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書生退敵/陸游絕唱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3822字
- 2010-09-19 10:53:41
書生退敵:
紹興和議之后,宋金雙方有20年沒有發生戰爭。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對于這個偏安的局面非常滿意,他們在臨安修筑起豪華的宮殿府第,過起紙醉金迷的生活來了。
在這段時間里,金國統治集團內部動蕩。貴族完顏亮殺死了金熙宗,自立為帝,歷史上稱海陵王。完顏亮把金國的京都從上京遷到燕京,他野心勃勃,一心想消滅南宋。
1161年農歷九月,完顏亮做好了一切準備,發動全國60萬大軍,組成32支部隊,全部出動,向南宋發起進攻。
完顏亮的大軍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帥劉锜生病了,不能帶兵打仗,他派副帥王權到淮西壽春防守。王權是個貪生怕死的家伙,還沒見到金軍的人影兒,早已聞風逃奔,一直逃過長江,直到采石才停下來。
宋高宗聽到王權兵敗,就將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并且派宰相葉義問親自去視察江淮防務。
葉義問是個膽小鬼,他自己不敢上前線,派一個叫虞允文的中書舍人(文官名)去慰勞采石的宋軍將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權已經被撤職,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對岸的金軍正在準備渡江,宋軍還沒有主將,到處人心惶惶,秩序混亂。
虞允文看到隊伍這樣渙散,非常吃驚,他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把宋軍將士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這里來勞軍的。你們只要為國家立功,我一定報告朝廷,論功行賞。”
大伙兒見虞允文出來做主,都來了精神。他們說:“我們恨透了金人,誰都抵抗。現在既然有您做主,我們愿意拼命作戰。”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打仗,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排好陣勢。
宋軍剛剛布置停當,金軍就已經開始渡江了。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進攻。幾百艘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軍向南岸駛來。不久,金軍便開始陸續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沖入敵陣。士兵們士氣高漲,奮勇沖殺。金軍進軍以來,從來沒有遭到過這樣頑強的抵抗,還沒有適應這樣的敵手,就很快敗下陣來。
完顏亮在采石渡江沒有成功,就帶著剩下的人馬到揚州去,準備從那里渡江。
宋軍在采石大勝之后,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了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非常欽佩。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采石失敗后,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鎮江那邊沒準備,情況很危急。我打算到那邊去看看。”
鎮江的守將是老將劉锜。那時候,劉锜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安慰了他一陣,就來到軍營,命令水軍在江邊訓練。在他的布置下,宋軍制造了一批車船,在江邊的金山周圍來回巡邏,快得像飛一樣。北岸的金軍看了十分吃驚,趕快報告完顏亮。完顏亮不僅不信,還把報告的人打了一頓板子。
金軍將士無法容忍完顏亮的殘酷統治,還沒等完顏亮發出渡江命令,當天夜里就涌進完顏亮的大營,殺死了他。完顏亮一死,金軍就撤退了。
————————————————————————————————
陸游絕唱:
在南宋文壇上,陸游的詩與辛棄疾的詞一樣,取得了最高成就。陸游詩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藝術成就,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光大,在同時代和后代詩人中都有極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出色的愛國詩人、詞人。他出身于一個有文化傳統的世宦之家,幼年時逢金軍南侵,他隨家人長期逃難,“兒時萬里避胡兵”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陸游為官后一直力主北伐。
宋孝宗剛即位之時,決心改變屈辱求和的政策,想做一番恢復中原的事業。于是,他任用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將張浚做樞密使。
張浚請朝廷發布詔書出兵北伐,號召中原人民奮起抗戰,配合宋軍收復失地。當時陸游在樞密院做編修官,張浚就派陸游起草這份詔書。
陸游熱情支持北伐,可是擔任統帥的張浚缺少指揮才能。宋軍出兵沒有多久,就在符離(今安惠宿縣北)被金軍打敗,全線潰退。
北伐失敗后,那些一貫主張求和的大臣又在宋孝宗面前說風涼話,并對張浚大肆攻擊,還說張浚用兵是陸游慫恿的。不久,張浚被排擠出朝廷,陸游也罷官回到山陰老家了。
宋孝宗面對金軍的威脅,抗金的決心動搖了。第二年,又跟金國訂立了屈辱的和約,從那以后,再也不得北伐的事了。
過了將近10年,負責川陜一帶軍事的將領王炎聽到陸游的名聲,請他到漢中做幕僚。漢中接近抗金的前線,陸游認為到那里去,也許有機會參加抗金戰斗,為收復失地貢獻一份力量,便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命。
