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重逢
- 一笑緣
- 冷月敲雨
- 2845字
- 2012-01-27 17:49:03
在顧顏扮演沈云陪伴在沈志身邊的時候,時常說過的一句話就是:“黑暗總會過去的,最暗的時候就是黎明。”所以雖然生活有時會像是品茶一般,由苦味中品甜,或者是今天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事情,但是他還是活得有滋味,并不覺得苦澀。而人生這條路,走過去了,就不能回頭,正像那句話:“滿目河山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又有多少人能夠參透。
老人和顧顏二人說說笑笑就回到了蔣琳的家里。重新看這多年前最熟悉的房子,老人們又是一陣的唏噓感。
“蔣大哥,你出來看看誰來了!”沈志大聲嚷著,順道往蔣琳的房間走過去。
“大哥出去了,一會才回來。”旁邊一個小弟說道。
沈志只好說:“那外邊來了兩個老人,不知道你們認識么,說是找蔣大哥的。”
“哦,我去看看。”說著這個小弟隨著沈志出來了。
見了老人,他也是一愣,然后渾身哆哆嗦嗦的說:“你們來了啊,蔣大哥不在,等他回來了再說吧。”
“這個是‘癩子’兄弟吧,長這么大了啊!”老人想過去拍小弟的肩膀。
那人躲開了。“伯伯,我現在叫‘王道臨’。”
“哦,那咱們進去吧。”老人說道。
原來這兩個老人是蔣琳父親的哥哥,早年分家產的時候,自己貪圖便宜占了大頭,后來蔣琳一家再困難也沒有幫助。再后來,蔣琳家闊綽了些,蔣大伯落魄了,雖然有過幫助,但是被陷害的還是多。后來他們兩個老人自己出海打魚,生下的孩子也各自經營家庭。自己卻過得十分蕭條。
顧顏倒了茶水給老人,然后又是急急地想聽號子聲音。爺爺終于拗不過,從包囊里摸出一個號子吹了起來。顧顏仔細看得時候,包囊里的衣服都比較破舊了。有一種十年如一夢的感覺。
比起剛才他們聽到的歌聲,這些號子的聲音確實不算上好聽。但是老人卻是自得其樂。吹到高潮的時候,又有如回到了年輕時候一樣,歡快而愉悅。
這時候蔣琳也回來了,大老遠就聽到他在外邊的聲音,老人也是停頓了下來。奶奶慈祥地看著他,快樂而幸福。
在蔣琳進屋前,老人都站了起來,身材有些羸弱,兩腿發顫,背微弓。
“癩子,你猜我看見什么了?”蔣琳還沒進來就說起話來了。
癩子沒有吱聲,只是等待蔣琳完全踏入房間才微微向前邁了一步。
“你們來了?這么了?又挨欺負了么?還是?”蔣琳很無心地問。
“到底怎么回事,你們都認識么?”顧顏也很好奇地問。
“哦,沒什么,父親的朋友。你們來辛苦了吧,我去準備飯菜。”蔣琳眼睛不再往這邊看。
“不用忙了,我們就是來看看。”奶奶有些覺得無趣,便找個理由要離開。
“蔣大哥最喜歡老人了,你們不用客氣,盡管呆著。如果覺得說話不方便我們可以先出去。”顧顏又說道。
“沒關系,都過去幾年了,不用在意了,我還是去準備飯菜吧。”氣氛實在僵硬,蔣琳還是決定出去透透氣。
沈志跟著出去了解了一下情況。顧顏還是央著要看看那個號子。其實也沒什么好看的,都磨損的差不多了。
另外蔣琳在外邊打聽到現在鹽的生意好做,有人脈,正好可以換換做鹽的生意。江西自古不產鹽,為純粹的食鹽銷售區。而且在宋代,江西與湖南是淮鹽銷區中距鹽場最遠的地方,所謂物以稀為貴,如果這次計劃的好,一定能賺得不少。況且鹽的使用是很頻繁的,所以官家對這個很在意,做這一行生意是很難的。百姓也深受其害,鹽缺乏和質量雜惡的事經常發生。關于這些,江西鹽有兩次變法,一次是嘉佑(1056年—1063年)年間,一次是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
沈志見他有這樣的覺悟,便推說兩個老人多年打漁,聽聽他們的建議也好。開始這些隔閡還是不容易解決,后來被沈志一說,蔣琳也有些心軟,便以此為由答應過來了。
世間這些事情,總是先出頭來解決的,會省去很多麻煩。這些,畢竟也是多年前的恩怨了。
關于偷盜這樣的事情只是暫時遏止了,破案還沒有。這個往前可以求助包拯,往后可以求援宋慈,這個時候有這樣頭腦的人還是少見。只好等狐貍自己露出尾巴。
