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姚崇滅蝗/一行測子午線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2850字
- 2010-09-19 10:53:41
姚崇滅蝗:
唐玄宗在平定太平公主集團、執掌全部大權后,國內仍然是經濟凋敝,吏治混亂,困難重重。
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玄宗決心首先整頓吏治,任用賢人。先前武則天和韋后為了收買人心,用人不問才干,大量任用官吏,導致官僚機構膨脹。玄宗首先下令嚴格官員銓選制度、裁汰冗員,規定今后沒有戰功及別敕,吏部、兵部不得任命官員,消除了人浮于事的現象。
在整頓吏治的同時,他還起用賢臣姚崇和宋璟。姚崇在武周和睿宗朝已兩次入朝為相,素有“救時宰相”之稱。開元元年十月,玄宗召見姚崇,宣布任命姚崇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以為姚崇會大喜過望,但姚崇卻沉默不語,也不拜謝龍恩,心中好生奇怪,稍后姚崇才對皇帝說:“臣有建議十項,如果皇上不聽或不實行它,臣斗膽冒死不接受皇上的任命。”玄宗頗感興趣,便讓他說來聽聽。姚崇逐一說出他的10項要求:實得仁政;不求邊功;不要讓宦官干政;減少百姓賦稅;不要再建造寺廟;以禮法對待大臣等。玄宗聽完姚崇的10項建議,鄭重承諾愿意實行,接受了姚崇的建議,任命他當宰相。姚崇任宰相后,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把朝政治理得煥然一新。
正當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河南一帶發生了一場特大蝗災。中原的廣闊土地上,到處都是成群的飛蝗。那蝗群飛過的時候,黑壓壓的一片,遮天蔽日。蝗群落到哪里,哪里的莊稼就被啃得蕩然無存。災情越來越嚴重,受災的地區也越來越大。地方官吏向朝廷告急的文書像雪片一樣傳到京城。
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不過是一種害蟲,處理得當,是可以治理的。只要各地官民齊心協力驅蝗,蝗蟲完全可以撲滅。
唐玄宗很信任姚崇,立刻批準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頭將火堆燃起來。等飛蝗看到火光飛下來,就集中撲殺;同時在田邊掘個大坑,邊打邊燒。
各地官名發動起來,用姚崇的辦法滅蝗,效果很顯著。僅汴州一個地方就撲滅了蝗蟲14萬擔,災情緩解了下來。
可是那時在長安朝廷里有一批官員,認為姚崇的滅蝗辦法過去沒人做過,現在這樣冒冒失失推行,只怕會闖出亂子來。
唐玄宗見反對的人多,也有點猶豫不定。他又找姚崇來問,姚崇鎮定自若地回答:“做事只要合乎道理,不能講老規矩。再說歷史上大蝗災的年頭,都因為沒有采取好的撲滅措施,造成嚴重災害。現在河南河北積存的糧食不多,如果今年因為蝗災而沒收獲,將來百姓沒糧吃,流離失所,那樣才危險呢。”
唐玄宗一聽蝗災不除,國家安全會受到威脅,就害怕起來,說:“依你說,該怎么辦才好?”