不久,王炎被調走,陸游也被調到成都,在安撫使范成大部下當參議官。范成大與陸游是老朋友,雖說是上下級關系,卻并不講究官場禮節。陸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實現,心里非常郁悶,便常常喝酒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一般官場上的人看不慣他,說他不講禮法,思想頹廢。陸游聽了,就索性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放翁”。后來人們就稱他為陸放翁。
這樣一過又是二三十年,陸游長期過著閑居的生活,把他滿腔的熱情寄托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上。他一生辛勤創作,一共寫下9000多首詩。他的創作,在我國歷代詩人中是最豐富的。
收復故土也是陸游詩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主題,而且因為南宋政權從來就沒有實現這個目的,似乎也不準備實現這個目標,因此詩人一涉及這個問題就顯得分外的沉重和無奈。如他的《題海首座俠客像》:
趙魏胡塵千丈黃,遺民膏血飽豺狼。
功名不遣斯人了,無奈和戎白面郞。
作者一腔氣血無處灑,只得將復國壯志寄托在一個遙遠的“俠客”的圖像上,這種“有志不獲騁”的悲哀,肯定能引起有志之士的強烈共鳴。
針對南宋小王朝甘心偏安一隅,無意收復淪陷的國土,詩人憂憤難平,寫下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的沉痛悲愴,尤其撼人肺腑。而陸游詩集中廣為傳誦的另一首詩《書憤》則表現了作者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和壯志難酬的無限憤慨: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又如《夜泊水村》:
腰間箭羽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這兩首詩,都反映了陸游愛國詩歌中所特有的悲憤中見豪壯的藝術風格。世事的艱難,現實的灰暗,作者無力將自己的力量投入到神往已久的殺敵報國中去,而歲月不饒人,眼看自己心力交瘁,在日無多,而恢復的希望卻愈來愈遙遠。詩人憤懣不已,只得向敵人,也向腐朽的統治者發出痛苦的質問:“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現實中注定永遠也無法實現的愿望,并沒有讓陸游徹底消沉,他即使晚年憶閑居山陰的一個小村,在夢里他還是記掛著祖國的安危: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在陸游的詩中,像這樣寫夢言志的詩還有許多。如“壯心自知何時豁,夢繞梁州古戰場”(《秋思》)、“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樓上醉書》)等。陸游一生度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他的詩歌反映面廣,也是其他詩人難以相比的。除了直接表現愛國主題之外,他還寫了不少農村生活的詩,這些詩顯得要自然圓熟,饒有情趣。如《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全詩勾勒出一幅極富民俗風情的山村生活圖畫:民風古樸,人人好客,春社熱鬧非凡,人們衣冠如古。這一切讓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是啊,誰不希望能夠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可是“離亂人不如太平雞犬”,戰爭到來的時候,人們還會有這一切嗎?當然詩人寫詩這時不一定會想到這些,因為他已被眼前這熱烈古樸的生活場景所感染了。而詩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聯,已因為其富含人生哲理而成為廣泛流行的成語。在豪放激越之外,陸游也有部分詩寫得清麗流轉,極富情趣。如“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等,都寫得情趣盎然,清麗可人。
陸游的詩歌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接近于杜甫,后人也曾評他的詩為“詩史”。在表達感情上,他往往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陸游的詩風格多樣,既有雄渾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婉麗的一面。他善于鍛煉字句,尤其工于對偶。他曾師法江西詩派,卻反對過分雕琢和險怪,因而他的詩比較接近口語,“清空一氣,明白如話”,而又妥帖自然。另外,他有時也比較喜歡用典故來表情達意,這又為他的詩增添了些許書卷氣。從體裁來說,陸游各體兼精,而最擅七律、七古。如《山南行》、《隴頭水》、《關山月》、《秋聲》等。陸游的律詩頗見功力,但因為有時成章過于倉促,或有意境重復,或流于淺顯,這些缺點也就不足為缺點了。可以這樣說,在南宋詩壇上,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霸主。
陸游晚年才情不減,他75歲時游沈園,回想起早年與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雖然“夢斷香消四十年”,但仍悲從中來,遂作《沈園》二首,其中“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詩情畫意渾然一體,有感傷之美。
1210年,這位86歲的愛國詩人臥病在床。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寫下他的最后一首詩,也就是感人肺腑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