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趙綽依法辦事/李春建趙州橋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2396字
- 2010-09-19 10:53:41
趙綽依法辦事:
隋文帝統一全國后,采取了許多鞏固統治的措施: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舉制度;嚴辦貪官污吏。經過一番整頓治理,政局穩定,社會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隋文帝又派人修訂了刑律,把那些殘酷的刑罰都廢除了。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卻不完全按照這個刑律辦事,往往一時發怒,便不顧刑律規定,隨便下令殺人。
隋文帝的做法,叫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員十分為難。大理少卿趙綽覺得有責任維護刑律公正,常常跟隋文帝頂撞。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個叫來曠的官員,聽說隋文帝對趙綽不滿,想迎合隋文帝,就上了一道奏章,說大理衙門執法不嚴。隋文帝看了奏章,認為來曠說得很中肯,就提升了他的官職。
來曠自以為皇帝很賞識他的做法,就眛著良心,誣告趙綽徇私舞弊,放了一些不該赦免的犯人。
隋文帝雖然嫌趙綽辦事不合他的心意,但是對來曠的上告卻有點懷疑。就派親信官員去調查,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處死來曠。
隋文帝把這個案子交給趙綽辦理,他覺得這一回來曠誣告的是趙綽自己,趙綽一定會同意他的命令。哪知道趙綽說:“來曠有罪,但是不該判死罪。”
隋文帝很不高興,起身就離朝回內宮去了。
趙綽在后面大聲嚷著說:“來曠的事臣就不說了,不過臣還有別的要緊的事面奏。”
隋文帝信以為真,就讓趙綽隨他進了內宮。隋文帝問趙綽要奏什么事。趙綽說:“我有三條大罪,請陛下發落。第一,臣身為大理少卿,沒有管理好下面的官吏,使來曠觸犯刑律;第二,來曠本不該被判處死,臣卻不能據力爭;第三,臣請求進宮,本來無事可奏,只是因為心里著急,才欺騙了陛下。”
隋文帝聽了趙綽最后幾句話,禁不住笑了。在一旁坐著的獨孤皇后很賞識趙綽的正直,便讓侍從賜給趙綽兩杯酒。隋文帝終于同意了赦免來曠,改判革職流放。
隋文帝吸取了陳后主亡國的教訓,比較注意節儉,對那些有貪污奢侈行為的官吏,一律嚴辦,連他的兒子也不例外。他發現太子楊勇講究排場,生活奢侈,很不高興,漸漸疏遠了楊勇。
皇子晉王楊廣很狡猾,他摸到父親脾氣,平時裝得特別樸素老實,騙得了隋文帝和獨孤皇后的信任,再加上楊素經常在隋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結果,隋文帝把楊勇廢了,改立楊廣為太子。直到他病重的時候,才發現楊廣是個品質很壞的人。后來,楊廣害死了父親,奪取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暴君隋煬帝。
————————————————————————————————
李春建趙州橋:
古老的趙州橋,像一條美麗的彩虹橫臥在趙州(今河北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唐朝文人贊美它如同“初云出月,長虹飲澗”。它結構堅固,雄偉壯觀,歷經1400多年的風霜,依然屹立不倒,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橋梁建筑史的奇跡。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跨度最長的敞肩圓弧拱橋。它全長50.83米,寬9米,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趙州橋全部用石塊建成,共用1000多塊石塊,每塊的重量達1噸,整個橋梁自重約為2800噸。大橋自建成到現在,期間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承受了無數次人畜車輛的重壓,都沒有被破壞,讓人不能不佩服其施工的精巧和科學。
趙州橋建于隋代開皇中期(公元605年~618年),是又隋代著名的橋梁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隋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由此北上可到重鎮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抵東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要道卻被洨河所阻斷,嚴重影響了南北交通。到了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在洨河上建造一座大型石橋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朝廷授命李春負責大橋的設計和施工。
李春是隋代的無數普通工匠中一位杰出的代表,身份的普通使他在史書中沒被記載,有關他的文字記載僅見于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趙郡洨河石橋,隋將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李春率領工匠來到趙縣,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的綜合考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建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然后再按照設計方案組織施工,出色地完成了趙州橋的建造。
趙州橋不僅設計獨特,而且建造技術也非常出色,在我國橋梁技術史上有許多創新和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采用拱式結構,改變了我國早期拱橋半圓形拱的傳統。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矢跨比(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這種結構不僅使橋面平坦,易于車馬通行,而且還有節省用料和施工方便的優點。
開敞肩之先河。李春把以往橋梁建筑中采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其中一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凈跨為2.8米。這種設計的好處有三: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三是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設計不僅增加了造型的優美,而且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單孔設計。建造比較長的橋梁,我國一般采用多孔形式。李春采用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設立橋墩,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一項空前的創舉。
合理選擇橋基址,設計了獨具特色的橋臺。李春選擇洨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地層都是由河水沖積而成,表面是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黏土層。
基址特別牢固。趙州橋的橋臺的特點是低拱腳、短橋臺、淺橋基。李春在橋臺邊打入許多木樁,目的是為了減少橋臺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臺后移)。另外,為了保護橋臺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墻。這種設計不僅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而且使金剛墻和橋基以及橋臺連成一體,增加了橋臺的穩定性。
趙州橋的敞肩圓弧拱形式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偉大的創造,西方直到14世紀才出現敞肩圓弧石拱橋,比我國晚了600多年。趙州橋建筑結構奇特,融科學性和民族特色為一體,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精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