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呂希周捐款筑縣城,田九霄錢倉敗倭寇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家小妹
- 4044字
- 2019-10-15 11:36:54
崇德縣也常常遭受倭寇的侵擾。嘉靖三十四年的正月,倭寇曾經攻入崇德縣,搶掠民船五百余艘,經過南潯、楊堰到平望六里橋。兵備參政任環與知縣楊芷、舉人周大章等將領率領明軍與和尚兵在六里橋發生激戰,取得了六里橋之戰的勝利。在嘉靖三十四年一年中,倭寇曾經多次侵入崇德縣,使崇德縣境內的城鎮遭受嚴重破壞。
進入嘉靖三十五年,崇德縣的人民迎來的不是新年的喜慶快樂,而是倭寇的入侵。正月初七,倭寇由海鹽經硤石突入崇德縣城,大肆燒殺掠搶,被殺死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
倭寇為什么能夠輕易攻入縣城呢?原來崇德縣城沒有城墻。本來崇德縣城原來是有城墻的。崇德于后晉天福三年就已設縣,但是原來沒有筑城墻,直到元代至正二十八年才修筑了城墻。明朝洪武十九年,為防倭寇進犯,當時的海防長官下令拆崇德城墻,將磚石全部搬運到乍浦筑城,崇德老城墻被拆毀。此后崇德縣城就一直沒有修筑城墻。直到嘉靖三十四年,連年不斷的倭寇入侵,使崇德知縣蔡本端深感修筑城墻的緊迫,于是向朝廷提出要求,由朝廷撥款修筑城墻。但是朝廷卻遲遲沒有答復。眼看已經到了年底,仍然沒有得到朝廷的回音,于是知縣蔡本端著急起來,得想辦法把城墻修筑起來,人命關天的大事,再困難也要把城墻修筑起來。
蔡知縣有了這個決心,但是考慮到已經到了年底,雖然在一年里居民們多次遭受了倭寇洗劫,居民們已經窮得叮當響,但是總得讓居民們過一個年,于是蔡本端把精力集中在對最窮苦居民們的過年問題,縣衙對無法過年的居民們發放了一點撫恤金,讓他們也吃一頓年夜飯。
到了正月初七這一天,倭寇又突然殺入崇德縣城。除了大量居民被殺害,整座崇德縣城再一次被搶掠一空。
事后,知縣蔡本端與縣衙的官員們商議,修筑城墻已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盡管朝廷不給撥款修筑城墻,地方財力又很有限,拿不出較多的錢修筑城墻,但是不管怎么樣,一定要把城墻修筑起來。經過研究,決定號召崇德民眾捐款修筑城墻,以預防倭寇再一次入侵。
就在這時候,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曾任湖北沔陽州通判、人們稱之為“沔陽公”的呂希周。呂希周,字師旦,號東扛,祟德縣人。嘉靖四年舉人,次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工部營繕,清扛浦漕運,兵刑二部員外郎,吏部文選司郎中。嘉靖十年,主持廣西鄉試;嘉靖十一年,主持土武會試。嘉靖十二年調職方郎中;十三年,調文選。一年后,擢升右通政。不久退休回家閑住。到嘉靖三十五年,呂希周告老還鄉已經二十年,如今年已古稀,白發蒼蒼,但是仍然懷著一腔愛國愛民之心。得知縣衙沒有資金修補城墻的消息后,他立即從自己家中拿出裝滿三艘船的糧食來供應軍隊用糧,同時毅然獻出自己的大半家產,用以修筑城墻。
城墻從正月十五正式動工,到當年的五月,整個城墻建筑完畢。城墻長七里余三十步,高二丈七尺,寬一丈五尺,水門和旱門各五座,并在城外挖有護城河,護城河長八里五十三步,寬五丈。
