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倭寇攻打昆山縣,歸有光抗倭名揚
- 大明抗倭風云
- 農(nóng)家小妹
- 3988字
- 2019-08-15 11:26:13
上一章正說到,倭寇三千多人攻打昆山縣縣城,知縣祝乾壽和義士歸有光共同指揮一千二百名鄉(xiāng)兵與倭寇血戰(zhàn),經(jīng)過四十六天的苦戰(zhàn),最終迫使倭寇撤退,縣城得以保全。
說起來,也還得益與昆山縣堅固的縣城城墻。昆山城墻的修建主要經(jīng)歷了從土城到磚城的過程。土城的修建者是元代知州費復(fù)初。元延佑元年,昆山州治遷到了太倉,至正十二年閏三月,浙江海寇方國珍攻占太倉,劫掠昆山。為了避免海寇的侵擾,知州費復(fù)初又把州治遷回昆山。在元朝至正十七年,開始修筑土城,他帶領(lǐng)軍民修筑城池,東起城河,西起倉基河,南起正陽橋,北至馬鞍山北麓,基本奠定了昆山城的規(guī)模。該城周長二千三百九十九丈,高一丈八尺;城外壕溝長二千三百五十九丈,深六丈,寬六丈;設(shè)有東、南、西、北、東南、西南六座城門。明朝弘治四年),知縣楊子器在土城上建筑了城樓,東門叫賓曦,西門叫留暉,南門叫朝陽,北門叫拱辰,東南叫迎薰,西南叫麗澤。昆山磚城的修筑是在明嘉靖年間。嘉靖五年,因為昆山瀕臨大海、寇盜多發(fā)等原因,副都御史周倫首先上疏皇帝,請求修筑磚城,之后,地方大員巡按御史陳蕙、巡撫歐陽鐸也相繼題請改筑磚城,最后由顧鼎臣代替工部奏請朝廷將土城改為磚筑。后來,巡按御史陳蕙、巡撫歐陽鐸、郡守王儀率先在昆山修筑了磚城。磚城在嘉靖十八年二月開始建造,嘉靖十九年五月完工,重新建造了賓曦、迎薰、朝陽、麗澤、留暉、拱辰等六座城門,增設(shè)了五座水關(guān)。該城周圍二千三百八十七丈,城高二丈八尺,城墻寬一丈四尺,總共有四千五百八十七垛雉堞。城外壕溝還和原來一樣。
此次倭寇進入太倉地區(qū)后,鄉(xiāng)下的百姓都跑到城中躲避,以求生命獲得保全果然,在知縣祝乾壽和學者歸有光的帶領(lǐng)下,堅守縣城四十六天,倭寇始終攻打不下。倭寇見久攻不下,只得撤退。鄉(xiāng)人感謝顧鼎臣筑城的恩德,建造了崇公祠專門祭祀。人們感恩知縣祝乾壽和學者歸有光的帶領(lǐng)大家英勇抗倭。
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歸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蘇州府昆山縣宣化里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憂難,開始奮發(fā)攻讀。
歸有光自幼聰明絕頂,九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歲應(yīng)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弱冠盡通六經(jīng)、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開始時對舉業(yè)滿懷信心,但他參加鄉(xiāng)試卻連連落第,五上南京,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jīng)營,寒窗十五載。嘉靖十九年,三十五歲的歸有光參加南京鄉(xiāng)試,受到主考官張治的欣賞,把他視為國士,稱他是“賈(誼)、董(仲舒)再世”,將其拔為第二名舉人,期待歸有光能更進一尺,早日成為進士。此時的歸有光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jīng)二十一史,下至農(nóng)圃醫(yī)卜之屬無所不博。歸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譽為“昆山三絕”。以歸有光的才學和聲望,考取進士應(yīng)是勝券在握了。在鄉(xiāng)試高中的同年冬天,歸有光雇上車馬日夜兼程北上,準備應(yīng)第二年的禮部會試。誰知這次會試竟是名落孫山。
