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守株待兔
- 水滸梟雄
- 孤鴻夜飛
- 2232字
- 2007-10-13 19:04:00
張揚攻破東平府后,便又讓宗澤帶楊志、呼延灼、張清三千馬軍和一萬步軍下山而來。大軍在城外扎下營寨,張揚則與宗澤一起進城來勸降張叔夜。
春季正是欣欣向榮的時候,張叔夜看著花樹上的嫩芽,卻是心如死灰。城破后,自己一家便被軟禁在府衙,并沒遭受什么苛待。張揚也來了幾次,只是都被自己斥退了。不過經過幾次談話,對張揚也是十分欣賞。以他的武藝和謀略,如果肯投效朝廷,必然會是中興之臣,可惜他卻落草為寇了。
張揚見張叔夜正站在花樹下發(fā)呆,便道:“張公好興致。”
張叔夜聽的張揚聲音,也不回頭,冷冷道:“你回吧,老夫是不會落草的。”
張揚笑道:“今日我給你帶來一個故人,張公何不回頭看看?!?
張叔夜聞言,搖頭道:“我的故人不會來勸我落草的,你也不要多費心思了。若真敬我,便殺了我,免得令祖上蒙羞。”
張揚見他還是油鹽不進,只好示意宗澤說話。
宗澤笑道:“嵇仲(張叔夜字),數(shù)載不見,你還是如此犟啊。你也收到朝廷與金人簽訂盟約的消息了吧?”
張叔夜也早知道宗澤在梁山的事情,聞聲笑道:“沒想到汝霖(宗澤字)落了草,居然還關心朝廷大事?!?
宗澤道:“當日你我都是反對聯(lián)金滅遼的,我雖然暫時落草,但卻一直關心朝廷爭斗??上思s還是建立了,嵇仲認為我朝比遼朝如何?”
張叔夜道:“遼國戰(zhàn)力要強些,但我朝經濟實力占優(yōu),戰(zhàn)爭損害的承受能力也要強過遼國?!?
宗澤道:“嵇仲說的是十年前吧,當今圣上一心只圖享樂,又有蔡京等奸臣弄權。如今國庫空虛,又有田虎、王慶等人作亂。形勢恐怕還比不上遼朝吧?!?
張叔夜道:“田虎、王慶不過蘚疥之疾,揮手可滅。我大宋土地膏腴、商業(yè)發(fā)達,數(shù)載間也可使國庫充盈,豈是遼朝可比?!?
宗澤搖頭道:“那如何朝廷大軍屢敗,而田虎王慶聲勢也越來越大呢?!?
張叔夜也是心中嘆息不已,但仍強辯道:“不過是所用非人而已,若遣一良將領兵,旬日間必可大破二賊。”
宗澤道:“可惜奸臣弄權,忠良報國無門。而且朝廷局勢恐怕數(shù)載內難有變化,再助金國滅了遼國,豈非驅狼引虎,滅國之禍不遠矣?!?
張叔夜道:“汝霖此言差矣,去年我朝盡奪橫山城寨,西夏失了屏障,已無法和我朝抗衡。只需調西北精兵往河北駐守,金人又怎敢輕犯我大宋邊界?!?
張揚前幾次來,張叔夜都未與他多說,此時聽的他原來抱希望在西北邊兵上,不由笑道:“西北邊兵確實是百戰(zhàn)雄師,可惜會在國內損傷大半,也無法倚重?!?
張叔夜笑道:“王慶、田虎不過兩個大盜而已,手下只是烏合之眾,又不得民心,恐怕無法損傷西北兵實力吧。至于梁山,雖然兵精將廣,但人馬不過兩萬,也無法撼動西北數(shù)十萬大軍吧.”
張揚笑道:“張公卻想差了,損傷他們實力的不是我們?!?
張叔夜愣道:“國內恐怕還沒有實力超過你們三人的亂臣賊子吧?”
張揚聽的張叔夜稱呼,也不以為忤,問道:“張公可聽過東南明教?”
張叔夜道:“略有耳聞,其教眾追求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其經文也入選了天子最新編修的道藏,應該是道教的一支吧?!?
張揚道:“其實此教乃唐朝時傳入中原的摩尼教,后來會昌滅法,才改頭換面在東南扎下根來。其教卻出了一位豪杰,加上近年朝廷在東南大行苛政,使得民怨沸騰,不需多久,他必然會揭竿而起,到時四處教眾響應,不用一月,必然席卷東南。天下財賦又多出自東南,到時天子必然會調西北精兵平亂,到時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場面?!?
張叔夜也知道近年朱勔在東南大征花石綱,民怨極大,但卻不認為會發(fā)生席卷東南的起義。認為張揚不過是危言聳聽,當下只是搖頭不語。
張揚見狀,笑道:“我們便作一個君子之約如何?年內東南爆發(fā)大規(guī)模起義,你便投效于我;反之,我便隨你安排。”
張叔夜見張揚愿以自己未來換取自己效忠,心中也是大為感動,但仍搖頭道:“不管怎么樣,我都不會做個亂臣賊子?!?
宗澤道:“嵇仲此言差矣,若當真東南大亂,中原又有王慶、田虎肆虐,朝廷又有眾奸臣掣肘,數(shù)年內必然無法平息內亂。彼時金人也滅了遼國,必然會揮兵南下,中原又內戰(zhàn)不止,亡國滅種之禍不遠矣。天下也不是一家的,若真到了那個地步,我只選對我大漢民族有利的人。”
張叔夜聞言也是一愣,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忠君與愛國為一體,聽了宗澤的話,不由開始考慮哪個更為重要。
張揚見張叔夜半天不回話,便也與宗澤一起出城。
次日開始,張揚便讓各部輪流演練攻城,在城外看來,便仿佛東平府仍在堅守一般。
卻說青州知府逃回東京后,蔡京正要派人打探東平府情況,卻收到張叔夜求援信,才知道門生膽小如斯,大罵了門生一頓。
又差人請來樞密院官商議,童貫引三衙太尉來后。蔡京把東平危急之事,備細說了一遍:“如今將何計策,用何良將,可退賊兵,以保城郭?”
眾人卻都知道梁山兩敗朝廷大軍之事,也都沒把握,自然不敢應聲。
宣贊武藝高強,卻因不是童貫、高俅嫡系,一直不得升遷,見機會難得,便出列道:“小將當初在鄉(xiāng)中,有個相識。此人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的規(guī)模與祖上云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大刀關勝?,F(xiàn)做蒲東巡檢,屈在下僚。此人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必然馬到功成?!?
蔡京聞言,不由大喜,就差宣贊為使,赍了文書,連夜去請關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