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73章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噩夢
- 第72章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 第71章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 第70章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 第69章 宋江賞馬步三軍 關勝降水火二將
- 第68章 時遷火燒翠云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第1章 前言
“水滸”的故事源于史實。《宋史·侯蒙傳》記載:北宋宣和年間,宋江等“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南宋時,民間流行說書,藝人講史演義,多取材現實,宋江等人的故事,最初可能是隨說書人之口慢慢流傳開來的。南宋人龔開所作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便已詳細記載有“三十六人”的名字和綽號。元代戲曲大盛,“三十六人”的故事衍生出大量“水滸戲”,“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和“水泊梁山”的說法漸漸成型。到了明代,白話小說迎來大發展,“水滸”的人物設定和故事架構均已十分成熟,長篇小說《水滸傳》的出現,可謂順理成章。
《水滸傳》的作者,明代文獻有三種記載:一是施耐庵,二是羅貫中,三是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現代的學術研究,大多支持施耐庵作,羅貫中進一步編寫的說法。
復雜的傳承和創作過程,使得《水滸傳》的版本也十分復雜。在大的分類上,可分為簡本和繁本兩種。
簡本以萬歷年間的104回本和崇禎年間的115回本為代表,因文字粗糙,敘事多有錯漏,現已不再流傳,只作為學術研究資料而存在。
繁本便是我們現在讀到的《水滸傳》,有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種。其中較早誕生的100回本和120回本,帶有明顯的宋代說書話本和元代戲曲唱詞特征,從小說閱讀的角度來看,節奏稍顯拖沓;又因是集體創作,在細節上亦有不足。如武松上景陽岡之前,從“恰好吃了三碗酒”寫至“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詳細敘述了武松連飲十八碗酒的過程,隨后卻又寫作“前后共吃了十五碗”,讀來不僅前后矛盾,而且豪氣盡失。
明朝末年,文學家金圣嘆整合以往的《水滸傳》版本,修補疏漏,去掉招安之后的故事,以梁山大聚義為結局,加以評點,成70回本《水滸傳》,命名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由于此版本在結構上能夠做到前后呼應,文字更加流暢,敘事更加簡明,人物塑造更加細膩,是一本更加純粹的小說,符合明代白話小說大發展的時代潮流,所以一經問世便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版本。
金圣嘆之后三百多年間,100回本和120回本《水滸傳》逐漸不為人所知。直至民國時期,小說獲得了嚴肅的文學地位,《水滸傳》的版本問題成了學術研究的課題,這兩個版本才又被胡適、魯迅、鄭正鐸等學者重新發掘出來,《水滸傳》的版本也自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版以貫華堂原本《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為底本,刪除金圣嘆的點評,重新點校,還原本色的70回本,以饗讀者諸君。
編者
2016年11月