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引)十年一夢煙蓑雨,寶馬輕舟自蓬茸
- 一笑緣
- 冷月敲雨
- 1999字
- 2012-01-29 16:35:28
前面粗略說過汴京的建筑情況,但是汴京的改造工序,包括花石鋼的事件發生,讓這場戰勝首先失去了地勢這一有利的形勢。
比起唐朝的雄厚的建筑風格來,宋朝的建筑就偏于精細,簡約,古樸了。加上皇帝好畫,在設計上面,也是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建筑的多樣性也同時帶給了文人很豐富的創作靈感。詞風也從五代時期的綺麗變到渾厚,大氣。蘇軾,辛棄疾,陸游這些愛國人士更是把指點江山的豪氣,做到了行動上。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百分之一的靈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這些靈感,還要靠這些日夕相對的建筑來烘托。所謂的揚州一夢,杭州天堂,汴京古都。
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在道教的影響下,也變得相當有趣。從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專事精細木件加工,追求建筑細部刻畫,往往會制作以3厘米為材的斗拱,建筑風格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
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欞、梁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這些也好象是唐三彩和宋朝的諸多窯瓷的區別一般。
建筑群的布局變化多端,既有單一軸線的建筑群,又有多條軸線的建筑群,還有十字軸線的建筑群。建筑物高低有序,層次分明,寺院在層層殿堂平面推展,時而十字工字,時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圓形圓弧亦非罕見,當中穿插高閣,時常出現雙閣對峙,三閣鼎立。
讀宋史,或許是覺得宋朝是最窩囊的一個朝代,尤其是在靖康恥以后的處處受到排擠、壓榨,但是宋朝也是十分適合生存的一個朝代。富裕,是當時一個十分公道的詞匯,另外就是趙匡胤那三條規定,帶給了文人很大的好處,像東坡這樣幾次碰壁,也沒有被殺頭的情況,也是皇恩浩蕩了。
宋朝的建筑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編于熙寧年間(1068-1077),成書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寧二年(1103年),是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的《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筑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
前面提到的船只上面也是很發達。北宋官營船場大致分兩類,一類歸屬于運輸國家重要物資的轉運司、發運司和輦運司等部門,一類歸屬軍隊管轄的如制置司和各地水軍部門。船場的運作包括從船場建立、物料和經費籌措、人員配置到生產任務的完成,形成由皇帝、中央機構、轉運司、州縣、監官組成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制,并且分布在地方的其他機構對主管機構具有監督職能,形成一套比較健全的機制。
藝術是相通的。在這兩個方面上面,專家們都在不懈的探索。另外船只的防漏和鐵釘的運動也得到了發展。“將錐形鐵釘及釘帽敲入船板后,用油灰料加麻筋,填充鐵釘子陷入的凹坑,將釘眼全部遮蓋密封,避免鐵釘與水或空氣接觸,防止和減輕鐵釘的銹朽,以保證船體的抗沉防漏能力。”
前面說,暖風吹得游人醉,另一方面,不得不說,這奢靡的一方面。“南宋首都臨安城垣在吳越城的基礎上增修,有十三座旱門和五座水門,城市平面很好的結合了較為復雜的地形,但道路系統較為雜亂。其宮城在城南鳳凰山東,原為吳越時府臺所在的子城,周圍9里,南有麗正門,北有和寧門,宮殿規模比北宋開封小,最高行政機關三省六部位于和寧門以內,比較集中,其他行政機構則較為分散。全城被劃分為八個廂(廂為行政及治安管理的地區單位,城外尚有兩廂),共有六十八個坊,但是由于城市范圍無法適應快速增長的人口,臨安城的擁擠程度與開封類似。”
另外,臨安有名的瓦肆應有清冷橋畔的南瓦、三元樓的中瓦、眾安橋的北瓦、三橋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內有勾欄十三座。
在岳飛將軍在外面大戰的時候,十二道金牌頻頻發出。這一方面在于“功高蓋主”另一方面也有他的“狂妄自大”,替皇帝打仗,還要打出岳家軍的旗號出來。
而另一方面再想。當時步兵占了主數,加上皇帝的軟弱無能。軍事上還必須畫出攻擊陣勢,布局完善才可以“出兵無罪”,殊不知,一面是雕樓畫棟,一面是鐵馬冰河,又怎么可以同日而語?
宋代橋梁建筑工藝也已經非常成熟,更出現了高架橋,如1256年落成的紹興越城區八字橋,是保存至今的石橋。橋梁的裝飾手法有如亭臺樓閣,在梁柱之間加入山水畫,譬如宋代杰出畫家夏圭。夏圭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是南宋宋寧宗時期的畫院待詔。另外,彩虹橋遠景在江西省婺源,一座建于12世紀的彩虹橋非常著名。該橋是廊橋結構,即建有屋頂的橋,讓途人感到舒適。
從沈括發現石油,到艮岳出現踐踏的現象,環境保護也成了一項當時人們關心的事情。這樣,如畫江山,就更顯得美麗多姿了。
誰怕!借著蘇軾的起起跌跌的命運,借著清照南北宋間不斷流離的生活,讓我們也肆意在宋朝的蓑雨中,相扶而行吧。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謝脁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