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那些愛情
- 蘇沫沫尋愛記
- 五妙妙
- 1105字
- 2011-12-16 10:12:44
“我和皓兒爸爸第一次見面是在田埂邊。那時候我個子還小,人還要強,拿著鋤頭把子都費勁,還是跟大伙兒一樣死命干。那天我正在埋頭鋤地,突然覺得手里的鋤頭變輕了。一抬頭,李皓爸把我的鋤頭給拎起來了。我到現在還記得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丫頭,身板子不行怎么搞生產?晚上罰你多吃塊紅薯!’”
那個年代的愛情,在蘇沫沫這一輩人看來,大多單調而質樸,感情的流露也往往和實際的物質幫襯有直接的關系。申阿姨說,從此之后,李皓爸爸總會主動在晚飯的時候找她,塞給她塊紅薯或者菜團子,在物質缺乏的年代里,用給寡淡的口糧里加入了愛情的調味劑。
蘇沫沫聽著聽著就入了神。那個年代的愛情和現在的愛情相比,究竟誰更純粹?在那個年代,雖然已經倡導因為愛情結合,但是感情更多時候要考慮的更多。家庭是一個人幾乎所有消費產品的來源,所以在婚齡少女的心理,某些有權勢有地位的人家的孩子,不能說沒有誘惑。
“當時的村支書的兒子,也對我有意,說是要是我跟他好,就給我找病退回城的指標。我確實是想回去,但是真心舍不得李皓爸。所以又咬牙堅持了兩年,才最終得到了回城的機會。李皓爸爸比我回城時間還要晚,那段時間我在城里,他在農村,有時候我承認,我確實有些絕望了。我會想:要是他回不來了怎么辦?要是他不想等了和別的姑娘好上了怎么辦?那時候沒有電話,只能靠寫信。但是一封信里面的那些個只言片語,怎么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每天啊,心就像是塊肉,被絕望和希望兩面煎,嘶啦嘶啦的疼。”
申阿姨的故事帶著那個年代愛情的特征,雖然和現在的年輕人很不同,但是蘇沫沫覺得還是能夠讀懂他們的感情。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煩惱吧。在申阿姨他們那會兒,因為戶口和工作的不自由,被迫分隔兩地的人們不在少數;而如今,年輕人已經擁有了在各個城市之間自由流動的權利,卻還是不得不分隔兩地。在一起,這三個字,無論何時都是伴隨著代價與放棄。
“沫沫,我不知道你覺得,和我們那時候相比,你和你的未婚夫的情況是更簡單還是更復雜?”申阿姨說完,問蘇沫沫。
“我覺得,可能更簡單了吧。畢竟我們現在可以自主的選擇工作,想去哪兒就去哪兒,這不是讓問題更好解決了么?”
“不對,我覺得是更復雜了。”申阿姨神秘的搖搖頭。“你想呀,我們那個時候,所有的人要么回城,要么在農村,看起來是一種剛性的約束。但是如果你們兩個人本身就是同一個地方的,一旦好上,幾乎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把你們分開。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們今天在一個城市,明天保不齊他就調到別的城市,你是去還是不去呢?去吧,放不下自己在這個城市的辛苦積淀;不去吧,總是擔心感情生變。我們那時候的問題在于,你可能根本得不到。你們現在的問題在于,你們得到了,也可能會守不住。你說我說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