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凡人看來,我們所生存的空間,狹小而滿是煙塵;我們所懶以生存的世界骯臟而齷齪不堪……
但在哲人的眼里,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春花爛漫、夏河悠悠、秋實(shí)累累、冬雪和瑞飄九州……
能在無語的世界,聽出芬芳,是一種境界。
每每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總有一種融入星空的感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該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dāng)時(shí),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
身遭不測,緣何有如此的情懷,身處異鄉(xiāng),緣何有如此的閑情雅致!
是啊!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只是“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罷了!
試問,如果我們身處逆境,眼中看到的是否也會有如此的清逸淡雅、月盈中庭?如果我們漂泊他鄉(xiāng),心中守候的是否也會有如此的寧靜舒適,積水空明……
這種境界是需要修養(yǎng)的,請讓我們除卻心中的雜念,拂去眼前的塵沙,留一份寧靜,守一份清靈,讓我們的心靈世界慢慢地蒸騰,慢慢地寧靜,在澄凈的無語世界里掬一捧茗茶,慢慢地品嘗,慢慢地品賞,品嘗出如花如松的清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