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數學從來就沒有及格過的自己,用這樣的標題顯得是多么的牽強。然而我要記錄的這個操作方式卻也只能這樣命名了,在工作中對于問題的追根溯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做模具學徒的時候,就經常看到那些師傅拿著一堆試完模的產品蹲在模具旁研究。我問他們一個個都蹲在那里干嘛?他們說:“產品的裝配達不到客戶要求。”不是產品跑披風就是有些地方沒有啤滿,或者扣位扣不緊或是扣不進去等等問題。那既然知道問題了就馬上改啊,何必蹲在模具旁反反復復的觀察呢?隨著后來對模具越來越了解,才知道模具是不可以輕易去改動的。首先是從改模的工藝上來說就很復雜,要經過多種工序才能實現那么一丁點兒的更改。在更多的時候甚至沒得改,或者改得不對直接改報廢了整套模具。所以對于模具的更改都是小心翼翼的,要反復的查找問題的根源。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就改模,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是將模具改報廢。比如對于產品披鋒的處理,首先要找出導致產品出現披風的真正原因?要找盡量多的試模樣品,一個個的查看。然后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查看樣品所獲得的信息將原因一條條的列出來。先從注塑的原因上找,因為若最后判定是注塑的原因導致的就不用去改動模具,調注塑參數甚至換一臺注塑機試就沒問題了。不用動模具是最好不過的了,模具一但改動就會使其壽命直線下降。如果看到產品上有些地方披風而另一些地方縮水,尤其是遠離進膠點的地方縮水甚至缺膠而在進膠點位置有披鋒。那就先看產品的肉厚是否合理?然后先從調整注塑參數入手。是否需要多分幾段注塑?每段注塑壓力和時間是否設置合理?如果都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那就再看流道和進膠口的大小是否設置的合適?模具Fit模時的差穿碰穿位是否有沒到位的情況?先從做改動最小的地方入手,最后再對產品的肉厚進行加減膠。每一次的更改都要仔細核對之前所列出來的問題點,再看看自己所懷疑的這些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否改到了與之對應的點上?這樣便可以逐一排除掉那些影響甚微的問題點,從而找到主要的問題點及原因。有些厲害的師傅,一兩次就可以把問題直接解決,有些人要改很多次。這就要看個人的能力和對以前這類問題處理方式的積累了,甚至有些人純粹是在瞎搞。
想擁有這樣的能力,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思路。其次就是利用先前自己所獲得地經驗的積累來提出問題出現的所有可能性。然后將例出來的這些可能性按一定的規律列成表格,比如自己懷疑的可能性程度大小等,然后再對表格里面的項目一一的去驗證,最終得出問題的主要原因。為什么要找主要原因?在產品上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不是單一性的,是由一種兩種甚至更多的問題共同造成的。猶如九環鎖環環相扣似的,有時候將其中主要的一項解決了,其他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而有的時候越解麻煩還越多,甚至直接廢掉了。所以經常在無法找到主要問題的時候先找一個自己最懷疑的點,試探性地做點小的更改以不至于改錯了無法挽回。就像狙擊手先打一發測驗彈一樣,先測一測大的方向對不對?有效果了再做更細致和大膽的改動。
這種用列表統計問題點和原因的方法用起來總覺得很麻煩,因為要經過大量的實物驗證,樣品越多才會越準確。這勢必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可從自己實際操作上來說其實未必。比起毫無頭緒地盲目做出更改決定,這種方式在整體上來說是縮短了時間的。如果不用這種方式,一看到問題就馬上做決定給出改動方案。看似很快地給出了問題解決方式,但改錯了呢?或者本不必要做大的更改,只是稍微做點小調整就能解決問題呢?并且使用足夠多的樣品來做統計,只是在爭議比較大的情況下使用。而自己有經驗并且很快速的能找到問題點,那統計的項目和樣品數量就可盡量的簡化。剛開始自己對于如何使用統計的方式找問題和解決方法都還只是零零碎碎的雛形,隨著操作經驗的成熟才慢慢的形成了一整套流程化的統計方式。
最近有幾次用大規模的樣品來統計過產品問題的應用。對于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產品,如何找出所提問題的形成原因以及解決辦法?首先,要知道自己主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比如產線說某款產品的按鍵手感不良導致品質無法過關,叫你找下原因并解決問題。產品不是自己設計的,之前也從未接觸過這個產品。最開始要做的就是收集問題點,然后詢問問題的提出人。問什么呢?之前有沒有出現過類似問題?什么時候開始的?他們目前是用什么方式解決的問題?解決的效果如何?等等。便可得出很多答案:問題一直存在,都是給修理員維修好的。問題的原因可能是按鍵低了,所以將一部分的機子在按鍵上墊了層紙就好了,但還是有一些怎么都修不好。得到這些信息就可以列表格了:造成按鍵不良的問題是按鍵低了,解決辦法是通過在按鍵上墊紙。然后開始拆收集來的問題機,按照已有的解決方式修機。在修的過程中就發現,按鍵不良又分出了兩種問題即按鍵按不到位和按鍵按不動。