江西地窄人稠,故民多棄農經商。在那個時候,就出現了江右商幫。在古代“士、農、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學而優而仕是大多數要選擇的路線。這樣就應運而生,出了幫商。而江西贛商也就成了十大商幫之一。對于幫商,明清時代發展比較昌盛,但是北宋便已經形成了。
明代馮夢龍的故事里面經常會有寫,一家的兄弟之間為了財產互相爭斗,最后,打官司,遭強盜,錢財又都歸了外人。蔣琳還算大度和聰明,主動化解了父輩之間的矛盾,經常請教老人怎么做好生意,收益也頗多,畢竟,姜還是老的辣。
另外,說些題外的話。敲雨以前看故事,講過一個國王為了考驗三個女兒誰更愛他,就問三個女兒。大女兒說像愛面包一樣愛他,二女兒像愛酒一樣愛他,三女兒說像愛鹽一樣愛他。后來他把三女兒趕出了家門。三女兒遇到了一個王子,結婚那天他們請來了國王,做的宴席都沒有加鹽。國王這才體會到鹽是什么樣的愛。所以說,鹽并不是微小之物,不可小覷。
決定了做鹽的生意,老人也就聯系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來做。以前鹽路上,既有惡霸,又有官場上的人,左右不方便,處處為難。現在自己來參與自然是好了許多。但是萬事開頭難,以前的生意還是要照做不誤的。
人員選好了,蔣琳又開了一次總結會:“我父親是讀書人,作為他的兒子,沒有繼續走這條路,或許是好也是不好,但是做生意主要是和氣,和氣生財。大家都喜歡關公,把關公拜為義公。我們雖然也是被稱為無奸不商,但是做生意這么些年來,我們講究的還是一個義字。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我蔣琳無德無才,還量大家多多支持!”
以前的史書上面講到一個君主如何圣明,便說他出生前紫氣東來,紅光滿面是為祥瑞。說到那個君主是思帝哀帝,就要表現他多么無能,好色,不理國事。皇帝也是人,也有感情,把所有罪名都從這里說起,實在不公平。前面說到的北宋滅亡也是多方面的原因。而趙構僅僅只憑江南一小片土地就能撐了很久的王朝,與他的經濟發達也是相關的。
做好這些準備工作,蔣琳便開始聯絡各處的經營鹽的朋友。有關關公從什么時候開始被當作財神的不大容易考證,有趣的是關公曾經有“關公顯圣護鹽池”的故事傳說。這時候提出關公,實在是個好兆頭。(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關公死后現身叱退敵人的故事還是百看不厭的)。
幫商的興起主要是家族之間。所以有點像現在的民營企業。在老人的幫助下,蔣琳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上下照應,確實難做。
蔣琳以前也是看哪里的生意好做就做哪里,和一般的家境中落被迫經商的江西人差不多,但是自從做了鹽業,就決定不求廣,只在于深度。所以別的零散的行業衰退下來的時候,他還能繼續經營下去,便是先見之明。
引出一段前因,唐代以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而江西撫州,成為北方人南遷的重要定居區域。到了宋朝,經過進一步開發,江西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其人口之眾,物產之富,居各路(行政區劃)前茅。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在冊戶口數為2026萬余戶、4532萬余人,江西達201萬余戶、446萬余人。
借著人口流動,戰爭頻發,經營的人數加多,再加上以前的底子。地利、人和都占到了,不過這時候卻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交通。蔣琳現在要面對,就是運輸方面了。
坎,走不過去就是坎,走過去了就是路。障礙,通得過就是橋梁,通不過就是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