南下還鄉(xiāng)后,歸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yīng)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余人。歸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貧,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維持生計。居安亭期間,王氏治田四十余畝,安排中仆人墾荒,用牛車灌水,以所收米糧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讓歸有光專心講學。歸有光縱論文史,談經(jīng)說道,一時間弟子滿門,海內(nèi)學者文士皆稱歸有光為震川先生。
歸有光名揚海內(nèi),連恃才居傲的徐文長對歸有光也肅然起敬。一日,狀元出身的禮部侍郎諸大綬回鄉(xiāng)招請徐文長聚會。可是從黃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長才遲遲而來。問其緣由,說“避雨一士人家,見壁門懸‘歸有光今歐陽子也’,回翔雒讀,不能舍去,是以遲耳”。諸大綬命仆人取那軸歸有光的文章來,張燈快讀,相對嘆賞,至于達旦。然而,歸有光的命運卻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會試,次次遠涉千里而去,一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其間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這位名揚海內(nèi)的古文家長期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喪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不過,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煉了歸有光深沉堅毅、不屈服于權(quán)勢與惡運的性格。
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侵入太倉歸有光憑著自己的名望,招募當?shù)厍鄩涯辏M建了一千二百人的鄉(xiāng)兵,進行軍事訓練。此次倭寇兵臨太倉縣城,歸有光與知縣祝乾壽并肩戰(zhàn)斗,共同指揮了縣城保衛(wèi)戰(zhàn),取得重大勝利,戰(zhàn)后,歸有光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基礎(chǔ),寫下了《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等抗倭文章,分析敵情,條陳方略,向當局獻計獻策。后來他還寫下《昆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十四首》等,流露了自己的愛國情感。
卻說倭寇攻打太倉昆山縣城不下,轉(zhuǎn)而向嘉定、南沙、南翔等地進攻。其實倭寇選擇的進攻方向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倭寇向著進攻方向,完全依靠給他們帶路的中國人。這一股倭寇的頭目是藤原藤原疑兇,而藤原疑兇依賴中國引路人是王武兒。王武兒是嘉定縣人,開始的時候,王武兒不想倭寇大隊殺入嘉定縣,畢竟王武兒在嘉定縣還有不少親人,于是把藤原疑兇的倭寇大隊帶引到太倉昆山縣。想不到在昆山縣遇到強有力的抵抗,經(jīng)過四十六天的苦戰(zhàn)也沒有打下縣城,藤原疑兇很是惱怒。為了盡快挽回面子,王武兒不顧家鄉(xiāng)親人了,把倭寇大隊引帶到比較容易攻打的嘉定縣縣城。王武兒知道嘉定縣縣城城墻破敗,幾乎沒有了城防作用,憑著三千多人的精銳部隊,要打下嘉定縣縣城還不是輕而易舉?但是王武兒想錯了,他不知道最近兩年的情況。
