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忍細看的五代十國史
最新章節
- 第42章 北漢絕唱:黃粱一夢皆成空(2)
- 第41章 北漢絕唱:黃粱一夢皆成空(1)
- 第40章 南唐風情,垂垂暮年盡浮華(3)
- 第39章 南唐風情,垂垂暮年盡浮華(2)
- 第38章 南唐風情,垂垂暮年盡浮華(1)
- 第37章 馬楚之治,遠交近攻御強藩(2)
第1章 后梁篡唐,掀五代亂世之幕(1)
五代十國與春秋戰國、三國,以及魏晉南北朝,都屬于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唐末的藩鎮首領,靠軍事割據稱霸一方,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發,政權屢有更迭。自朱溫滅唐到趙匡胤建宋,53年間,五家八姓,皇帝輪流坐,且各個朝代都較短命,最短的只有幾年,可見各方勢力此消彼漲的速度之快。
在大唐奄奄一息之際,朱溫迫不急待地樹起了“大梁”的新招牌,并心滿意足的坐上了五代的第一把金交椅。從此,亂世梟雄們又愛又恨的那個大唐開始逐漸堙沒在歷史長河中,面對眼前的新主,要奉其為正朔,還是群起而攻之,抑或是……歷史總是會出人意料地演繹出一段段傳揚千古的亂世篇章。
黃巢之亂,奏響殘唐哀歌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之爭,朝政越來越混亂。唐宣宗雖是一個比較清明的皇帝,但也無力改變這個局面。他死后,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整日醉生夢死,不理朝政,朝廷腐朽到了極點。
皇室、官僚和地主肆意壓榨、搜刮農民,加上連年的天災,百姓生不如死,許多人被逼無奈,舉起了反抗大旗。唐懿宗李漼即位當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最初的一百人發展到三萬多,震動了整個越州。
八年后,駐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因為對超期駐防不滿,殺了首領后,推舉龐勛為統率,揭竿而起。他們從桂林一路向北進攻,沿途附近的農民紛紛響應,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這兩次起義雖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更大規模的起義也開始在醞釀。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抬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只好淡食。有些貧苦農民為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需要一幫人一起干,時間久了,這些鹽販便結成了一支支隊伍。
唐乾符元年(874年),也就是唐僖宗李儇即位那一年,濮州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這個號召很快得到了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
黃巢從小讀過些書,又會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他在長安看到朝廷的貪腐和黑暗,心里怨氣也是很重。在那個時候,他曾寫下了一首《不第后賦菊》的詩,用菊花作比喻,委婉地表述了他推翻唐王朝的決心。詩中說: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后,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攻下許多州縣,聲勢越來越大。朝廷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將領鎮壓起義軍。但是各地藩鎮為了自保,只是互相觀望,朝廷像熱鍋上的螞蟻,一點兒招都沒有。
后來,朝廷想了招降之策,派宦官到蘄州見王仙芝,想封他“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聽說有大官可做,王仙芝都不客氣一聲便接受了任命。
黃巢一聽王仙芝要歸降朝廷,氣得兩眼冒火。他帶著一群將士,直奔王仙芝住處,狠批了對方一頓,說:“當初咱兄弟可是說好了,要同心協力,平定天下,你現在可好,倒想起做官來了,你讓我們這些兄弟去哪里?”
王仙芝還想狡辯,黃巢掄起拳頭,就是一頓暴打,王仙芝被打得鼻青臉腫。邊上的人也跟著大罵,王仙芝心想,還是先認個錯吧,保命要緊,要是就這么被打死了,也死得太冤枉了。于是,王仙芝把朝廷派來的使者趕跑,并老老實實地向大家認了個錯才算完事。
此后,黃巢與王仙芝分兩路進軍,王仙芝向西,黃巢向東。不久,王仙芝率領的起義軍在黃梅(在今湖北)被唐軍打敗,他本人也被殺死。王仙芝失敗后,起義軍重新匯合,大家推黃巢為王,又稱沖天大將軍。
當時,唐軍在中原地區力量比較強,起義軍進攻河南的時候,唐王朝在洛陽附近集中大批兵力準備圍攻。黃巢看出唐軍的企圖,轉而進攻唐軍兵力薄弱的地區。起義軍順利渡過長江,挺進浙東,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縣)。接著,又打通了從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經過一年多的征戰,一直打到廣州。
起義軍在廣州做了一段時間休整,黃巢又決定帶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荊南節度使王鐸、淮南節度使高駢合兵阻擊,結果被黃巢起義軍一個個擊破。起義軍順利地渡過長江,高駢躲進揚州城不敢應戰。
起義軍渡過淮河,向官軍將領發出檄文,說:“我們進攻京城,只向皇帝問罪,不干眾人的事。你們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觸犯我們!”各地將領接到檄文,都想保存實力,不愿為朝廷賣力。消息傳到長安,唐僖宗李儇在大臣面前被嚇得哭哭啼啼。
