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瓦崗起義/李淵起兵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3930字
- 2010-09-19 10:53:41
瓦崗起義:
隋煬帝窮兵黷武,公元612年~614年三次出兵征伐高句麗都是無功而返,每次動用幾百萬人,致使田地荒蕪,民不聊生。
河北和山東是隋煬帝進攻高麗的主要軍事基地。這里人民受害最深,加以水旱災荒的發生,起義首先在這里爆發。王薄在長白山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王薄號召農民不要為打高句麗而到遼東送死,各地起義者紛紛響應。公元613年,禮部尚書楊玄感乘煬帝二征高句麗之機起兵反隋。他是隋代兩朝重臣楊素的兒子,東征時在黎陽督運糧食,十多萬人跟隨他攻圍東都。隋煬帝極為驚恐,立刻讓進攻高句麗的隋軍回朝,并派遣隋將率軍抗擊。王薄、楊玄感相繼敗死,但反隋局面已經形成。隋煬帝被農民起義嚇得坐臥不安。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由于各地起義隊伍迅速發展,隋煬帝意識到隋王朝危在旦夕,便將注意力放到鎮壓農民起義上來。隋王朝逐漸加強了對起義軍的鎮壓,但各路起義軍經過持久的戰斗,壯大了力量,也開始與它對抗,攻陷了很多郡縣,消滅了大量的郡兵和府兵。
在隋王朝集中力量進行鎮壓的情況下,少數最早的起義軍受到挫折。起義軍吸取分散作戰易于被各個擊破的教訓,在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形成了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與李密、翟讓領導的瓦崗三大義軍。
瓦崗軍的首領翟讓原來在東郡衙門里當差,因為得罪了上司,被關進了監牢,還被判了死罪。有個獄吏很同情他,在一天夜里,偷偷地把他放走了。
翟讓出了監牢,陶到東郡附近的瓦崗寨,招集了一些貧苦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當地一些青年人聽到消息后,都來投奔他。這些人中有一個17歲的青年叫徐世勣,不但武藝高強,而且很有謀略。
翟讓聽從徐世勣的意見,帶領農民軍到滎陽一帶,打擊官府和富商,奪了大批錢糧。附近農民來投奔翟讓的越來越多,隊伍很快壯大到1萬多人。
這時,有一個叫李密的青年前來投奔他,并且幫助他整頓人馬。
接著,兩人商量了一番,決定先攻打滎陽。滎陽太守見事不妙,慌忙向隋煬帝告急。隋煬帝派大將張須要陀帶大軍前來鎮壓起義軍。
李密請翟讓在正面迎擊敵人,他自己帶了1000人馬埋伏在滎陽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
張須陀根本沒把翟讓放在眼里,莽莽撞撞地指揮人馬殺過來。翟讓抵擋了一陣,假裝敗退。張須陀緊緊在后面追趕,追了10多里,路越來越窄,樹林越來越密,進入了李密布置的埋伏圈。李密見敵軍到了,一聲下,埋伏著的瓦崗軍將士奮勇殺出,把張陀的人馬團團圍住。張須陀左沖右突,最后全軍覆沒。張須陀也被起義軍殺死了。
經過這次戰斗,李密在瓦崗軍里聲望提高了。李密不但號令嚴明,而且生活儉樸,對起義將士也十分關心。日子一久,將士們就漸漸傾向他了。
后來,翟讓覺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李密。大家推李密為魏公,兼任起義軍元帥。
瓦崗軍在洛口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不久,又乘勝攻下許多郡縣,隋朝官吏士兵都紛紛前來投降。瓦崗軍一面繼續圍攻東都,一面發出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歷數煬帝的罪惡,號召百姓起來推翻隋王朝的統治。這樣一來,震動了整個中原。
正當瓦崗軍不斷發展壯大的時候,它的內部卻發生了嚴重分裂。翟讓讓位給李密后,翟讓手下有些將領很不滿意。有人勸他把權奪回來,翟讓卻總是一笑了之。這些話傳到李密耳朵里,李密就心生疑慮了,李密的部下也攛掇他把翟讓除掉。李密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終于起了殺心。
有一天,李密請翟讓喝酒。在宴會中,李密把翟讓的兵士支開后,假意拿出一把好弓給翟讓,請他試射。翟讓剛拉開弓,李密便暗示埋伏好的刀斧手動手,把翟讓殺了。
從此,瓦崗軍開始走向衰弱了。這時,北方由李淵帶領的一支反隋軍卻日益強大起來。
————————————————————————————————
李淵起兵:
在反隋的割據勢力中,李淵父子集團最終掃滅群雄,統一中國。
李淵出生于關隴一個貴族家庭。其祖父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剛建國時被追封為唐國公。其父原任北周柱國大將軍。李淵生于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幼年喪父,7歲襲唐國公爵。隋滅北周后,李淵先后任身侍衛官、太原刺史等職。
公元617年,隋煬帝派李淵到太原去當留守(官名),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隋煬帝不信任他,還任命王威和高君雅為太原副留守,以監視李淵。
公元616年,突厥侵入北部邊境,隋煬帝命李淵和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抗。結果戰事不利,隋煬帝于是派使者押李淵和王仁恭至江都治罪。李淵一方面托辭不赴江都,故意縱情聲色;另一方面加緊策劃。
李淵有四個兒子,其中第二個兒子李世民是個很有膽識的青年,他很喜歡結交朋友。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劉文靜就是李世民非常賞識的一個朋友,他跟李密有親戚關系。李密參加起義軍后,劉文靜受到株連,被革了職,關在晉陽的監牢里。
李世民知道后,急忙趕到監牢里去探望。李世民拉著劉文靜的手,一面敘友情,一面請劉文靜談談對時局的看法。
劉文靜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說:“現在楊廣遠在江都,李密正進攻東都,到處都有人造反,這正是打天下的好時機。我可以幫您招集十萬人馬,您父親手下還有幾萬人。如果用這支力量起兵,不出半年就可以打進長安、取得天下。”
李世民回到家里,反復想著劉文靜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但是要說服他父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好在這個時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可汗向馬邑進攻。李淵派兵抵抗,連連打敗仗。李淵怕這件事傳到隋煬帝那里,要追究他的責任,急得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就找李淵勸他起兵反隋。李世民對李淵說:“皇上委派父親到這里來討伐反叛的人。可是眼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您能討伐得了嗎?再說,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處境也將更加危險。唯一的出路,只有起來造反。”
李淵猶豫了許久,才長嘆一聲,說:“我思考你說的話,也有些道理,我只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好吧!從現在起,是家破人亡,還是奪取天下,就憑你的啦!”
