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赴義
- 盛世先憂
- 長纓書生
- 3788字
- 2020-04-30 07:04:00
“變幻風云隨雨去,浮塵入土莫唏噓”
-
我被金吾衛帶入刑部大牢,不知蕭秀用了什么方法,在我入牢一個時辰后,他和鄧屬出現在牢房。
蕭秀與我隔著牢門,他見到我,露出笑容,急忙說:“主公,我們可以走了?!?
“你們是如何來的?”我皺眉問道。
他身后的鄧屬答道:“金吾衛里有我們的人。主公不必擔心,我們出去不會有人阻攔。”
“那出去之后呢?”我搖了搖頭,拒絕道。接著,我終于將埋在心里三年的話,告訴了他們:“其實,那個錢袋不是我的。柳泌欺騙了你們,我并非你們要找的那個人。如今走到這一步,我若退縮,難以想象接下來會是怎樣的血雨腥風······”
“主公,你錯了!”蕭秀打斷我的話,接著跟我解釋道:“蕭府認你,自是經過周密查訪的。那個錢袋是不是你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村祠堂里那個‘璇璣玉衡’。當年漢高祖將兩件傳國至寶分別傳給兩支后代。一支在明,就是漢皇,以‘傳國玉璽’作為傳承信物。另一支在暗,也就是遵從‘黃石詔’隱匿起來的這支,作為傳承信物的,便是這‘璇璣玉衡’?!^玉衡’乃‘正天之器’,絕不會錯。你的村子中人,便是這暗脈遺孤。蕭府在村子中查訪了所有人,唯有你,具有這樣的能力和氣度。主公,你便是我們要找的人。切莫亂想,請速速隨我離開?!?
這時,聽到門外傳來一聲:“恭迎圣駕!”
我知道一切都來不及了,便急忙催促蕭秀離開:“蕭兄、鄧叔,你們趕緊離開!若我一人,能換天下安寧,避免殺戮,便是死得其所,何其幸哉!二位不必再勸,速速離去,這是命令!”
蕭秀看著我,眼中滿含淚水。他鞠躬作揖,我伸出手去,抓住他作揖的手腕,語重心長地說了聲:“一切就拜托了!往后我不再是你們主公,二位珍重!”
接著我看向鄧屬,示意他帶蕭秀離開。鄧屬將蕭秀敲暈,之后看了我一眼,便疾步離開,消失無影。
我收回手,轉身面向牢房那黑暗無光的墻壁。不一會兒,聽到嘈雜的人聲,腳步聲,緊接著就是開門聲。
與此同時,牢房里被燭光照亮,一個中氣不足的聲音從身后傳來:“當年,若不是饒陽公主臨死前,說你只有三年可活,朕不會放你出長安!后來忘了你的事,直到最近時常精神恍惚,才又想起你來?!?
“謝陛下高抬貴手,也謝陛下惦念不忘?!蔽肄D過身,看到一個骨瘦如柴的人站在我跟前。他面如黃蠟,跟先帝死前很像,完全看不出是十三年前那個微胖的和尚。我看著他,笑道:“呵呵···陛下終究沒有信我,還是服了那丹藥。”
“朕何曾服過?不過是加了些,作為藥引子罷了。都是太醫開的藥方,是好藥!”皇帝有氣無力地對我回道。
我無奈地搖搖頭,又笑道:“呵呵···為了私心欲望自欺欺人而已,與丹藥并無二致。”
“好了!朕今日不是來與你說這些的。”皇帝不耐煩地說道。
我坐到地上,接過話:“我知道!不過,陛下為何一定容不下我呢?這些年,我可曾有過半分忤逆之舉?連先帝的子孫,你都容得下,怎么就一定要對我殺無赦呢?”