唐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帶領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逼近潼關。黃巢親自到陣前督戰,大敗唐軍。起義軍攻下潼關,唐僖宗李儇驚慌失措,頭也不回一路逃到了成都,來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員全部出城投降。
當天下午,黃巢坐著金色轎子,在將士們的簇擁下,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起義軍大將尚讓當場向大家宣布說:“黃王起兵,本來是為了百姓,不會像姓李的那樣虐待你們,你們可以安居樂業了。”
過了幾天,黃巢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帝,國號大齊。但是,黃巢起義軍長期流動作戰,占領過的地方,都沒留兵防守,幾十萬起義軍進入長安以后,四周還是官軍勢力。沒有多久,朝廷調集各路兵馬,包圍長安。黃巢派出大將朱溫駐守同州(今陜西大荔),但是,朱溫卻坑了他一把,投降了唐朝。唐朝又召來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數民族)貴族、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四萬騎兵進攻長安,黃巢軍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黃巢帶領起義軍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溫、李克用的圍攻。唐中和四年(884年),黃巢在攻打陳州(今河南淮陽)失敗之后,一路被唐軍緊追,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見大勢已去,他對外甥林言說:“我本想為國家討奸臣,革新朝政,但功成而不退,以致失敗。我的腦袋不能便宜了別人,你拿去獻給天子吧,還能圖個富貴!”林言不忍下手,黃巢毅然自刎,于是林言砍下了他的頭。然后,把黃巢的兄弟、妻子等人都殺掉,準備去投降唐軍,但路上遇到野蠻的博野沙陀軍,他們將林言殺掉,砍下腦袋送給了徐州的藩帥時溥。
后來,民間傳說黃巢并沒有死,而是出家為僧,還做過著名寺院的主持,臨死時,指腳下示人,有黃巢兩字;也有人說五代的高僧翠微禪師,就是黃巢……
黃巢起義雖然被撲滅,但它攪動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也就是平叛黃巢之亂后的第23年,黃巢的部將朱溫篡唐,正式開啟五代亂世之幕。
浪蕩鄉野,我是無賴我怕誰
朱溫(852年~912年),漢族,今安徽碭山縣人,又名朱全忠、朱晃,五代梁朝第一位皇帝。幼年隨其父朱誠學習五經,后來參加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唐中和二年(882年)他歸附唐軍,因鎮壓起義軍有功,唐僖宗李儇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逐步發展成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朱溫的祖父朱信、父親朱誠都是教書先生。朱溫從小家境貧寒,父親早亡,朱溫和兩個哥哥朱全昱、朱存隨母親王氏寄養在蕭縣(今安徽蕭縣)大戶劉崇家。朱溫的大哥朱全昱生性憨厚,為人老實,而朱存和朱溫不但長得彪悍,而且很精明,尤其朱溫“狡滑無行”。
朱溫由于小時候缺乏父母嚴格的管教,逐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氣,愛小偷小摸,手腳很不干凈,名聲很差。劉崇當然很討厭這個家伙,經常是又打又罵,但朱溫就是死不悔改。有一次,朱溫在村里聚賭,結果輸了個精光,手上又沒有錢,于是悄悄溜回劉崇家,偷了一口鍋準備賣錢。結果還沒有背出院子,就被劉崇給捉住了。劉崇氣得大罵:“朱溫,看我不好好教訓你!”朱溫母親王氏一向很疼愛老三朱溫,見兒子又偷了東西,怕他挨打,便出面求情,希望放過他這一次,朱溫這才沒有被暴揍。
雖然朱溫手腳不干凈,但是卻很麻利。他不善農事,卻善于騎射,經常和二哥朱存外出打獵,每次都會打些野雞、野兔回來;劉崇能吃著野味的時候,看朱溫多少也會順眼些,給他些好臉色。
劉母也非常心疼朱溫,經常給他梳洗頭發。劉崇看不慣,便抱怨母親多事,劉母卻說:“千萬不要小看了朱三,他面相與眾不同,將來必成大事;我等好好待他,日后定會待我劉家不薄。”朱溫整天毛手毛腳,看不出有啥出息,大家都覺得劉母在說胡話。
朱溫從小就爭強好勝,凡事不甘居于人后,他不像大哥,能勤勤懇懇做別人的傭人。雖然劉母待他不薄,但是他總覺得母親帶著他們兄弟三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矮人一頭;加上當時的權貴階級對老百姓異常驕橫,朱溫心中的不滿與仇恨與日俱增。在那個打打殺殺,誰厲害誰就是爺的年代,朱溫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個讓別人不敢小瞧的人。借著一副好身板兒,他不但偷東西膽子越來越大,還經常酗酒、打架,后來還調戲良家婦女,犯了事也鮮有人敢找他的麻煩,因此也漸漸混出了些名聲,十里八鄉的百姓沒人敢惹他。
雖然人們都很討厭他,但朱溫卻從中找到了做“爺”的感覺,開始橫行鄉里,由此產生的那種自我存在感也是與日俱增。
這就是朱溫早期的那段人生經歷,說他是不務正業的無業游民也好,橫行鄉野的惡霸也罷,但在出身貧賤的他看來,當時那個亂世,想混出些名堂,想出人頭地,就得做個惡人,唯有如此,方有出頭之日。
反戈一擊,見勢降唐鎮汴州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鹽販王仙芝和黃巢率領農民大起義。起義規模之大,威震朝野。蕭縣距山東很近,不喜舞文弄墨的朱溫聽到了黃巢起義的消息,心里有些癢癢:與其給人當傭人,跟著母親受劉崇的窩囊氣,還不如跟著起義軍去闖蕩一番,怎么都是一條命,萬一由此發達了呢?