嘉定縣城始筑于南宋嘉定十二年,最初為土城,即把護城河挖掘出來的泥堆成堤墻,河挖好了,墻也壘好了。這初級形態(tài)的土城一直延續(xù)了近一百四十年。元至正十八年為戰(zhàn)爭防御需要,太尉張士誠遣派將官呂珍到嘉定,改用磚石修砌城墻,并加寬了外城河,嘉定城墻的周長增至一千六百九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基寬四丈,頂寬三丈。設(shè)有東門“宴海”,西門“合浦”,南門“澄江”,北門“朝京”四座城門;另設(shè)了東、西、南三水關(guān)。外城河距城墻五丈,河面寬十三丈,底寬八丈,深一丈;內(nèi)城河的河面寬兩丈,底寬一丈二尺,深五六尺,嘉定城也就成為“十字加環(huán)”的格局。到了明朝,由于倭寇經(jīng)常從海上入侵江南地區(qū),為免除倭寇入侵、騷擾嘉定縣城,明正德七年,知縣王應(yīng)鵬重筑城墻。至明嘉靖十五年,嘉定增設(shè)了北水關(guān),并建樓三楹。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倭寇再次攻城,王武兒參加了攻城戰(zhàn)斗,由于城墻破敗,倭寇順利打下了縣城,在縣城大撈了一把。
但是王武兒不知道,倭寇離開嘉定縣后,知縣萬思謙帶領(lǐng)全城官民于當年十月開始對縣城進行修復(fù),用五個月的時間,在城上用磚塊砌起了齒形小墻,名為“城碟”。整座城墻周長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六丈,高增加到二丈五尺,基寬五丈,頂寬三丈,與以前的城墻相比,堅固多了。
卻說王武兒把藤原疑兇的倭寇大隊引帶到嘉定縣城,王武兒驚訝地看到,如今的嘉定縣城與去年是大不一樣了,看起來如果要強攻縣城,不但打下的希望渺茫,只怕還要白白送掉不少兄弟的性命。王武兒如實向藤原疑兇反映了情況,于是藤原疑兇命令王武兒再把部隊帶到其他的地方。
現(xiàn)在去哪里呢?王武兒腦海里靈光一閃:南翔不是一個肥得流油的地方嗎?去年我們經(jīng)過南翔,本來想去撈一把,苦于那時候車子都已經(jīng)裝滿,我們準備下一次來,想不到晃眼就過去了一年多。我們現(xiàn)在打昆山縣縣城吃了虧,嘉定縣城又不敢打,還是去南翔碰碰運氣,于是的藤原疑兇說了一番原因,帶著部隊向南翔奔來。
其實王武兒的選擇并沒有錯。南翔是上海四大歷史名鎮(zhèn)之一,為上海西北門戶,歷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美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xiāng)村。一天,當?shù)剞r(nóng)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梁天監(jiān)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zhèn),便取名南翔。到了明初,南翔的經(jīng)濟繁榮程度已為上海縣首位。
卻說王武兒引帶這藤原疑兇三千多名倭寇來到南翔,奇怪的是,倭寇沒有受到抵抗就順利進入鎮(zhèn)內(nèi)。但是令藤原疑兇失望,這里在不久前遭受過搶掠,街市上冷冷清清,鱗次櫛比的店鋪只剩下空架子。偶爾可以碰上一兩個人,王武兒向他們打聽情況,得到的答復(fù)不過是搖搖頭,或者用憤怒的目光瞪著他們?nèi)氯乱魂嚕蛘哂腥死先讼蛩麄內(nèi)邮^或者木棒。
現(xiàn)在難堪的藤原疑兇。到了這樣的境地,別說撈一把,就是找一點米做飯也找不到了。此時藤原疑兇肚子餓得咕咕叫,他要王武兒想辦法找點吃的,讓三千多弟兄們把這一天挺過去。于是王武兒引帶一群人在鎮(zhèn)內(nèi)到處找尋,將可以充饑的所有東西都找來。藤原疑兇命令下屬都自己動手,在鎮(zhèn)內(nèi)尋找食物填飽肚子。然后,命令部隊撤回到南蹌口據(jù)點。至此,第二次上海保衛(wèi)戰(zhàn)以勝利結(jié)束。
第二次上海保衛(wèi)戰(zhàn)長達四十多天,董邦政一直不解盔甲,天天都率領(lǐng)軍民與倭寇血戰(zhàn)。先后經(jīng)過七十多次戰(zhàn)斗,給倭寇造成重大傷亡,迫使倉皇敗退。SH市民為紀念董邦政的抗倭功績,特立“僉憲董公保障上海縣碑”以志紀念。經(jīng)過兩次大的戰(zhàn)斗以及其它百余次戰(zhàn)斗,后倭寇中“有識其旗幟者”,就說“此董將軍也”,往往不戰(zhàn)而退。
董邦政在上海地區(qū)的抗倭事跡,當時被稱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一首詩《送董北山邦政入賀》給予了稱贊:
“三年仗鉞古婁東,獻壽俄看紫覲宮。龔遂暫辭渤海郡,漢廷應(yīng)首穎川功。萬方玉帛看王會,千里舟車犯朔風。白發(fā)野人難自別,漫梯高閣送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