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竹箬
- 一笑緣
- 冷月敲雨
- 1947字
- 2011-12-07 10:54:02
來汴京的時候,時間匆忙,沒趕上端午。這些人在一起聊天,談得最多的是端午的故事。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此時。過了些時日,二哥從家鄉捎過來了許多粽子,算是一解心饞。往年的時候,顧顏還小,過節都沒有在意過,而且也不是沒有體會過端午的意味,但是人總說,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所以這些人所談,真真勾了小顏的那心思。往日里吃的粘牙的東西,被她捧作寶貝一般。
“胡刺兄”人長得不是怎么令人恭維的,卻是從家鄉而來。前幾年還遇到過大哥,去過顧家。那時候顧顏還小,當然已經不記得她的模樣。他叫王重真,當過教頭。現在在子行府上當差。
聽說顧顏是老鄉的時候,不覺和他談起了許多家鄉的故事。那時候顧家剛搬過來不久。他和大哥還一起玩過。別人說汴京的端午家家戶戶掛上掛上蒲葉,艾草,街市上有賣桃,賣柳,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百團。還有人用紫蘇、菖蒲、木瓜、切成細碎的茸末,用香藥相伴和,裝進精巧的小盒子,或者有心細的姑娘,自己選些香草做成香囊。門戶前面,供品有粽子、無色水團,茶酒一類,活動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船、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四十丈的大龍船,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家鄉那時候的端午節也是雖不及汴京的熱鬧,但也很有趣味,尤其是,重真提到了母親親手做的粽子不知道提另加了什么佐料,格外的好吃。顧顏聽了這些,先是一喜:喜是沾了這喜氣的氣氛;又是一憂:憂是念起了母親的種種之好。
父母初搬去那里之前,好像是風俗不同的外來人。收藏了很多外邊的習俗。端午是不適的。但是那天也是各個穿戴打扮,和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過節。
講到這里,念如突然記起,葛云送來一個香囊,是不是這個時候做好的呢?哥哥如今又怎么樣了?
沈志看顧顏的臉色不對,于是說起了這樣的一段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有關節日,我已經是好久沒有人一起度過了,”沈志因為旁邊是顧顏,所以毫無顧慮地說。倘不知,人人交知,多說的不過是“想當年”,自己的私事,不堪回首的事往往不提,或者變了自夸的味道再說出來。此時的交心,已然不是你我他之間了。所以后來士為知己而死就不難理解。但也是交心之人值得托付,另一種人,往往還占了大多數,你和他交心,不定哪天這些心被賣了也不定。又是后話。
“五六歲的時候,父母隨軍大戰,四處漂泊,哪里所呆的時間都不長。倒是這個汴京來過幾次,心為之牽絆幾次,交了許多朋友,是記憶最深的一個地方。”沈志邊說,邊看看自己這里先交的朋友,又看了看顧顏。突然覺得話頭轉的更凄涼了,不禁往回拉:“人常說,端午起源屈原,也是不對的。在屈原前頭,人們為了避邪免災也有這樣的活動,只是到了屈原,更加有意義罷了。”
顧顏感覺又有故事可以聽了,所以插口問道:“以前所吃的,都是勉強咽下的,下次我要好好品嘗了!”
旁邊的“燕子勾”插話了,“當然要好好吃了!這個來頭可大哩!”“燕子勾”是沈志早前就交的一個朋友之一。家也不是汴京的。叫穆瞻。后來顧顏還是習慣叫他燕子。
沈志看了看他,突然覺得他要說什么不該說的話,立刻遞上一個酒壺,說道:“瞻兄!喝酒!”
穆瞻冷笑兩聲,“你這個喝酒的毛病還是我教的呢!”說罷把酒按了。
“燕子勾!你快說,別管他,我都沒見過他喝酒!除了茶就是茶,整天查案子還顧不來,還是茶!”顧顏說道。
穆瞻看了顧顏一眼,腦袋到底撞好了沒,什么燕子勾,鴛鴦腿的。
“小志這個家伙!好吃,懶做,看些什么雜說另說。有時候還會吟唱兩句,要不是我啊,都會以為他是瘋子呢!”說著又從沈志手里奪過來一壺酒,灌了。
沈志這個“鄙人臉薄”又要“臉薄”了。顧顏偷偷看了一眼,居然還是原來的樣子,居然沒有羞。
“我被他帶的,也喜歡上了這個孟德斯鳩,關羽那鳥,什么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是先說說他‘好吃’那段吧。他母親的手也很巧的。那年端午,她把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包了很多的粽子,我們管叫‘角黍’。本來是請客人吃的,所以更加精心了些,光餡上就有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蜜餞、楊梅,顏色上還有顏色如玉的一種米,形狀上還有錐形、菱形,皮上面竟然還有有用荷葉,竹箬的。這孩子還沒等粽子上桌,就抱了幾個跑掉了。等被發現的時候,他還意猶未盡的在添皮。說著吃粽子傷胃,不能生氣,這個對于小志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他母親就順口說了句:‘就該把你連皮帶餡的包起來,去煮煮好了’他小子竟然說,‘煮了母親能高興也是好的,只是這個里面的餡還是不夠豐富,若是多加些水果,換些別的米來,或許更好吃的’”顧顏忍住沒笑,又問道:“那‘懶做’又是個什么典故?”
“‘懶做’啊!你看看他現在不還是活生生的一個人么?見誰把他做成粽子了?”
后來,顧顏硬是向他討教這個米要怎么選,皮要怎么包,怎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能成為一品粽子,沈志笑笑:“他還沒說,父親知道了,還給我這個‘粽子餡’后背一記悶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