然后又分別找出造成這兩種問題的原因?按不到位的情況,有些通過墊紙確實可以解決但并不全是。又發現了其他的原因如PCB板上的按鍵已經疲勞、按鍵貼片不準、按鍵克力數不夠、按鍵損害等。按鍵按不動也有PCB板上的按鍵疲勞、硅膠按鍵噴油太厚卡鍵,硅膠按鍵披鋒卡鍵、PCB板與骨位干涉、焊點過高頂死按鍵、硅膠按鍵與PCB板上的元器件干涉,甚至有些墊的紙面積太大而導致按不動的情況。將這些問題都一一的列到統計表格里,表格的項目由一項兩項增加到數十項。然后一邊修一邊觀察和統計并分類,怎么統計和分類呢?拿到一條問題機,先看按鍵是按不到還是按不動?然后在相應的項目下記錄數量,更仔細的甚至可以編號。然后針對這個問題是用哪種方式修復的?再記到相應的解決方式下。隨著搜集的信息在表上列得越多觀察得就要越仔細,然后分類。對于那些無法修復的可以直接拆解了退回,不用再浪費時間在這上面。這樣就可以統計出這兩種按鍵不良問題的數量,用哪種方式修復的數量等。如此便可依據統計出來的數據給出解決方案,直接在根源解決。按照自己的經驗,有的時候只需解決其中的一兩項,有時候可以多頭并進。得知這款產品的外殼和PCB板都是公模不能做任何優化和更改,無法按照自己的方案去解決根源問題。那這樣一份統計表格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它可以作為修理部門的修理指導而不用再盲目的維修了。不會像之前那樣拿到壞機啥也不看就直接拆機,然后想也不想是什么原因就往里面墊紙。這份統計表格可以解決更多通過墊紙而無法修理的機器。有些公司喜歡用數據說話,那這份表格就是有力的數據。時常可以通過修理統計這份表格時衍射出其他隱藏的問題,還可盡早預防重大問題的發生。不過自己的思維可不能發散出去了就收不回來,那會導致找不到主要問題從而浪費了更多的時間。
對于自己所設計的結構或者已經接觸了很久的產品出現了問題需要大規模取樣統計原因時,首先要對自己的設計和產品的了解有信心否則會因為外因影響了自己的判斷。依然是因為另一款產品的按鍵不良的原因需要驗證,而這款產品自己已經接觸了很久。只是對產品做了微調重新開了套復制模,第一次做貨就出現了大批量的不良。依據對產品的了解和經驗,結合統計結果判定結構沒有問題,問題是PCB板上的按鍵克力數不夠。詢問供應商可他們一直說,他們沒有做過任何的更改,輕觸按鍵也是同一家的。甚至連自己公司的人都認為我的判斷是不是有問題?是否復制模的模具沒有開好?供應商的人問我沒有克力數的測試儀器,怎么測出來克力數不夠的?我也只能告訴他根據拆機維修后的經驗得出來的。他問按鍵的克力數要達到多少?我說400克力。他卻嘲笑我道:“你知道400有多大力了嗎?一百兩百都已經很大了。”我只是笑笑,默不作聲。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判斷,打嘴皮仗是沒有用的,和同事們一起要求供應商手工換成以前貼片剩下的一點輕觸按鍵。再裝機測試后幾乎沒有了按鍵不良的問題,此時供應商也說這次是換了另一家貼片商但輕觸按鍵是同一家的。這其中依然無法確定是什么問題導致的?所以供應商還是不愿意承認是他們的問題?一直強調是我們結構的問題,叫我們去改模具,甚至提出他們出改模費。可這種頭疼醫腳的事情怎么能做呢?雖然有些壞機通過墊紙可以解決,反應出模具上在按鍵位置要加膠。可還有一些按鍵手感好的呢?又剪掉嗎?剪多少又怎么控制呢?剪少了又墊紙嗎?墊的紙掉了呢?等等后續一大堆無法確定的問題都將出現。所以將按鍵的克力數換成合格的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后來PCB板廠調查出來是因為PCB板過爐時溫度過高導致輕觸開關內部的彈片損壞,彈力下降從而使得按鍵克力數不足。
還有一些壞機在修理時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但按原樣裝回去又沒有問題了。這就要靠自己平時積累的經驗來做出正確的判斷了。大部分機器在拆開后都會有些損壞,從而將問題的原因指向并非主要的問題上。根據自己經驗的積累提出更多導致問題原因發生可能性的猜想,然后一一驗證追根溯源。在這其中一但發現并非主要問題就不必再延展下去了。再在統計表格中提取出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給出臨時解決辦法和最終的更改方案。更改的方案中最麻煩的是改模具了,既費時又費錢還擔心改報廢了。所以如果能通過更改其他的地方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動模具。產品的更改方案比單單只是模具的改動涉及的點更多,有些模具供應商為了減少改動的范圍或者省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更改。結果每次都不按要求改或者瞎改亂改而達不到要求,每次改回來的樣品都讓你懷疑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確?像這樣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于2018年09月09日整理于2024年04月28日
好的經驗是慢慢積累出來的,一個好的工具能讓工作事半功倍。一直都在不停的積累各種經驗,在獲得更好的經驗后替換掉老舊的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感謝你看到了這里!我就是黃小利,一個被工程師事業耽誤了的作家。我來這里就是為了吸粉,分享我根據打工經歷記錄的自傳小說,歡迎各位關注:流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