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沉魚,春秋末期的浙江諸暨一帶人氏,又稱西子,是家喻戶曉的美人。與楊玉環、貂蟬、王昭君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于溪,故又稱浣紗女。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浣紗溪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驚艷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JS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

釋歸后,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于吳王。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后,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

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筑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筑“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云。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于東漢袁康的《越絕書》。里面記載說,“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后,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并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于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后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

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不論西施是生是死,但其一生傳奇絢麗為后人千古稱道卻是不爭事實,但在我個人看來,西施她也只是一在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苦命女子罷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苏尼特左旗| 沙雅县| 牡丹江市| 融水| 许昌县| 运城市| 茂名市| 宁晋县| 九江市| 天峻县| 太保市| 崇阳县| 怀来县| 炎陵县| 石柱| 金乡县| 遂川县| 秦皇岛市| 柳州市| 托里县| 克什克腾旗| 汤阴县| 南阳市| 望江县| 绩溪县| 昔阳县| 柏乡县| 石河子市| 大埔区| 剑川县| 平凉市| 留坝县| 广东省| 七台河市| 连南| 高密市| 三都| 商城县| 铁力市| 班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