“這天下,只能是我李家的天下!穆敬文武,皆與朕同宗。雖他們不仁,但朕不會不義??赡悴煌?,你是能伸手換日的人。留你于世,朕難以安心長眠!”皇帝有些激動地回道。
我死死盯著他,有些氣憤地反駁道:“這天下,從來都不是誰家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那不過是你們書生的妄想罷了!你們愚忠,也愚仁。你們寧愿卑躬屈膝的為天下人請命,卻不敢揭竿而起去將天下握在手中??蛇@天下,誰人會縱容你們的愚蠢?只是利用你們罷了,呵呵呵···咳咳咳···”皇帝邪惡又冷漠地說道,隨后咳嗽起來。
此時,我知道自己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待他咳嗽完畢,我搖搖頭,對他說道:“所有的忠誠都是愚蠢的,然而所有的背叛都是可恥的。忠誠或者背叛,只看我選擇相信了什么。一旦相信了,我便不會在乎是否愚蠢。有些事,我并非不敢為,只是不愿!不愿因一己私欲而使天下動蕩,不愿因一己私欲而讓無數人流離失所,不愿因一己私欲而造成更多殺戮。我知道只有反抗才能得到公平和生機,但我不忍因此而牽連無辜的生命。并非人人都如你這般,將萬民視作家奴!你不懂我的仁,也不懂我的真,更不懂我的忠。你的自作聰明,才是愚蠢!”
“你就不是自作聰明嗎?你想要的天下,沒有誰能真的做到!你的罪,不是你有無反意,而是你想反,便能夠反。所以,你必須死!咳咳咳···”皇帝說完話,咳嗽地更嚴重了。
這次我沒有等他咳完,便沖他笑道:“呵呵···我知道你的擔心,因為我清楚你的愚蠢。選擇來此,從一開始我就看到了結局。只有我死了,你才能安心,對嗎?”
“對!咳咳咳···只要你死了,我就安心了??瓤瓤取ぁぁつ惴判?,你死后,我絕不會動蕭府,天下都能平靜如常。咳咳咳···”皇帝邊咳嗽邊說。
與此同時,一個宦官將一金樽放于我跟前。我知道里面是什么,不過此時,我卻并不緊張或害怕。
“哈哈哈哈···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我大笑,接著拿起酒樽,一飲而盡。
“哼!”皇帝嗤之以鼻,隨后他轉身離開。
我看著他背影,繼續大笑:“哈哈哈哈······”
“他笑什么?”皇帝問身邊宦官。
“許是悲極生樂?”宦官答道。
“愚不可及!”皇帝說罷,甩袖離去。
沒多久,眼前的光一點點遠去,我陷入一片黑暗······
-
半個月后,在長安郊外,蕭府一處農莊內。鄧屬手里拿著一份東西,來到蕭秀面前。
鄧屬行完禮后,對蕭秀說:“二公子,班心姑娘已安葬好,就在先生一旁?!?
“恩···班心在他墳前哭絕,讓他們在一起,往后也好有個伴?!笔捫憧粗矍暗那嗌奖烫欤吐暬刂噷?。
鄧屬有些傷懷地說:“先生無法立碑,等我們走后,就沒人會去看他了。生前先生去哪兒都不讓班心姑娘跟著,也不知如此,是否合他的意?”
“他那樣做,只是太在乎罷了。他可不是好相處的人,能伴他左右那么久,要說沒有生情,我才不信!”蕭秀依舊沒有看鄧屬,只是也有些傷懷地說道。
鄧屬聽罷,感慨道:“先生真是···對了,按先前所謀,皇帝已開始著手抹去先生的所有痕跡,連先生的詩也禁止人吟誦傳播?!?
“恩···讓京兆堂那邊修史的記錄清楚就行了。”蕭秀依舊語調平淡地回道。
鄧屬皺起眉問:“二公子,這樣對先生是否太不公?”
“不公?有何不公?”蕭秀反問道。
鄧屬回道:“世人難道不該知曉先生的存在嗎?”
