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是我來到深圳流浪過完的第十個年頭了。流浪記寫到了第九十三篇共三十萬字,想著十年一百篇的愿望就此落空了。十年的時光恍如昨日,就像一張張的相片在眼前不停的閃現;就像流浪記的目錄那樣詮釋著這十年的深飄。一直慶幸著自己能保持著不停奔跑的狀態,慶幸著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一直往前奔跑。雖然偶爾會因為跑錯了路而陷入彷徨,但慶幸的是我還年輕,回頭再重來都還不算晚,就怕自己安于現狀而停滯不前。
7月是一個適合學習的月份,之前的幾次學習好像都是從這個月開始的。機械設計是我在做結構設計混到瓶頸的時候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三年前,當學完工業手繪課和自學了keyshot與photoshop而沒有順利轉行后就想著要轉機械設計了。每當存了兩年的工資就會去學校豪賭一把的學習機會是我一直在堅持的事情,雖然并沒有每次賭贏但前四次有兩次的成功對我來說已經很幸運了。此次機械設計的學習機會是這五次學習計劃中拖得最久的一次了,機械設計的學校就像當初找moldflow模流分析學校時那樣難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逐漸增長因此而變得猶豫不決?網上有看到幾個學校在教機械設計,然而瀏覽一番之后都不能如意。比如廣告做得比較火的廣州有道學院,深圳分校在龍崗就顯得有點遠了。之前學工業手繪的學校在網上也有教機械設計的課程介紹,但以我之前的了解并不能滿足我對學習成果的期望。
每當空閑的時候就會在網上搜一搜教機械設計的學校,想著有合適的地方就去看看。去年的7月末,終于在網上搜到了在家附近的沙井有個叫鋼城培訓的學校教機械設計。以為終于在附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學校,想著辭工到期就可以去讀書了。于是滿心歡喜的跑過去看看,可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學校在98工業區對面,看著場地倒是挺大但因為并沒有多少人而顯得特別冷清。前臺就一個老師在幫她女兒輔導作業,見我來也并沒有顯得熱情。其他的教室都是空的,只有一個教室里有人在學習。每次找學校總要先看看課程表,我覺得從課程表中就能看出可以學到哪些東西?這些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這里的課程表很簡單,里面提到的教學并不如我意。就想進去跟老師當面談談,想問問他們都教些什么東西?或者聽他們上一節課。可前臺的那個老師說,機械設計還沒有開課。我坐了一會兒,想叫她帶我去見見課程老師。可她只顧教訓她女兒寫作業,訓她女兒做的作業不是這里錯的就是那里錯的。見她并沒有要理我的意思,就放棄了在這里讀書的想法。留了個微信,叫她有上機械設計課時就叫我來聽下課。后來慢慢的從網上和她微信的信息中了解到:他們那里主要是教UG編程,并沒有見到有機械設計的課程。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收到聽課的邀請,倒是常收到她發來其他如UG編程、UG模具設計、文員類課程在節假日做活動報名優惠的邀請信息。朋友圈中也常曬一些學員如何艱苦學習順利找到工作和關于她女兒如何聰明孝順的擺拍。
今年出來找工作時遇到一些與先前不一樣的現象,一個是做藍牙音頻的公司比往年招人的要多很多;第二個就是平凡的接到做治具夾具等半自動化面試的邀請很多。不是很明白今年為何會有這么多招藍牙音頻類結構工程師的公司?或許是因為TWS耳機的突然興起吧?TWS以無線式雙耳受到消費者的親耐,又因為結構簡單,制造和加工成本低廉而易于仿冒。比起頭戴式耳機復雜的結構和模具復制以及組裝加工的高成本,TWS耳機占盡了各種優勢。現在很多TWS的外殼和電子模塊都已經做成了公模,讓以前做外貿的、做項目的、做模具的圈外人爭先恐后的闖了進來。組成公司后擔心公模沒有自己的特色而被淘汰,所以才到處網羅這方面的人才。對于越來越多自動化類公司招人的現象,在這之前是并沒有看到的。做產品結構的時候就常常會自己畫幾套半自動化的夾具治具,然后發到外面的加工店制作后給到產線方便產品的組裝。這些加工店都是些街邊的小店,做的治具也都是復制個兩三套而已。這次接到的面試邀請都是已經成規模租廠房擴大規模的公司了,因為好奇還去了附近的一家瞧一瞧。那是一家專門給大型音響組裝做工裝夾具的公司,還做一些切水口一類的小治具。然而因為覺得做的東西太簡單和上班時間太長而拒絕了,工資倒是開得還可以。那些都是我做結構時附帶畫的圖,既沒激情又沒挑戰。可這一行的興起再加上奧林巴斯、華為和近期愛普生的退出預示著留在深圳的制造業活得越來越艱難。控制人工成本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共同的難題,然而全自動化機器太貴也可能會因為換了另一個新產品就用不上了,所以這種半自動化的夾具便異軍突起。上家做藍牙音響的公司就是這樣的問題,前期因為有一兩個產品賣得特別的好,一開始的時候產線的產量不足又不容易招到普工,他們就想到了用自動化的工具生產組裝。于是購買了很多諸如自動打螺絲機、自動點膠機、自動焊錫機。可是這些自動化設備成本都很高昂,如果工單量少就不適合用到這些設備。因為這些設備在用之前要先做固定的夾具,再通過長時間的調試才能穩定生產。工單量少的話,設備都還沒有調試好就已經搞完了。所以這些幾十萬的設備就因為之前火爆的幾款產品突然冷淡而被遺棄到角落。現在花兩三千塊錢請個普工還未必能請得到,也不一定都是所需的熟手。可這點錢卻能做幾套簡單的工裝夾具,不僅能最大化的保證裝配精度還能省掉幾個或是好幾個人工成本。既能省錢又能辦好事,何樂而不為?
