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話 由“共姜”想到了愛情
- 中國歷史上的非凡女人
- 虛妄人生
- 1770字
- 2011-06-05 17:31:39
姓名:共姜ɡònɡjiānɡ;
性別:女;
身份:齊國之女,衛世子共伯之妻;
宗族:齊國王室貴族;
性情:性堅貞,懂禮節,守婦道;
備注:在古人眼中,她性堅貞,懂禮節,守婦道,對愛專一,堪稱婦女之典范;但從今人的角度來觀望,有很多人會選擇一笑而過,不覺得她的行為有什么可取之處。他們會認為,共姜能做出那樣的“傻事”,只不過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毒害罷了。
故事:話說東周列國,衛國的世子共伯娶了齊國的女兒做老婆,可惜兩人結婚沒多久,共伯就撒手輪回了,只留著年輕的妻子“寂寞寒窗空守寡,伶仃佛側倦作僧”。
姜氏的父母得知此事后,想要把女兒重新嫁人。姜氏情愿死也不肯再嫁,她做了一首《柏舟》的詩,詩文如此寫道: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意思是說:輕輕搖蕩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那頭發飄垂的少年,是我相中的好丈夫。我曾經發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親我的天,您何故對我不相信!輕輕搖蕩柏木舟,在那河邊慢慢游。那頭發飄垂的少年,是我相中的好丈夫。我曾經發誓至死不變心!我的母親我的天,您何故對我不相信!
姜氏的父母看到了這一首詩,也就不再強迫她改嫁了,就這樣姜氏一個人獨守忠老。死后,衛國人為了紀念她就追謚她為“共姜”。
其實,《柏舟》一詩從側面反映出了在那個時代,一方面,普遍的情況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禮教已經開始通過婚俗和輿論干預生活;但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在那個時代,民間的婚戀從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比較開明的,并沒有后來到了封建社會大成期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變態。可以看得出,那時候的人們,在政令許可的范圍內還是享有一定的戀愛自由的。
為了忠誠于自己的愛情,為了忠貞與自己死去的丈夫,共姜毅然放棄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決然的選擇了獨守終生,這確實讓人敬佩。
愛情的力量竟然真的這么偉大嗎?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段對于愛情的評價,使得我似乎對共姜的做法有了一些理解:
愛情并不一定是偉大。也許,人們通過改變自己來成全愛情,這才是偉大之處,也是可悲之處。不是偉大而成就了愛情,而是愛情成全了偉大。說白了,是我們愛上了愛情的感覺,愛上了在愛情中改變自己成就愛情就是偉大的壯舉,愛上了犧牲自己來換取同樣是在犧牲自己的偉大。
這是可悲的!幾千年來,我們一直這樣歌頌著愛情。其實,它只不過是存活在想像中的花蕾,不能在現實中綻放,也不能拿出來觀賞;它只不過是在虛幻的想像里,刺痛你的神經,告訴你除了黑暗還有光明,但它本身是殘酷的。
追求愛情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在展示著自己內心完美的花蕾;追求愛情的人,是痛苦的,因為他在逐漸地將花蕾埋沒在致命的鹽水里;追求愛情的人,是偉大的,因為他在血淋淋地在眾人面前撕碎著自己的夢想。
所以,我們并不能說共姜為了愛情而選擇孤獨終老是單純的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也不能說她的行為是完全不理智的“傻冒”行徑。只能說,她是一個追求愛情的人,她愿意通過改變自己來成全愛情。這是她的偉大之處,是她的可敬之處,當然,也是她的可悲之處。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倒是希望像共姜這樣的人能夠在這個世上存在的多一些。如此,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可愛。在這個世上有很多人活得太“實在”,實在的讓人感覺這個世界有些寒冷。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句俗語已經成為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在婚姻生活面臨可能出現的重大變故時(不管是政治、經濟、情感等原因)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這句俗語不知耽誤了多少夫妻——它使人們在遭遇到重大的人生變故時,為自己“迫不得已”或不負責任的“各自飛”找到了站得住腳的“理論根據”,并為自己在“大難臨頭”時選擇“各自飛”而心安理得。
其實,與這句俗語類似的話出自《增廣賢文》,里面是這樣寫的:“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在這句話中,“大限”一詞所指的是:壽數已盡、注定死亡的期限。這句話的本意是:“父母也好,夫妻也罷,到了生命消亡的時候,自然就要分離開了”。這應該是先賢們勸人向善的話,卻不知是哪個無德之人斷章取義,將好端端的一句話硬是曲解成了誘導夫妻在“大難臨頭”時,撇下同甘共苦、恩深義重、一路攜手走來的伴侶,說聲“拜拜”,然后“各自飛”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