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興建都江堰/紙上談兵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3050字
- 2010-09-19 10:53:41
興建都江堰:
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這是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功勞,這個距今2200多年的水利工程,使“蜀人旱則借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縣岷江上,岷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四川西北部。泯江的上游是高山狹谷,水流湍急,挾帶大量沙石,一到成都平原,地勢平緩,流速也隨之減緩,沙石就沉積下來,日積月累,淤塞河道。每逢夏季雨水季節,由于河床抬高,水就會泛濫成災。雨季一過,枯水季節又會造成干旱。在這種不是洪水就是干旱的情況之下,早期的人們很難發展農業生產。
為了徹底治理泯江的水患,治理開發好西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任命很有才干的李冰為蜀郡守。有關李冰的生平,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秦漢戰爭的毀壞,很難找到相關記載,只能從民間傳聞中知道,他是戰國時期秦人,“能知天文地理”,是一個杰出的科技專家,同時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地方官。
李冰到達蜀地后,在其子二郞的協助之下,廣泛招集有治水經驗的人,然后對泯江的地形和水形進行了實地勘察。經過充分的論證和研究,李冰決定開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戰國時期,科技還不發達,營建都江堰這么浩大的水利工程,李冰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克服了許多困難。例如要鑿穿玉壘山,因為當時還沒炸藥,難度非常大。李冰就讓人們把木柴堆積在巖石上,放火點燃,巖石被燒得滾燙,然后再澆上冷水,巖石就在急驟的溫度變化中炸裂了。再例如在水流湍急的岷江中,修筑堤堰十分困難,石塊很容易被水沖走。李冰就讓人從山上砍來竹子,并編成竹籠,里面裝滿鵝卵石,層層疊放在一起,這樣就不容易被水沖走了,分水堤也就修筑起來了。
李冰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克服了各種困難,終于筑成了一座集防洪、灌溉、航運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由魚嘴、人字堤、飛沙堰、寶瓶口、內外金剛堤和百丈堤等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作為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是整個工程的核心。
魚嘴,又叫“都江魚嘴”或“分水魚嘴”,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首于岷江江心,將岷江一分為二。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的正流,主要功能是排洪;東邊沿山腰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主要功能是灌溉。魚嘴的設置非常巧妙,不僅能夠分流引水,而且能在洪、枯水季節起調節水量的作用,這既保證了灌溉又防止了洪澇災害。
飛沙堰,又叫“金堤”或“堿水河”,因其具有泄洪排沙的功能而得名。它長約180米,主要功能是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飛沙堰的設計高度能使內江多余的水和泥沙從堰上自行溢出;若遇特大洪水,則自行潰堤,洪水沙石也可直排外江。“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內河在歲修時深淘是為了避免河道淤塞,保證灌溉。低作堰則為了恰到好處地分洪排沙。
寶瓶口寬20米,高40米,長80米,是前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人工開鑿而成的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其形似瓶口且功能奇特得名。它是自流灌溉渠系的總開關。內江水流經寶瓶口后通過干渠。
這三大主體工程,雖看似簡單,卻包含著系統工程學和流體力學等處于當今科學前沿的科學原理。它所蘊藏的科學價值備受人們推崇,連外國水利專家看了整個工程設計之后都驚嘆不已。
李冰在治水的過程中,排除了種種迷信的阻撓,堅決用科學的方法來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決了秦王的親戚華陽候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謠言和中傷事件,及時地處理了工程當中的問題和緊急情況。但是華陽候的險惡用心還是讓李冰受到了革職的處罰。溫柔賢惠的李夫人甘當人質,為李冰贏得了寶貴的治水的機會,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們對李兵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卻病死在咸陽。以后,他又多次對都江堰進行改進,保證了都江堰對水患的遏制作用。
都江堰,作為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以其千載傳承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當之無愧成為一座豐碑!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還興建了許多有益于人民的水利工程,他在CD市建了7座橋,修了石犀溪,對沫水(又名青衣水)進行了治理。他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巖,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水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李冰還在蜀郡修筑橋梁,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紙上談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向韓國進攻,切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上黨的韓軍將領打發使者去趙國請降。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帶兵把上黨團團圍住。
趙孝成王行知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20多萬大軍去援救上黨。他們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時,聽說上黨已落入秦軍之手。
王龁轉而時軍長平。謙頗連忙叫兵士修筑堡壘,堅守陣地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龁無計可施,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把廉頗調開。”他沉思了一會兒,想出一條計策。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怕讓年輕有為的趙括帶兵;廉頗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愛學兵法,談起用兵之道,口若懸河,自以為天下無敵,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趙聽信了左右的議論,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敗秦軍。趙括說:“秦國的大將白起比較難對付。但是王龁沒什么了不起,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輕而易舉。”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接替廉頗。這個決定遭到了藺相如的反對,但趙王此聽不進藺相如的勸告了。
趙括的母親也給趙王上了一道奏章,不贊成趙王派他兒子去換廉頗,跟趙王說,趙括視用兵打仗為兒戲。但趙王已經決定用趙括了。
這個消息傳到秦國,范雎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代替王龁為上將軍指揮秦軍。白起其人非同一般,伊闕一戰斬韓魏軍24萬;南破楚都郢,焚楚夷陵;華陽斬魏、趙軍15萬;戰功顯赫,威震東方,紙上談兵的趙括怎么會是他的對手。
趙括上任,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史,改變固守防御戰略,讓大小將領大為不滿。接著他又制定了進攻方案,傳令準備出擊。
公元前260年8月,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出城進攻秦軍。兩軍稍事交鋒后,白起命秦軍佯敗后撤,誘敵深入。趙括誤認為秦軍抵擋不住,便揮師緊追。當趙軍前進到長壁后,預伏在這里秦軍主力精銳迎面撲來,趙軍攻勢受阻,白起又組織了一支輕裝突擊隊直插過來。趙軍漸漸抵擋不住,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白起埋伏于兩翼的2.5萬秦兵在趙軍與秦主力格斗時已迂回到趙軍側后,搶占了兩壁壘高地,截斷了趙軍的退路,趙軍被全面包圍。白起見袋形陣已形成,為防止這“龐大獵物”逃脫,“口袋”還得系上口,他即派精騎5000迅速插入趙軍營壘間,牽制、監視守營的那部分趙軍。趙軍被圍困,只得筑壘堅守。
趙王大驚,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后,便往河內(河南黃河以北地區)政發年滿15歲的男丁參加長平之戰,堵截趙國援軍,斷其糧道。9月,趙軍已被困46天,糧盡援絕,內部自殘以人肉充饑,他們還不時受到秦軍突擊隊的沖擊,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全軍。突圍4次失敗后,趙括孤注一擲,親領趙軍精銳強行突圍,結果再遭殘敗,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失去主帥,又身心疲憊,便放棄抵抗,白起怕趙軍日后反叛,只讓年少體弱的240人歸趙,其余全部坑殺于長平。
秦趙長平之戰,結果以趙國的殘敗而告終,趙軍先后死亡達45萬人,秦軍也死亡過半。趙國實力由此大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