我想,隨著時代的進步自動化設備會慢慢的取代這種半自動化。又因為常常看到機械工程師的年齡限制由結構工程師的35歲提升到了40歲而愈發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愿望。現在所處的位置就像當初做模具工程師時的那樣,找到了產品結構千篇一律的規律。就算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只要讓我摸一摸就知道是怎么設計的了?還能將它的一些缺陷做點改善。按理說,我本應該做到管理的。大多數做技術的人遇到瓶頸的時候也都轉向了管理,然而我就是個奇葩。不知道為什么從做工程師以來就一直對這個崗位不感興趣,一如既往的喜歡技術;喜歡新鮮的事物和沒有做過的東西。當在技術上再也沒有突破的時候,我便轉向另一個新鮮的事物再重新出發,我很喜歡這種一路上接受挑戰和質疑然后慢慢成長的過程。不然,一直在一條路上走下去就會總看不起別人做的東西,總覺得別人畫的圖做的產品都是亂七八糟的。長此以往就會被自己的狂妄自大蒙蔽了雙眼,看不見前方的道路。每天的生活也會是前一天的復制到今天的粘貼,日子過得沒心沒肺得過且過。溫水煮青蛙的生活,這并不是我現在所期望的。即使沒有了二十幾歲時的年輕本錢,走錯了的路還能再返回來重新開始。但我應該繼續保持這樣的心態,繼續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試錯中慢慢的成長。再說不去接受下打擊都不知道自己現在自大到了什么地步?
依然堅持著沒事的時候就在網上搜一搜機械設計培訓學校的習慣,終于在6月的時候搜到了一家位于東莞長安的培訓學校。雖然學校有點遠,但能搜到這類學校已經很不容易了。等到休息的時候便坐地鐵到松崗碧頭轉公交去了學校。學校很小只有十幾臺電腦但是學員卻很多,說是依靠智通人才辦學的噱頭。去的時候剛好都在上課,于是坐在后面跟著聽了一個小時的課,聽完課就覺得這是我該來的地方。與其他學校或者網絡上的教學視頻只講軟件操作不同的是這里主要講設計原理和標準件選型。這正是我一直想要的知識,是我所期待的東西。機械設計行業大多是用solidworks軟件畫圖,與模具設計用UG軟件一樣也都有人用PROE軟件畫相應的圖。但是我認為行業的趨勢是隨大流,所以我早已做好了放棄好不容易才用得得心應手的PROE改用從未接觸過的solidworks。上完課后與老師聊了一會兒,覺得這里是能夠滿足我學習要求的地方。只是突然遇到了搜尋三年后滿意的結果,一下子不知道是該全日制的上課還是像先前的幾次學習那樣半工半讀?
