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生活新負擔出現后的挑戰
- 80后婚姻在困頓中前行
- 拂曉玫瑰
- 2585字
- 2016-03-29 23:14:42
我和海心再見面的時候,我跟她提到“也許你倆矛盾的最大影響,可能是你的父母和你們生活在一起,他找不到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你們也沒有獨立的生活。”她開始淚眼婆娑,提到“可是我不會帶孩子呀,我帶不了孩子!”是啊,不會帶孩子!這才是我們生活中的最大癥結。不會帶孩子,就得需要父母的幫忙,在同父母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小夫妻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生活,雙方喪失了家庭結構的重新構建。兩個人在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對雙方都是考驗。生活中的各種改變,隨時出現的各種情況,雙方都要學著適應,以構建新的秩序和習慣。但是同父母生活后,受家長思想的影響,雙方逐漸喪失了成長與責任。女人尚且做不到會生活,更何況天生對生活不敏感的男人!家庭生活如何繼續?未來在哪里?無數的小夫妻都在面臨同樣的糾結,好一些的將就著生活,最糟糕的就是急著跳出婚姻。可是跳出婚姻真的能改變什么嗎?不過是自己不會生活的本性得以繼續,以及各種無奈和懊惱。
生完孩子的第一年是最難熬的一年,也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一年。我與老公是經過愛情長跑后在一起的,仍未能逃脫。在懷孕的時候,我就在想等生完孩子后我就解放了,把孩子交給父母,我照常工作,瀟灑生活,一切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可是等孩子降生,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隨性的我才明白,孩子是自己的,養育與成長靠的只有我和老公兩個人,其他人能做得緊緊的幫忙,我應該心存感恩,不能幫忙的我也絲毫沒有怨言。真正意義的責任和義務是小夫妻承擔,不能推卸給他人,就是靠著這種信念,我在產后身體極度虛弱、心理極度抑郁、夜晚嚴重失眠的情況下,一直堅持到現在。生活不易,但你不堅強,沒人替你堅強;你學不會生活,只能被生活遺棄。回想我們的當初,老公曾經在半夜突然起身跟我說“好煩躁,很想從樓上跳下去。”那個時候我和老公都有了抑郁癥,面對小生命以及未來的生活無助、彷徨、害怕。經歷了各種爭吵甚至于幾近決裂,冷靜下來,審視生活,才慢慢學會立家、立業……但即使這樣,我們之間的矛盾依然無法抉擇。他的老家同樣在農村,公婆希望將孩子帶回農村撫養,而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來的我們深知城鄉的差別,斷然是不同意將女兒帶走,可自此老公便背上了“不孝”的負擔。婆婆時常打電話來哭哭啼啼說“鄰里提起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別人養兒子可以享受天倫之樂,自己養兒子卻跟別人走了。”曾經他設想讓公婆與我們一起住,但公婆提出要求,要允許他們可以隨便吃肉,而且要求我女兒和老公都要和他們一起吃。第一次聽到從老公嘴里提出這個要求我很詫異,我是回族,他是漢族,這么多年,他一直很尊重我的習俗,若不頂著絕大的壓力,恐也不會跟我提起來。信仰和習俗是我尊重和敬畏的,但是這段感情也是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后才經營下來的,但是沖突就擺在眼前,如果因為這個原因,女兒就要成為單親家庭,是如何可憐?其實我也明白,他們的要求無非是證明我是嫁到他們家的,萬事夫為大,自然要依他家的傳統。我曾經憤恨的跟老公說過:我是嫁給了你,不是嫁給了你們那個地方。更是發出了“你媽至少還有你爸,可沒了你,我還有誰”的悲鳴。各種歇斯底里后,他也最終明白,公婆想幫忙無非是想在老家農村帶孩子。我們的各種爭吵、各種討論,甚至上升到“社會終究是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在西方社會也不例外”的高度……養育女兒的這兩年,我異常敏感,他對我的稍不留意的言語,就會讓我認為是他的不屑與輕視。無論怎么樣的爭吵與抗爭,到最后回歸到現實,一切都需要我們兩個共同面對,除此以外,誰也替不了自己的生活。面對家庭矛盾,我的一個遠方親戚選擇了遠走高飛,兩個人去到香港發展,但即便如何,她公婆偶爾過去,有一次居然偷偷的想要把孫子帶回老家,是這對小夫妻追到機場才挽回,面對糾紛和矛盾,回國內的幾率也許會更小。
在沒有孩子之前,夫妻雙方上班,各自有各自的位置與價值取向,偶有矛盾,大家都是站在一個彼此平等的基礎上耍耍性子,鬧鬧脾氣,哭鬧之后,仍然是兩個人甜蜜的生活。隨著孩子的出生,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逐漸疏遠,雙方都由對對方的關注,轉移到新生命上。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葉蘭辭職,做了全職媽媽,靠老公白洋一人工作養家。由于公婆和父母都在工作,無法到身邊幫忙,而葉蘭一人全無養育孩子的經驗,無奈帶著兒子回到父母的AH老家,一住就是2年,到孩子2歲半的時候,才帶去廣州和白洋團聚。一家三口度過了養育孩子的最無助的時候,幸福生活應該從此開始,但這僅僅是所有矛盾爆發的開始。在葉蘭帶著孩子回老家的這段時間,白洋一個人工作生活,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壓力重重,為了舒緩壓力,他愛上了釣魚,一去就是一整天,這個愛好,并沒有因為葉蘭的到來而改變,習慣了有多人幫忙照顧孩子的葉蘭,此時不得不一人承擔了照顧孩子的重擔。無助、失望、痛心,所有的憂郁和不快,最終將所有的歸因全都指向了她的老公白洋。他們開始了爭吵,開始了爭執。“孩子又不是我一個人的,怎么你一天出去釣魚,我就得在家一個人照顧他。”“我只不過是出去了一下,再說了孩子這么大了,有你帶他就好了,我好不容易有個周末,出去釣釣魚,有什么錯了?”“我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放棄了所有愛好,將近3年了,一天自由也沒有,你平時上班,連周末這兩天你都不能帶帶他嗎?”“我這幾年容易嗎?一個人上班,工作壓力又大,不多掙錢怎么照顧你們娘倆?你在娘家的那段日子,我不管怎么累,都要飛過去看你們,不都是為了這個家嗎?”……各有各的委屈,各有各的理由。鬧的最厲害的時候,葉蘭給我電話,說道“我要回到昆明,帶著孩子和朋友重新開始生活,不想再這樣繼續了,他對我和孩子一點兒感情也沒有。”我萬般勸阻,但是看似是已經無法更改的事實了,我也在嘆息他們從校園開始走出的愛情,卻因為孩子的出生,走向了終點。慶幸的是,葉蘭和白洋沒有急著走出圍城,雙方不斷努力,尋求解決途徑,終于在公婆的到來,葉蘭出去重新從職場起步,兩個人終于結束了這種爭執和矛盾。看到葉蘭空間里不斷對公婆的感恩,看著她陪兒子一起上學、游戲的甜蜜瞬間,內心釋然,這個女人終于抓住了自己的幸福,找尋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分開生活,讓夫妻雙方少了對彼此辛酸的理解,都在生活的壓力和困難面前,想了更多自己的委屈;再次團聚后,通過分歧爭吵磨合,以及新生活的重建,都發現了彼此的用心和努力,所以又有了包容和理解。一起生活,一起面對困難,才能在風雨中共同成長,共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