶的昆侖山上與河中之玉璞,故又把昆山玉稱為“于闐玉”。
于闐玉是玉石中的高檔玉石,在我國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玉文化的部分主體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是世界歷史上惟一將玉與人性化相共融的國家。
于闐玉有其特點,顏色為:白、糖白、青白、黃、糖、碧、青、墨、煙青、翠青、青花。我們知道于闐玉在清代以前多以黃玉、白玉為主。其中黃玉非常的漂亮。其實不亞于羊脂玉,我們應該給以黃玉正身。于闐玉料分為:籽料、山流水、戈壁料、山料。籽料好的和田玉籽料,其形狀、白度、皮色及潤度都好才稱得上精品。
于闐玉久負盛名,《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于闐玉。于闐玉聞名中外,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其為“白玉之精”。歷代進貢皇帝的玉石,多取自這種于闐白玉之最上品。由于這種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渾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于闐玉被稱為古代四大名玉之首,也被稱為宮廷玉。也有被稱為寧為玉碎不可瓦全的說法。
漢朝張騫通西域后,于闐(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導材料,成為一種價值的象征。
欲知后事,請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