李淵把劉文靜從晉陽監牢里放了出來。劉文靜幫助李世民,分頭招兵買馬。李淵又派人召回正在河東打仗的另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要起兵必須擴大兵力,李淵為太原留守,雖握有重兵,但是仍須招募一支自己的隊伍。可是公開招募會引起高君雅、王威的注意。恰在此時,馬邑人劉武周殺死了馬邑太守王仁恭,占據馬邑郡,起兵反隋,且自稱皇帝,還勾引突厥直驅太原。于是,這為李淵公開募兵提供了借口。
李淵以討伐劉武周為托詞,召集各位將領商議,提出自己招募兵丁。高君雄和王威迫于當時的形勢,只好同意說:“公地兼親貴,同國休戚,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于是,李淵命李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去招募士兵。不多久,便募兵近萬人。這支隊伍由李淵、李世民父子私自控制和直接指揮,是晉陽起兵的主力。
李淵父子大量募兵,畢竟無法完全掩蓋其真實的想法,況且其所用將領長孫順德、劉弘基是為了避難征遼詔令而逃到太原的,而竇琮也是逃犯。高君雅、王威見此,懷疑李淵有謀反之心,于是就暗中策劃利用晉祠祈雨的機會,將李淵父子誘騙來并全部殺死。不料此事被經常出入王、高家的劉文龍得知,于是劉文龍立刻將此事報告給李淵。因此,李淵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17年初夏的一天夜里,李淵命令長孫順德、趙文恪等人帶領500壯士,和李世民的精兵一起埋伏于晉陽宮城外,嚴密封鎖。第二天清晨,李淵與高君雅、王威在留守府大廳議事。按照計劃,劉文靜召鷹揚府司馬劉政會入廳,說:“有密狀,知人欲反。”李淵故意讓王威先看,但是劉政會不給,并說:“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視之!”李淵接過密狀一看,是控告王、高暗引突厥入侵。王、高正待辯解,劉文靜與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將王威、高君雅逮捕入獄。事也湊巧,第二天果然有突厥數萬人進攻晉陽,民眾以為是王、高所致,于是李淵趁機殺掉高君雅、王威。這標志著李淵父子正式開始晉陽起兵。
晉陽起兵后,李淵父子的目標就是乘虛入關,直取長安,以號令天下,建立新的王朝。在長安(今陜西西安)的統治者聽說李淵帶兵進攻,忙派大將宋老生和屈突通分別領兵數萬,在霍邑與河東抵抗李淵大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淵率軍進攻宋老生駐守的霍邑,卻逢秋雨連綿,無法開戰,而且道路泥濘,軍糧運輸困難。相持數日,眼看軍糧將盡,李淵準備退兵,李世民勸阻道:“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于前,敵乘于后,死之無日。”聽了李世民的意見,李淵決定不撤兵。
八月,連日的陰天終于放晴,李淵遂下令攻城,并由李世民率兵誘敵出城,雙方展開決戰。李世民身先士卒,奮勇沖鋒,“砍殺數十人,兩道皆缺,流血滿袖”。霍邑一戰,李淵大獲全勝,斬殺了隋將宋老生,攻下了霍邑。隨后,李淵率兵進攻河東郡,雖取得了初戰的勝利,但是隋將屈突通固守河東郡,李淵久攻不下。后根據李世民的建議,李淵留下部分兵力包圍和牽制屈突通,自己率主力部隊渡過黃河,直取長安。
同時,李淵在關中地區的家屬和親族也紛紛起兵響應,其中有李世民的胞妹平陽公主、李淵的從弟李神通,李淵的女婿段綸也在藍田縣聚眾萬余人。
在這種有利形勢下,李淵父子一路上采取收攬人心的辦法,廢除了隋朝的嚴刑酷法,還開倉濟貧。一面收編關中各地的起義軍,一面爭取關中地主階級的支持。數月中,李淵、李世民的軍隊已達20萬人,并于十月開始圍攻長安。
十一月,長安城破,李淵率軍進入長安宮,立年僅13歲的代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并改元義寧,遙尊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總攬軍政大權,晉封為唐王。李建成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為齊公。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定國號唐,李淵就是唐高祖,年號為武德。然后立世子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