工程竣工后計算開支,得出結論:呂希周給工程的捐獻的物資和現金,折合白銀二十萬兩,占了整個工程花費資金的六成。呂希周家本是崇德的名人望族和富豪之家,但因筑城捐資過多,一度家中費用出現資金短缺,顯現出困境。事后官府為表彰呂希周的奉獻精神,將其所住地命名為“善人里”。
正月里,一伙原在福建活動的倭寇流入浙江地界,與ZJ省南部沿海溫州平陽縣錢倉的倭寇合為一股。溫州平陽縣沿海有眾多島嶼與喇叭形海岸,海岸線蜿蜒曲折。平陽縣境北屬飛云江水系,主要有平瑞塘河,西南均屬鰲江水系,鰲江由西向東橫貫全境,注入東海。由于這里復雜的地形和便利的水陸交通,一直成為倭寇的活動地區。
當退休在浙江慈溪老家的王倫得到消息,說有大股倭寇由廣東沿海流竄到了浙江溫州地界,且這股倭寇的頭目是日本種子島武士助才門,引路人是中國海盜林碧川與王直的義子阿九。王直感到情況嚴重,如此大股倭寇殺入浙江,浙江的老百姓又要遭難了,于是憑著自己曾經歷任禮部郎中、廣東參政、湖廣右布政使、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的資歷,派快騎趕往京師去兵部報告情況,并且提出建議,趕快調湖北容美土司田九霄的土兵趕往浙江參加抗倭戰爭。王倫擔任過湖廣右布政使和湖廣巡撫,了解湖北容美土司田九霄的土兵能夠打仗。兵部收到王倫的告急文書,當即命令湖北容美土司田九霄率領兩個弟弟田九龍、田九璋和汪相、向鑾等將領和一萬名官兵日夜兼程趕到浙江。
湖北容美司土兵的大本營在恩施鶴峰,這里有長江支流清江流過,田九霄的一萬余名官兵分乘兩百多艘船由清江而下,到了宜都陸城進入長江,改乘二十艘大型戰船由長江直達上海吳淞口,然后鼓風揚帆直達浙江沿海地區,所以湖北峰鶴雖然與浙江相距數千里,但是乘船沿長江而下到浙江沿海就只需要十多天。
當湖北容美土司田九霄率領部隊趕到浙江溫州平陽縣的鰲江港口,王倫和知府吳瓊、金鄉衛指揮吳川、溫州兵備副使曹汴、平陽知縣朱光東和溫州知名學者王叔杲與王諍等人到港口迎接。
容美司大軍到了,王倫和溫州的軍政官員們心中踏實了。溫州的官員們曾經聽王倫介紹過,容美司土兵是很能打仗的。在去年的王江涇大戰中,容美司土兵曾經在射襄橋與倭寇激戰,取得偉大勝利,有力地配合了王江涇大戰。王倫還向官員們具體介紹了容美司土兵的主要將領田世爵父子的情況。
大部隊到了,可以制定剿滅倭寇的軍事部署了。王倫雖然年近八旬,但是身子骨還硬朗,頭腦反應還靈活,思維還清晰,溫州知府吳瓊、金鄉衛指揮吳川、溫州兵備副使曹汴、平陽知縣朱光東等軍政官員一致推舉王倫為抗倭總指揮。于是王倫制定了軍事部署。
倭寇盤踞在錢倉鎮,錢倉位于鰲江之畔,是浙江平陽縣一座千年古鎮,因吳越錢王來過而名聞天下。以后歷代錢倉名人輩出,是東海名儒史伯璇的家鄉,宋代抗金名將黃友出生在這里,南宋詩人陸游曾經在這里寫下了千古名詞《詠梅》。錢倉在五代時期已經成為集鎮,北宋時期成為溫州四大名鎮。進入明朝嘉靖年間,江浙沿海一帶倭寇入侵頻繁,鄉民為抗擊倭寇,鰲江流域民眾自發籌錢建造錢倉城堡。時任知縣朱東光捐出自己的俸祿資助錢倉城堡。
錢倉位于平陽縣南部雁蕩山南側,東鄰鰲江,南與龍港、湖前和蕭江鎮隔江相望,西接北港,北部緊靠鳳山和巖庵山。錢倉城墻的北、東、南三面有不高的山巒,城墻就筑在這條山脊線上,西邊是正城門,城門前面是大片平整的農田。西門左側有水門。
此次從福建流竄過來的倭寇一千多人侵入浙江溫州,經由平陽、仙居至奉化,與盤踞在錢倉的倭寇會合,人數已經達到一千七百多人。按照王倫的軍事部署,由金鄉衛指揮吳川率領明軍由奉化向錢倉發起進攻;由溫州兵備副使曹汴率領所部控制錢倉以南的龍港,防止倭寇從龍港逃跑;湖北容美土司田九霄與汪相、向鑾等將領率領五千名土兵參加進攻錢倉城的戰斗;田九龍與田九璋等將領率領五千名土兵奪取倭寇停泊在鰲江北港的戰船,從北部攔截出逃的倭寇;溫州知府吳瓊和平陽知縣朱光東等官員率領府縣鄉兵作為預備隊,時刻準備救援。