由于對現在的工作環境不滿意,整天都郁郁寡歡。想到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和遲到了兩年的計劃,便改變了年前所有的計劃堅決的辭了工,還推掉了先前短暫工作了一個多月的公司老板叫我回去組建研發部的邀請。我想,我不能因為年齡的逐漸增長而變得猶猶豫豫一拖再拖了。我應該像二十幾歲時的自己那樣,想到了的事情就立刻去做。一旦轉型成功了就又多了一門傍身技,即使不成功也還有很多舊業讓我重操。十年來,一路從沖壓工、模具學徒、模具補師混到辦公室的3D工程師、UG模具工程師、moldflow模流分析工程師、項目跟模工程師、proe結構工程師、工業手繪工程師。除了模流分析工程師和工業手繪工程師學了之后沒有真正坐到這個位置,其他的工程師位置都是有著真金足銀的實際經驗,每一個位置只要一直堅持下來到現在都已月薪過萬。難得有我這樣把整個大范圍的工程師混了個遍的吧?現在就差solidworks機械工程師這個愿望了。我想,任何困難在努力面前都將變得不堪一擊。想做和做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道路。
6月底辭工到期,7月1日短暫的休整了一天便趕去學校報名上課了。問老師要課程表,我想要知道自己的學習計劃。老師說,課程表在他腦子里。這里是按照每個人掌握程度上課的,覺得你掌握得可以了就教點難的給你搞。要是還沒有掌握基礎就多教些簡單的知識,讓你反復的練習基本功。我覺得沒有課程表這個事情有點操蛋了,都不知道自己學到哪里了?總感覺又進了一個有點坑的地方。報完名就馬上跟著一起上課,開始了深圳東莞兩地跑的生活。同學們都是東莞的,只有一個同學在深圳的西鄉。與之前的幾次學習不一樣的是,同學們的年紀都很大。以前的同學大多是相差一兩歲,而現在的同學都是三十幾歲,一半的人接近四十歲。難道搞機械的都是這么大的年紀了嗎?偶爾來個二十幾歲的小伙都覺得好年輕啊!同學們之前大多從事機加工或是裝配鉗工,來這里鍍金想混到辦公室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有深圳的那個同學和我一樣之前是做結構工程師,他38歲。他說,他之前是因為朋友開廠的誘惑結果又不開了,到現在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到這里讀書來了。這里就我一個人顯得有些瞎搞,混到那么高的位置又從頭再來。有個同學,他的小孩都已經讀高中了,他都還來學校學機械設計。他先前已經學完了PLC編程再來繼續學機械設計的;坐在角落的同學40歲了有些眼花,畫圖時都是貼著屏幕看圖。有時候不去再努力一下都還不知道有那么多的人還在負重前行。看到他們就感覺年輕真好,即使覺得自己選錯了行業還可以立馬回頭再來,而他們錯了可能就真的錯了。
連續在學校學習已經有半個月了,感覺老師對軟件并不是很熟悉。他只教你他會的那一種畫圖方式,而軟件是給了很多種方式來畫同一個特征的。還好我有之前其他3D軟件的繪圖基礎,軟件之間很多功能也都是想通的。我知道用哪種方式畫圖最簡便迅速,而不知道在solidworks里面的這個功能在哪里?一開始常問老師,他要么不知道要么就說沒有。后來我便放慢了跟著上課畫圖的進度,慢慢的摸索軟件的功能。UG、PROE、solidworks、CATIA這四大3D繪圖軟件被我玩了三種,也是很強大的了。但是他這種對于沒有接觸過軟件想要速成的學員可能是有利的,因為只要記住他這種用法肯定能搞得出來。而知道得越多卻還沒有形成快速的條件反射時就要浪費些時間了。對于眾多諸如馬達計算公式、齒輪齒條和同步帶等傳動計算公式常常弄得我頭昏腦脹。一個能將六六算成三十二的人見到這一大堆運算公式就直接發懵了。視乎每種工程師都要記很多運算公式,然而之前做模具和結構工程師時的公式都已經被我慢慢轉化到畫圖里了。設計參數哪還用得到再去用腦袋計算?直接再軟件畫一下就知道需要的數據了。比如斜頂和行位脫模行程的三角函數計算公式也是一大堆,誰還去記啊?直接在軟件里面畫出來就自然知道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我才能將這一堆的公式理解然后自我轉化?每一次學習新東西都是這樣,一開始覺得自己很懂然而越學卻越不明白,經過漫長的消化吸收后才會慢慢的想明白一點兒。
今天來了一個看著年紀至少六十以上的老者跟著一起聽課,他說他想在這里學習。老師說他年紀太大了,學不會這玩意兒。他說,他做過兩三年的PROE繪圖。說是之前在廣州有道學院的東莞分校學機械設計但根本沒有學會,那里就只教軟件如何操作,學出來卻不能做事情。老師說,有好幾屆的學員都有在那里學過之后覺得不行又來這里學習的。那個角落四十歲的同學就是從那里出來的,難怪先前聽他提到過有道。還好我當初因為太遠而沒有選擇去那里,不然既浪費了錢又浪費了時間。看著他們都這么大的年紀了還在想辦法通過學習改變自己,更何況別人還沒有我先前那么多做工程師的經驗。不禁想到我在他們這么大年紀的時候還有沒有這樣的毅力和決心去做這樣的事情?我無法預知到接下來的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后的樣子,但至少我現在正在路上。計劃沒完,流浪不止。
于2019年7月19日整理于2024年06月04日
想要做的事情就立馬去做,不留遺憾。不然就不要老是去想,猶猶豫豫就是浪費時間。它不會改變任何事,只能攪亂你的腦袋偷走你的快樂。
感謝你看到了這里!我就是黃小利,一個被工程師事業耽誤了的作家。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吸粉,分享我根據打工經歷記錄的自傳小說,歡迎各位關注:流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