他沒多想,便把兩個哥哥叫來,說這當傭人的氣受夠了,現在天下大亂,何不趁機加入起義軍,說不定還能混個一官半職。大哥朱全昱憨厚老實,一聽到打打殺殺就害怕,說什么也不去。二哥朱存覺得三弟說的有道理,兩人一拍即合,說干就干。于是,兄弟二人將老娘托付給大哥侍奉,一切準備就緒,然后哭拜老娘后,北上投奔了黃巢的農民起義軍。這一年,朱溫25歲。
朱溫干活兒不行,打仗卻是一把好手。投奔黃巢軍后,跟著黃巢進河南、下江東、轉戰兩浙、入福建、攻廣州,由于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很快得到了黃巢的賞識與提拔。黃巢率軍進入關中后,朱溫勸降了唐銀州招討使諸葛爽,黃巢愈發欣賞這位愛將。
唐廣明二年(881年)六月,朱溫在鄧州(今河南鄧縣)吃了敗仗,一路逃回長安,讓他欣喜的是,黃巢竟以“大齊皇帝”之尊親自出城為他接風,可見朱溫當時多受器重,混得有多風生水起。可惜后來,起義軍形勢急轉直下,唐軍大舉進攻,大齊政權搖搖欲墜。
朱溫不愧是一代梟雄,眼光毒辣,他知道黃巢大勢已去,遲早要被剿滅。自己當初參加起義軍,不就是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嗎?你這個大哥靠不住了,我只能另攀高枝。于是他聽從部將謝瞳的話,決定投降朝廷。唐僖宗李儇聞訊大喜,拜朱溫為招討副使,制授宣武軍節度使,等收復長安后即行赴任,并賜名為朱全忠。
為了向朝廷表“效心”,朱溫開始配合各路唐軍攻打長安。不到三個月,黃巢便被趕出了長安,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終于得以赴任,開始領鎮汴州,并以此為根據地,慢慢發展成為一方諸侯。不久,黃巢又率兵攻打離朱溫不遠的陳州(現在的淮陽)。為防不測,朱溫一邊命人招兵買馬,加強戰備,一邊率兵解陳州之圍。最后朱溫與黃巢大戰于鹿邑,黃巢大敗,朱溫得勝。據說當時的陳州刺史為了感謝朱溫解陳州之圍,還特意為他建了一所生祠。黃巢部下的一些將領,如存、葛從周、張歸霸、張歸厚等人,見朱溫這家伙如此圓滑,哪面得勢效忠哪面,且混得不錯,還做了節度使,便紛紛降唐。黃巢兵敗如山倒,最后戰死在泰山狼虎谷。
從橫行鄉里,到投靠起義軍,再到降唐,被封宣武軍節度使,朱溫一路走來,可謂十分順當。但此時的朱溫并沒有春風得意,他不甘心只做一個節度使,人生這個舞臺足夠大,他要就此翻開自己人生新的一頁。
文治武功,挾天子征戰四方
晚唐時藩鎮割據,各方節度使名義上都效忠朝廷,其實各懷鬼胎。朱溫幫助朝廷將黃巢趕出長安后,本可以悠然自得地做他的宣武軍節度使,但屁股沒坐穩,就發現危機四伏——周邊都不是好惹的主兒,他做不強做不大,遲早會被吃掉。
朱溫的北面有滑州(今河南滑縣)的義成軍節度使王鐸、懷州(今山西沁陽)的河陽三城節度使諸葛爽,東北有鄆州(今山東東平)的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兗州(今山東兗州)的泰寧軍節度使齊克讓、青州(今山東青州)的平盧節度使王敬武,東有徐州的武寧軍節度使時溥,南有淮南節度使高駢,西有許州(今河南許昌)的忠武軍節度使周岌。然而,最讓他不放心的是北面的隴西郡王李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