總攻開始了,金鄉衛指揮吳川率領明軍一千二百人與容美土司田九霄與汪相、向鑾等將領率領五千名土兵一齊向錢倉東、南、西三座城門發起猛烈進攻,一時間,佛朗機炮、大將軍炮、滅虜炮、虎蹲炮等各種大型火炮齊發,吶喊聲驚天動地。倭寇看到明軍攻勢強大,只有北門的攻勢較弱,于是慌忙從北門突圍而出,企圖從北部的鰲江乘船而下,直到北港乘船逃跑。但是倭寇想錯了,其實這是王倫故意給倭寇設下的陷阱。明軍在東、南、西三座城門發起猛烈進攻,其實只是虛張聲勢。為了不至于使錢倉城受到過重損壞,于是王倫決定把倭寇引出城外給予消滅。明軍故意在東、南、西三座虛張聲勢地發起猛烈進攻,而故意在北門用較弱的火力攻打,倭寇果然上當,集中全力從北門沖出。而北門外面是一片廣闊的田野,當倭寇從北門沖出,向鰲江方向逃跑,想不到從田野里殺出千軍萬馬,為首將領乃是大明湖北容美司土兵主將田九霄與兩員副將汪相與向鑾。田九霄與兩員副將使用的兵器都是八尺多長的長鋒三叉戟,倭寇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奇怪兵器,他們哪里知道這種奇怪兵器的厲害。倭寇的戰斗力本來也不弱,面對密密麻麻的明軍,施展倭寇騰挪跳躍的功夫,用白晃晃的戰刀與明軍拼殺。在騰挪跳躍方面,容美司土兵并不比倭寇弱。容美土司實行兵農合一、寓兵于農的旗長制度,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丁訓練,寓于狩獵和漁獵的生產活動之中,養成了不畏強敵,勇于拼搏的精神。容美土民多以狩獵為生,常與猛獸搏斗。與老虎搏斗的事情常有發生。一旦遇到老虎,人們立即從四面八方奔來,把猛虎包圍起來,直到把猛虎打死。這種環境養成了容美司人不畏強敵,勇于拼搏的精神。容美司土兵都是由土民中的剽悍者組成,再通過軍事訓練,這樣在同猛獸搏斗中訓練出來的壯士,對付倭寇當然不會畏懼。其次,容美土兵之間都是親兄弟。他們的編隊,都是以容美土司的基層組織――旗為基礎,每旗多是一個小的部落,部落又是以血緣為聯系的紐帶,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均以旗長為首領。一隊土兵之間,多有血緣關系,往往父子兄弟同時上陣,無論行軍、打仗、安營扎寨,相互之間都能很好地協同照應。打虎還要親兄弟,抗倭當數父子兵。
第三是跟土司王爺的治軍有關。田九霄治軍嚴謹,賞罰分明,營伍所至,秋毫不許有犯;重義輕財,辛苦與士卒共之,所以深得人心,使軍隊具有很強的戰斗力。
此時田九霄的容美司土兵與倭寇在這錢倉近郊的田野里一場混戰,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倭寇看到對方是強手,而且人數大占優勢,如果戰斗下去,勢必導致全軍覆沒,于是倭寇頭目助才門發出信號,盡快撤離戰斗,向北部的鰲江撤退。
卻說敗殘倭寇且戰且退,當撤退到鰲江江岸時,一支明軍在那里截住廝殺。原來是田九霄的兩個弟弟田九龍與田九璋等將領率領五千名土兵在奪取倭寇停泊在鰲江北港的戰船后,由田九龍繼續留在北港,田九璋率領三千人馬迎著鰲江南岸而是,準備支援錢倉的戰斗,想不到在路上碰上了敗逃的倭寇。此時倭寇無心戀戰,一邊與明軍戰斗一邊向鰲江下游退卻。一部分敗殘倭寇逃跑到北港,準備在北港上船逃跑,想不到北港已經被明軍占領。倭寇被北港明軍截住廝殺,又有許多倭寇被打死。
錢倉一戰,先后打死倭寇四百多人,倭寇頭目助才門與中國海盜林碧川帶領敗殘倭寇逃回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