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意”
- 俠武紀元之劍神一笑
- 蕭悠揚
- 2191字
- 2017-06-21 23:52:32
兩周來,蕭小俠白天大部分時間陪著舅舅,晚上回去則翻閱羅靜怡給他的那本教材。他不喜歡武者圈那樣的環境,卻對習武不再有那么大的排斥感,特別是知道了舅舅受到未知武者的傷害,以及父親可能有的難言之隱,讓蕭小俠覺得練些本領才能更好的保護家人。
而打定主意離開學院他,只有自學成才了。
蕭小俠真心覺得武者圈太復雜,哪怕許多蒼炎部的同齡人,都給他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還不如以前結交到的混混,畢竟那種說罵人就罵人,說動手便動手的單細胞都是直來直去,省了不少心思。
蕭小俠固然腹黑,卻不愿身處勾心斗角的環境,打心底也不懶得用陰暗手段對付別人,他比較安于現狀,從不肯吃苦練功就能看出來,其實,算計來,算計去,心神俱疲同樣是吃苦,總體而言蕭小俠是樂得清閑型的。
這說不定還是從小受到了什么正事都不干的舅舅的影響。
但是,旁人要讓他遭遇任何不公,大部分情況下他會不擇手段,不惜代價的百倍奉還,而學武,卻是能夠做到百倍奉還的硬實力!
在蕭小俠字典里,武和德絲毫不掛鉤的,這年月全然為了行俠而習武的人幾近絕種,俠武紀元初期,組織里那批滿腔熱血的初代武者只怕都讓時代拋棄了。
蕭小俠習武不謀權、不圖利,只為了活得更有底氣,比許多武者的心思還要單純呢。
再說羅靜怡給蕭小俠的那本教材,內容十分基礎,甚至,絕大多數武者家庭出身的孩子早已了解。無疑,對武者家庭來說,這些東西已經屬于家常談資的一部分了,小孩子聽多了便記住了。
而這教材原本就是針對非武者家庭出身的學員,例如蕭小俠這樣,家中從未出現過武者,沒有丁點家庭底蘊支撐,所知自然不比武二代,武三代……
正因如此,羅靜怡最初根本沒打算給蕭小俠的,誰叫她錯將蕭小俠認作來自超一線俠武世家的蕭家呢。
不過在會武比賽時,羅靜怡也看出蕭小俠自學了拳法,這可是大忌啊,準備辭職離開學院的她對桀驁不馴的學員自不好再多說什么,只有將基礎教材拿給他盡盡人事了。
看這本基礎教材前,蕭小俠曾簡單翻了翻,發現提及“兩形相沖”的篇章不但折了角,而關鍵段落還被人特意用筆著重標了出來。蕭小俠一下明白了羅靜怡的用意,對這位最初異常厭煩的老師又多了一分好感。
然而,私下學拳的蕭小俠,在“拳識”的引領下進境頗快,如今已然成了氣候,連他自己都始料未及。想再完全抹殺基本不可能了,這就意味著,蕭小俠再難擺脫“兩形相沖”的阻礙,而僅為類純體的他要完成“化形”簡直難上加難!
“氣”乃武者境界提升的根本。“聚氣成旋”,“成旋”即是“氣”壯大的表現;“凝旋化形”,凝的是氣旋,而所化之形,亦是由“氣”組成的;至于“鑄形融神”則為催動“氣”實質化,并賦予精神力的過程。
對于普遍認可的八個境界,連普通人也熟知一二,畢竟,這是一個以“武”命名的紀元,“武”作為當前社會的最大推動力,其實是當之無愧的,并非恃武凌人的結果。
但,蕭小俠還有一直不太清楚的,那就是與“氣”相生相成的“意”。
很慶幸,羅靜怡被逐漸磨掉卻仍有剩余的責任心幫了蕭小俠大忙,換做其他班主任就真難說了。
拳道無疆之所以最先成“形”,正是因為有形意拳等內家拳理論的參照。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按照當代話來解釋,“無意”中的“意”是人的主動意識,而“真意”則是同“氣”休戚相關的“意”。
“氣”、“意”的結合,構成了暗藏于人體之內的另一套維生系統,正是武者力量的源泉。
武道與工業相悖,進化與退化相等,是人類步入俠武紀元后的重大發現!
環境污染,雜質侵襲,人類經脈日益受阻而不自知,在精神上,科技的進步恰巧造成“意”的逐步剝離,當電子產品,移動設備時刻不離人手時,再讓一個人靜下心來,拋開主動意識,進行冥想之類的事基本不可能了。
為什么和尚道士有著先天的練武優勢?
他們的日常中有很多時間會拋開主動意識,從而讓“意”獲得滋長空間;倘若主動意識時刻存在,“意”便難以激活,如人的經脈一般,因久而不用,自行收縮閉合直至消逝。
隨著人類表面上的持續進步,“氣”、“意”日趨衰退,伴著遺傳,體內秘藏終至蒙塵。
不要說再難動用另一套維生系統中無限趨近世界本源的力量了,公元紀元末期,就連中國傳承已久的武術也受到了質疑。
進入“意”掌控的狀態,才是內家拳戰斗的神髓,當然,此“意”與先天賦予眾生的“意”,雖為同源,卻不在同一層次,但即便這樣,末武時代后,俠武紀元前,得以領悟不斷弱化“意”的習武之人,幾乎都成了特定時期內大師級的存在。
“拳打人亡兩不知”。中國武術既見生死,也需在生死中磨礪,固然有些武術家觸摸到“意”,卻因環境的缺失難以隨心所欲的的進入“意”狀態,也就是說,這樣的武術家具有超凡的戰力,但這份戰力在更多的時候是發揮不出來的,而當他們一旦發揮出來的時候,戰斗行為又無法主動掌控了。
如此一來,上擂臺不僅成了賭運氣,賭小概率,而就算賭贏進入“意”掌控的戰斗狀態,在條條框框的比賽中各種犯規不算,即便是無限制的,致敵死亡依然難脫干系,更上不得大臺面。
中國武術被質疑的悲劇,如同“氣”與“意”蒙塵的悲劇一般,然而,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物極必反,當人類科技終于發展到洞悉此間玄妙的那一刻,秘藏又重新回歸到少數人的身上。
蕭小俠花了十余個晚上細致讀完的教材,其中近半是在講歷史,畢竟,武道七形和八個境界雖在大中華區雖占統治地位,但是,許多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卻拒不承認已被實踐證明的武學體系,諸如歐美各國;亦或偷換概念,明明借助了這套體系,卻加以包裝掩飾,反說中國武學抄襲了他們的,最典型的就是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