“千百年來,我們的存在,不也沒人知道嗎?他與我們一樣,若未顯于世,就沒必要讓人知道。世人只需知道歲月靜好就行了,至于負重前行的事,就由我們這種人來做吧!世人知道他的存在,未必是件好事。他生前就不太在意這些,死后更不會在意了。他與你我一樣,不是歷史選中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承擔。既然選擇承擔,就不必為這些虛名浮利所動搖。我想,他也不希望自身被所有人知道吧!對了,他留下的那本書呢?”蕭秀轉過身,對鄧屬解釋道,隨后問起書的事。
“那本書已按照先生意愿,交到白崇儒手中。不過,第二日京兆堂的人,就截了一份上表,請示該如何處置?!编噷僬f罷,將手中的東西遞給蕭秀。
蕭秀打開手中的表文,只見上面寫著:
-
《請名表》
臣崇儒言:
臣得幸運,身染書香,父居廟堂,祖受追封,世沐皇恩。初入太學,明理知義,奈何耿直,不通王道,多生抱怨。恰逢彼時,遇益友為師,勸解困心,然愚鈍不改。時至今日,年過而立,聞益友殞命,再思其言,漸曉深意,遂痛心疾首,明澈恨晚。
逝者已矣,道路猶存。前事不追,后世當忘。況臣忝居廟堂,雖為稗官,亦受斗食,自當感恩戴德,體察圣心,實錄帝跡,書王道以示千秋,記樂土以勵百代。悟先人之言,觀當世之事,而后憤蒼生之誤,嘆南面之苦。
自陛下繼登大寶,勵精圖治,以求中興。然內賊未除,外敵猶強,非己之臣遠逐江湖,宵小之徒寵立廟堂。此經年之弊,非陛下之過。百年廟堂之潰政,豈為十三載之力可匡弼?故陛下文無新治,武無外功,不及先輩之大業,盡折生來之傲骨,實可諒也!
今天下繁華,百業興旺,雖民不聊生,多有抱怨,然皆刁蠻之民,微不足道。中原之兵,莫非王卒,縱刁民千萬,手無縛雞,豈能相抗?故陛下威脅四海,閉目塞聽,斷絕百官之言路,嚴防賤民之呼聲,實乃上策!
陛下嘗追太宗功業,欲成千古明君,其心可謂雄,其志可謂大。雖時過境遷,今非昔比,臣非其臣,君非其君,然后世難知當世之事。故陛下偽造功績,書史自夸,不許今人置微詞,杜絕來者知真相,實為高明!
躬逢盛況,前世之功;得遇陛下,涕零難表。又因無知之過,有辱陛下圣輝,今愿捶胸自省,痛改前非,請賜名以“長纓”。臣懇求卑微余生,錄萬民之聒噪,書盛世之先憂。以呈陛下,證實其罪;以供千秋,彰顯帝德。
臣惶惶恭順之心,蒼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賜以恩名,允以錄書,臣頓首再求。臣生不負天恩,死不負史命。臣難耐李廣封侯之喜,欣然拜表以聞。
-
“呵···李廣何曾封侯?”蕭秀冷笑道,接著對鄧屬吩咐說:“不必呈送御前了。他,我雖攔不住,但他生前摯友,我們還是護一下吧??偛荒?,眼睜睜看著,又有人去送死。”
“諾!門外車已備好,替衛都就位了。此去西域,路途遙遠,往后恐難回大唐。二公子還有什么要交代的嗎?”鄧屬恭敬地回道。
“沒有了。有蕭家大哥在,我沒什么可擔心的。”蕭秀平靜地說道。他轉過身去,再看向遠處高山和湛藍的天空。此刻,他深深迷戀這天地,恨不能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呂姑娘那里,不去道個別嗎?”身后的鄧屬,又問道。
蕭秀佇立良久,等到眼含淚水,才開口回道:“我和呂姑娘都身不由己,沒什么好道別的。那個人的一些想法太大膽,他可以做,我們卻做不來。不說了,走吧!”
在遠去的馬車里,蕭秀對著窗外,吟道:
歲歲家國天下夢,朝朝盛世太平憂。
自古中華多俊士,今生不負少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