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呼之欲出的心臟
- 愿愛回頭
- 百日夢女
- 1575字
- 2014-03-22 14:16:24
人教社選修教材《語言文字應用》系統、清楚地安排了一些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應用常識,前后安排合理,難度適中,并且選用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例子來引發他們的學習樂趣。在第二課第二節《語言表達的十八般武藝——修辭手法》一課中,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句和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了解了許多常見的修辭手法,并且通過一些練習使學生能夠判斷且綜合運用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通過實際教學,我們仍舊發現了教材中對這節課文內容及練習題的設置存在一些問題。
1、部分修辭手法超出高考大綱要求范圍。
高考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八種必要、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排比、對偶、設問、反問),但教材中列舉出的修辭手法過多過雜,有許多難度非常大,如摹繪、鑲嵌等,平時很難用到。并且教材僅僅是列出了“回環、頂真、粘連、鑲嵌”這些修辭格的名稱,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解釋和例句。如果教師沒有詳細的講解,學生掌握起來有很大困難。
2、對比喻和詞語的比喻義沒有進行區分。
所謂詞語的比喻義是指一個詞通過比喻的方式引申出來的意義。例如“這就是國際航空樞紐——赤角香港國際機場”,“樞紐”本來是指門上的轉軸和器物上提起或抓起的部分,后來用以比喻事物的重要關鍵或事物的相互聯系的中心環節,這就是“樞紐”的比喻義。例句中的“樞紐”比喻赤角香港國際機場是可以把香港與世界各地連接的地方,飛機通過機場可以飛往世界各地。
比喻義與修辭上的比喻法不同,因為一個詞一旦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其比喻義就不存在了。例如“BJ是中國的心臟”,離開了這句話,心臟就沒有了“中心”“首都”的意義,因為“心臟”這個詞本身并沒有轉化出“中心”“首都”的新意義。
而教材沒有列出詞語的比喻義和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區別,相反,還刻意地將兩者混為一談。如105頁在“比喻”這一修辭的解釋中,將比喻義放在其下進行說明,容易讓學生理解為詞語的比喻義也屬于比喻的修辭格。再如107頁教材在進行“比喻”和“借代”兩種修辭格的比較時,將詞語的比喻義拿來與詞語的借代用法相比較,“所以看起來差不多的‘喉舌、手足’是借喻用法,‘口齒、手腳’就是借代用法。歇后語中的語義雙關,比如‘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也多是通過比喻形成的,不是借代。”在這段文字中,雖然教材說明了“喉舌、手足”是詞語的“借喻用法”而沒有說是“借喻”這種修辭格,但是很容易讓學生認為,詞語的比喻義就等同于比喻這種修辭格。這種觀念與現行高考大綱中對常見修辭的用法相悖。我們應該嚴格區分比喻與詞語的比喻義。
3、“象征”是修辭手法嗎?
教材107頁給出了“借喻”與“象征”的區分,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象征”算是一種修辭手法嗎?通過查閱一些材料,我們得到了象征的定義:“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讀者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叫象征。”從這個定義中我們看到,“象征”更多是作為整首詩歌和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來使用的,很少把它用在一個單獨的句子當中。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教材中給出的例句確實是“象征”這種手法在單獨句子中的運用,但與運用于整篇文章的情況相比,確實是比較少見的。因此,我們認為,教材中如果想比較借喻與象征的區別,應該對這一點進行說明,即“象征”這種手法只用于表示有關人類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一般見于抒情性作品。它針對整篇文章或段落,是表現手法中描寫手法的一種;而比喻針對一個句子,它是表現手法中修辭手法的一種。
4、課后的練習題設置難度過大。
教材108頁第二題選取了文學作品中的8個句子,要求說出下面的句子運用哪些修辭手法。這些句子中有些難度過大,學生很難判斷出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也很難對自己的寫作有指導意義。并且有的句子缺乏實際語境,根本沒有辦法判斷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如:
總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銀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