姚崇說:“大臣們不贊成我的辦法,陛下也有顧慮。我看這事陛下只管交給我來處理。萬一出了亂子,我愿意受革職處分。”
由于姚崇不顧個人安危,只考慮國家安全、百姓的生活,堅決滅蝗,各地的蝗災終于平息下來。
姚崇一生節儉,衣著樸素,妻子兒女也過著貧寒的生活。開元四年姚崇病重,宋璟前往探視,見他家床鋪破席,門無布簾,時值刮風下雨,只好將竹席擋雨,深受感動。姚崇死后,家中無錢發喪,后有一個老家人自愿賣身替他辦喪事。玄宗聽說后,賞賜了他100段布帛、200石糧食。后玄宗偶經他的墓地,見墓地上空無墓碑,感動得淚雨滂沱,命人為他立碑,并親手書寫了碑文,以嘉良臣。
唐玄宗在他即位以后的前20多年中,除了姚崇之外,還任用過好幾個有名的賢相,比如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人。他還愿意采納宰相和大臣們的正確意見,實行了很多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
————————————————————————————————
一行測子午線:
唐代高僧一行(公元683年~727年),俗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是唐代著名的佛學家和數學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之一。
一行的曾祖父張公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開國功臣,他的父親張檀曾做過縣令,但是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期已經衰微。
一行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稍長,博讀經史書籍,對于歷象和陰陽五行尤其感興趣。那時的京城長安玄都觀藏書豐富,觀中的主持道長尹崇是遠近聞名的玄學大師。一行前往拜謁,尹崇對于他的虛心求學極為嘉許,耐心的給予指導。
有一次尹崇借給一行一部漢代揚雄所作的玄學名著《太玄經》。可是沒過幾天,一行就把這部書還給了尹崇。尹崇很不高興,嚴肅地對他說:“這本書道理深奧,我雖已讀了幾遍,論時間也有幾年了,可還是沒有完全弄通弄懂,年輕人,你還是拿回去再仔細讀讀吧!”一行十分鄭重地回答說:“這本書我的確已經讀完了。”然后,取出自己讀此書的心得體會《大衍玄圖》和《義訣》等交給尹崇,尹崇看后贊嘆不已,稱贊他是博學多識的“神童”。從此一行就以學識淵博聞名于長安。
武則天執政時,梁王武三思圖謀不軌,四處網羅人才。一行為逃避武三思的拉攏,跑到嵩山,拜高僧普寂為師,剃度出家,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普寂為了造就他,讓他四處游學。從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處訪求名師,一邊研究佛學經義,一邊學習天文歷法、陰陽五行以及地理和數學等。唐代鄭處誨的《明皇雜錄》中記載了一則故事,說一行不辭千里,訪師求學,受到在天臺山國清寺駐錫的一們精通數學的無名高僧的指導,為他以后編制《大衍歷》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多次征召一行,他均以身體欠佳為由婉辭。公元717年,唐玄宗特地派他族叔張洽去接,他才回到長安。一行一到京城就被召見,唐玄宗問他特長,他說只是記憶力好些。唐玄宗當即讓太監取宮人名冊。一行看過一遍,就將宮里所有人的姓名、年齡、職務依次背出。唐玄宗大為嘆服,恭稱“圣人”,并讓他做了自己的顧問。在長安期間,一行住在華嚴寺,有機會和許多精通天文和歷法的印度僧侶交往。獲得了許多印度天文學方面的知識。他與印度高僧一起研討密宗佛法,翻譯了很多佛教經典。
為了觀測天象,一行在機械制造家梁令瓚的援助之下,創制出了黃道游儀和水運渾象等天文儀器。通過實際的觀測,一行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發現與古代典籍所載的位置有若干改變,現代天文學稱之為“恒星本動”。
公元724年~725年,一行主持了規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測量,測得了子午線1°的長,這是世界上首次實測子午線。
從公元725年起,一行歷經兩年時間編制成了《大衍歷》(初稿)20卷,糾正了過去歷法中把全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是我國歷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行陪同唐玄宗前往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新豐鎮)時病倒,當晚即與世長辭,時年44歲。玄宗赦令將他的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并為他建筑了一座紀念塔。
實測子午線,一行基本上按照隋朝劉焯的設計方案,派太史監南宮說在黃河南北選定四個地點(今河南的滑縣、開封、扶溝、上蔡)進行實地測量,推翻了過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謬論。一行根據測量的結果,經過精確計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極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結果。就是說,子午線每1°為131.11千米(近代測得子午線1°長110.94千米)。這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長度的活動,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李約瑟一再稱:“這是科學上劃時代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